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摆拍这个怪物在新闻摄影界,屡禁不绝。“摆”与“抓”争论了多年,似乎问题解决了,大家也都主张“抓”,反对“摆”。但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摆”的阴影始终没有消除。其实,从新闻摄影的规定性即客观实在性来讲,摆拍不应成为一种新闻摄影手段。一些摆拍新闻照片(严格地讲不叫新闻)的出现。是对新闻摄影的极大讽刺和歪曲。首先,摆拍干涉了拍摄对象及其正常工作。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是以画面形象报道新闻,新闻性和形象性统一于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最佳瞬间。而这个最佳瞬间又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不以拍摄者的主观意愿为转…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摄影界对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了不同的看法。时起时伏,争论得红红火火。有人说,新闻摄影姓“新”不姓“艺”;有人说,艺术摄影姓“艺”不姓“新”。文枪笔弹,各有各说,更始终没有人能雄辩地拍一下板,定一个音。 我干摄影几十年,前20年当记者,拍新闻照片。后20年搞创作,拍艺术照片。从来没有把摄影分成“新、艺”两家。我认为,他们是两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兄弟。他们之间只能分类,不能分家。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未知、而应知的事情(范长江),而且贵在“新”。因此,就新闻内容的本质意义来讲,不存在什么创新的问题。我们现在之所以谈“创新”,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新闻摄影的现状以及所反映的形式提出来的,即:内容陈旧,表现形式一般。我国的新闻摄影在1957年之前,基本以纪实为主,这是符合新闻摄影的本质特征的。随着1958年浮夸风的兴起,新闻摄影界也刮起了摆布风。部分摄影记者违背职业道德,弄虚作假地拍摄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的照片。“文革”中此风愈演愈烈,摆  相似文献   

4.
李杨 《当代传播》2002,(2):88-89
2001年金秋10月,在昌吉召开了第十一届新疆“新闻奖”摄影作品、报刊使用图片评选会,这是进入21世纪新疆新闻摄影界第一次研究新闻摄影报道发展与改革的会议。前十届评选会倡导“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使新疆新闻摄影事业和报刊使用新闻图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报刊上发表了一大批新闻图片精品,极大地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增强了报刊的宣传及报道效果,并形成了新疆新闻摄影的特色。当历史的脚步踏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报刊也步入了“读图时代”。由中国记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  相似文献   

5.
摄影这门学问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无论是新闻摄影,还是摄影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生活,都是将生活中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美挖掘出采,拍摄下来,奉献给广大读者,奉献给人类社会。所不同的只是新闻摄影是真实的,有选择的纪录;而摄影艺术作品则是集中概括,把生活中的美突现出来。最近一个时期,我们新疆的摄影工作者中有人说,我那里的生活太单调,不好反映。不少东西人家都拍过了,都拍腻了,拍烦了,拍滥了……总之,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拍了,拍来拍去,就是那么两下子,登不上大雅之堂。还有的说,我们拍这  相似文献   

6.
新闻摄影与摄影艺术的关系,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在我国摄影界引起激烈的争论,结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了也没论出个所以然来.这两年在摄影界发生的一些事情和某些摄影人提出的一些观点,又引起了人们对新闻摄影和摄影艺术关系的议论,虽然不像上一次那样热烈,似乎有老生常谈的感觉,但我认为应该把问题谈清楚,因为这两者的关系摆不正确,就会在新闻摄影理论上产生误区,影响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觉得你年轻时候拍的照片比后来要好……”这是在“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开幕那天,杨绍明对我说的.其实,这个问题我自己也知道.原因是什么?我想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就像共和国成立后所走过的艰巨历程一样,新闻摄影自身也经历了一段坎坷的道路. 新闻摄影的根本任务是拍摄新闻,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他所拍的新闻照片,能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是衡量其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如果几年几十年  相似文献   

8.
最近,老朋友对我“要求”:你在新闻摄影的岗位上干了几十年,也有不少“经典”作品,能否对年纪轻的记者、通讯员、摄影爱好者介绍介绍,拍好作品有什么诀窍?我笑道:“理论上没有很好总结过,实践经验就是多拍、抓拍,抓身边发生的趣闻。”老朋友说:“在许多场合,我们摄影受限制,摄影记者身份特殊,领导活动跟着跑,天灾人祸到处拍。有些专业报刊讲的我们也学不了。你讲些共性的,好吗?”我说:“社会新闻人人都可能碰上,碰上了就可以抓拍。抓拍是要有机遇的,机遇对每个人都一样,不分记者或者摄影爱好者,都是公平的。身边的新闻,碰上了,抓拍到了,就可能是好作品。”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抓拍到的作品,我介绍抓拍这张照片的经历,你能悟出摄影采访的共性吗?1981年5月6日上午十点左右,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门前有几堆人围着。忽然,一个家伙慌慌张张地从人堆中挤出来,向对面的汝南街狂奔,紧接着许多青年人也向对面追了过去,还高呼:“捉牢伊! 捉牢伊!”我敏感地意识到这里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立即挤进未散完的人群打听,原来是发生了一起拦路抢劫案。受害者是位年迈的老人,因为强人狡猾,乘人不备,滑脚逃跑了。光天化日之下,竟有谋人钱财的败类,谁不义...  相似文献   

9.
“抓大放小”是国企改革的方向,意为国家只抓影响国计民生的大命脉,将小的企业通过转制,放开搞活.由此联想到新闻摄影,也有一个“抓大放小”的问题.根据新闻摄影特有的规律,我认为应该抓事件性新闻这一形象性强的大头,放非事件性新闻这一形象弱的小头,这种抓大放小有利于新闻摄影搞活.专业记者应该发挥机动性强的优势去抓“大”,真正使新闻摄影在报纸上同文字齐飞.  相似文献   

10.
穆青同志擅长富有生动形象和感情色彩的长篇通讯,这使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六十年代的“焦裕禄”,七十年代的“吴吉昌”,现在读来仍使人激动不已。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他的新闻报道,追求图文并茂,对摄影与文学同等重视,一手抓文字,一手抓摄影,他拍的照片,同样富有生动形象和情感色彩,观之使人也要掀起胸中的感情狂澜。最近他有两幅摄影作品入选《全国新闻摄影1985年作品展览》,其中《荷兰的郁金香》还荣获了“总编辑摄影奖”。(见本刊封二)  相似文献   

11.
刘占坤,中国新闻摄影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曾创下这样一个奇绩:凭着一幅新闻摄影《9·23北京不眠之夜》,几乎荣获1993年所有全国新闻摄影比赛的头等奖,这在当时的新闻界是空前的。他还多次荣获“全国青年摄影记者十杰”、“体育摄影十杰”的称号。面前的刘占坤很年轻,很豪爽,言谈中充满着自信,但没有很多成名者那股“睥睨”一切的劲头。不过,若和他接触久了,你又可以分明感受到他身上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譬如,他总是留着一头很有特色的“长发”。于是,当他时常挎着照相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捕捉新闻的时候,长发就成了他的“通行证”。守门人往往不用和他打照面,一看长发就明白了:“中青报的摄记刘占坤又来了,进去拍吧!”他  相似文献   

12.
《新疆日报》1985年举办的《美好的瞬间》和今年正在举办的《“七五”第一春新闻摄影大奖赛》,对增强报纸的宣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起各族读者的关注。今年初,在总结《美好的瞬间》摄影比赛的会上,新华社新疆分社的一位摄影行家说:“在报纸上采用新闻摄影比赛形式和不惜篇幅的版面处理,恢复了图片新闻在报纸上的新闻地位,发挥了图片在报纸上应有的独立新闻作用,激励了摄影界的创作热情。”他的话对报纸编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扪心自问:图片新闻在报纸编辑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怎样?从我及周围同志来说,和那位摄影行家的认识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是以平面影像来表达新闻事实的.但平面影像的表现力不应该只是平面的。关于这一点。新闻摄影界已经有深入的研究,如人们熟知的“视觉冲击力”这一概念,说的就是对瞬间状态的平面记录如何给人以深刻的影响。再如,近年“深度报道”这一概念也已引入新闻摄影界。  相似文献   

14.
法国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在多年的摄影实践中,拍了不少质量高的照片,他在新闻摄影理论方面也颇有见地。他说:“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里都有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成最有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这段论述,道出了新闻摄影截取典型瞬间的两个值得注意研究的问题,即发现“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的瞬间和“抓住这一瞬间”。这恐怕是对从事新闻摄影者最基本的要求。但如何“发现”和“抓住”这两个环节呢?  相似文献   

15.
新闻摄影是以形象报道新闻的。由于新闻摄影受拍摄者主观意识的影响,拍出的新闻摄影作品自有高下之别。有相当一部分摄影作品由于缺乏形象的表现力,需要用文字作进一步说明,读者才能明了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如何提高新闻照片的形象表现力,从那几个方面入手?笔者结合这几年新疆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和全国新闻摄影的新趋势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1981年,我国新闻摄影界提出了新闻照片“新、真、活、情、意”的五字标准,对指导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纵观这些年大大小小报刊上发表的新闻照片和众多新闻影赛的获奖作品,有崇尚“情”、“意”已成风气的倾向,这是于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不利的。为何我们的假新闻照片就总是屡禁而不止呢?笔者以为,除少数为个人功利所趋有意造假外,盲目追求“情”、“意”的“高标准”,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是一个重要原因。有感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新闻摄影中的“情”和“意”进行一番探讨。 新闻摄影无需融“情”  相似文献   

17.
新闻照片画面最忌“重复”。我从事党报新闻摄影工作十几年了,现在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做到不拍画面重复的新闻照片。党报新闻摄影不能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在同一新闻题材上,要做到不拍与自己拍过的画面相同的照片和不拍与通讯员所拍画面相同的新闻照片,那是很难的。为此,笔者试求说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新闻界同行。  相似文献   

18.
徐斌 《新闻实践》2005,(4):F003-F003
3月24日,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揭晓了,这是我国举办的国际级新闻摄影大赛的开端之作。这项赛事酝酿了近十年,它又被为"华赛",似乎意在比肩世界新闻摄影顶级赛事"荷赛",因而格外引得国内新闻摄影界的瞩目。值得我省新闻摄影界关注和自豪的是: 《都市快报》摄影记者傅拥军拍的《对话幸存者》,获得了"华赛"14个类别大奖之一的"文化与艺术新闻"类金奖。这可能是我省摄影记者迄今为止在国际级新闻摄影赛事中获得的最高奖项。让我们来凝视这幅《对话幸存者》(图一):一位参观者正停留注目一幅"9.11"题材作品《幸存者》。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的大脑,  相似文献   

19.
旁敲侧击     
会议摄影或者说会场摄影,可以说是中国新闻摄影中一道避无可避的“坎”。尤其对于党报来说.政务新闻是重中之重。既然逃不开,就要想尽办法把“开会”拍好。摄影记者都知道,拍会议是块难啃的“骨头”,通常环境单一、光线差、人物变化也不多,以往拍会议无非就是“排排坐,拍人头”。  相似文献   

20.
此文值得一读。作者通过观察和反思,肯定了当前新闻摄影采访取得的成绩,批评了在摄影采访中存在的重成组照片、轻独幅照片,重文字说明、轻形象表现的模糊倾向,提出了摄影记者要解决“拍什么”和“怎么拍”的问题。摄影记者们似应认真思考一下:如何用“摄影眼光”观察新闻现象,如何用“摄影语言”选择适于摄影表现的题材,以记录文字不能代替的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