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解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国家男子足球队与比赛对手相同位置运动员的跑动距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与比赛对手相同位置运动员相比,国家男子足球运动员在跑动总距离上均少于比赛对手。2)在各级跑速的跑动距离上,守门员中速跑的跑动能力显著优于比赛对手;边后卫高速跑的跑动能力显著优于比赛对手;中前卫慢跑以下的跑动能力明显多于比赛对手,而低速跑的跑动能力明显少于比赛对手。3)高强度的跑动能力,尤其是冲刺跑的跑动能力较差,是国家男子足球运动员与比赛对手体能水平的差距所在。  相似文献   

2.
运用AMISICO比赛分析系统,从球队整体、不同位置以及比赛时段等方面,对中国女足与对手在比赛中不同速度等级的跑动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女足整体高强度跑距离与韩国、澳大利亚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朝鲜、日本没有显著性差异;中国女足后卫高强度跑及冲刺跑距离与韩国、澳大利业具有显著性差异;中场高强度跑距离与韩国、日本具有显著性差异,冲刺跑距离与澳大利亚具有显著性差异;前锋高强度跑距离与日本具有显著性差异,冲刺跑距离与澳大利亚具有显著性差异;中国女足不同时段高强度跑距离呈现第1时段高于第2时段,第3时段高于第4时段的趋势,冲刺跑、高速跑次数低于韩、朝、日及澳大利亚,2次高速跑的间歇时间多于韩、澳及日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上海女足2012年联赛中比赛活动特征的分析,了解上海女足比赛中的跑动特点及体能状况;通过与国内最高水平比赛、国家队及其他世界强队的对比分析,了解与高水平运动队之间的差距,寻找到上海女足训练的突破点,为上海女足在第12届全运会中夺取金牌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方法:通过已取得专利的自主研发的足球训练负荷监控系统对上海女足2012年联赛上海赛区上海—大连、上海—长春的两场比赛进行跑动负荷的测试.结果:(1) 2012年联赛期间上海赛区的比赛与国外高水平运动队相比,上海女足运动员高速跑和冲刺跑的距离及所比重偏少.(2)上海女足在2012年联赛中不同位置运动员在比赛中整体跑动能力存在差异,边后卫和中场球员总跑动距离最多,而边前卫和边后卫的高强度及以上跑动距离最多,前锋高强度以上跑动距离最少.(3)上海女足在2012年联赛前准备期高强度的有氧间歇训练不足,导致联赛期间体能贮备不足.结论:我国女足联赛水平较低、对抗性不强,上海女足运动员联赛期间的跑动能力与国内最高水平比赛及世界强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的训练必须加强高强度的有氧间歇训练.  相似文献   

4.
采取GPS全球定位系统和心率监测系统对14名大学足球专项学生在3场课堂教学比赛中的内、外部运动负荷进行量化,采用数据级数推断法对比其上、下半场比赛负荷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足球专项课堂教学比赛中,大学足球专项学生平均跑动距离为8 319 m,平均跑动速度为5.59 km/h,平均完成19次高速跑和7.6次冲刺跑。学生在上半场的跑动总距离,平均跑动速度,慢速跑、低速跑、中低速跑、中速跑、中高速跑和高速跑跑动距离、跑动时间与次数,高强度减速跑跑动距离和时间,低强度减速跑跑动距离、时间和次数,低强度加速跑跑动距离和次数,加速度负荷、反复高强度跑动次数都明显高于下半场(ES介于0.35~1.22,可能性>75%),上半场的步行移动时间(ES=0.94,可能性>99.5%)和反复高强度跑动的平均恢复时间(ES=1.60,可能性>99.9%)则明显低于下半场;(2)大学足球专项学生的课堂教学赛的比赛时的平均心率为165 次/分钟,约占最大心率的82.8%,大学足球专项学生在整场课堂教学比赛59.5%的时间中处于中高强度和高强度心率区间,学生在下半场处在中高强度心率区间的时间明显多于上半场(ES=0.5,可能性介于75%~95%),而上、下半场处在高强度心率区间的时间只存在微小无意义的差异(ES=0.15,可能性介于75%~95%)。  相似文献   

5.
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IMI°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对63名参加第11届全运会曲棍球比赛的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比赛跑动能力进行分析,在不划分位置情况下,曲棍球运动员上半场多数速度段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高于下半场多数速度段跑动距离,表明下半场由于体能下降导致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有所下降。经过t检验发现,曲棍球的第1速度段跑动距离上、下半场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曲棍球第1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在下半场下降更明显。在划分运动员位置情况下,量化了曲棍球前锋运动员、前卫运动员和后卫运动员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速度段的跑动距离。通过对比发现,曲棍球比赛中,运动员跑动距离存在显著的位置特征,前锋运动员和前卫运动员无氧高强度和无氧有氧混合中等强度跑动和跑动总距离要高于后卫运动员。前锋运动员、前卫运动员和后卫运动员上半场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高于下半场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通过t检验没有发现更进一步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YO-YO间歇测试与足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验YO-YO测试与足球比赛跑动分析系统的信度与效度,探索YO-YO测试结果与比赛跑动能力的关系。方法:对24名国家男子足球队运动员进行YO-YO测试,对他们在16场国际比赛中的跑动能力进行研究,获取了每名运动员的YO-YO测试结果与比赛中的各种跑动参数。结果:YO-YO测试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r=0.98)和较低的变异系数(8.7%),运动员的测试成绩由于位置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SIMI跑动分析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观察者内部与观察者之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运动员比赛中的跑动能力也由于位置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且下半场跑动能力下降。YO-YO测试成绩与比赛跑动总距离、有氧高强度跑、无氧高强度跑、冲刺跑频数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r=0.79,P<0.01;r=0.85,P<0.05;r=0.70,P<0.05;r=0.78,P<0.01),而与冲刺跑距离不存在显著相关(r=0.30,P>0.05)。结论:YO-YO测试与比赛跑动分析系统均具有较好的测试信度与效度;YO-YO测试能够反映与比赛密切相关的运动员体能,二者存在高度相关,可作为监测运动员体能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女子足球优秀运动员的跑动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德国研制的SIMI-scout技战术软件对参加第5届全国女足锦标赛的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进行解析.结果显示,我国女足运动员平均跑动距离是(7 166±1 394)m,其中高强度、中等强度和低强度的跑动距离分别占总距离的13%、24%和63%,且不同位置队员的跑动距离和跑动能力结构具有明显的位置特征.  相似文献   

8.
手球比赛属于集体球类对抗性项目,比赛跑动能力体现出技术、战术、体能等诸多因素,是比赛制胜的重要因素。对我国男子手球运动员在男子手球联赛、十一届全运会以及第16届亚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备战和系列比赛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位置运动员全场跑动总距离在3 951~4 552m之间,平均为4 249m,跑动距离最多的是边锋,最少的是内锋。2)冲刺跑和高速跑动距离最多的是边锋,最少的是中锋;中速跑动距离最多的是边锋,最少的是中锋;低速跑动距离最多的是中锋,最少的是边锋;慢跑距离最多的是组织,最少的是边锋;走动距离最多的是边锋,最少的是组织。3)手球运动员的全场跑动轨迹是以各位置运动员在两个进攻区域之间以近似直线式的轨迹活动。4)全场进攻和防守的跑动次数分别为70次和78次,平均每25s会有一次跑动,不分速度的情况下平均每次移动的距离为28.71m。  相似文献   

9.
运用“简极-茵战K1”智能足球运动表现分析系统采集12名大学生运动员在8场正式足球比赛中的跑动和心率相关指标,量化运动员的外部和内部比赛负荷。结果显示:(1)在外部负荷方面,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在正式的足球比赛中场均跑动距离(8 464±822) m,其中,慢速跑跑动距离约占39.8%,低速跑跑动距离约占30.2%,高强度跑动距离约占5.1%,场均高强度跑动次数(30±14)次;在内部负荷方面,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平均心率为(160±11) 次/分钟,52%的比赛时间处于80%最大心率以上区间,仅有14.5%的比赛时间内处于70%最大心率以下区间。(2)后卫球员的跑动总距离大程度地低于中场(ES=1.2,可能性>95%)和前锋(ES=1.4,可能性>95%),高强度跑平均间歇时间则中等程度地高于中场(ES=0.6,可能性>75%)和前锋(ES=0.9,可能性>75%),后卫球员在比赛处于中高强度心率区间的时间比例中等程度地低于中场(ES=1.0,可能性>95%)和前锋(ES=1.1,可能性>75%)。前锋球员在比赛中的最大跑动速度(ES=0.7,可能性>75%)、步行距离(ES=0.8,可能性>75%)、慢速跑跑动距离(ES=0.6,可能性>75%)和中等强度心率区间占比(ES=0.7,可能性>75%)皆中等程度地高于中场球员,而低速跑跑动距离(ES=0.8,可能性>75%)、平均心率(ES=0.6,可能性>75%)和高强度心率区间占比(ES=0.6,可能性>95%)则都中等程度的低于中场球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男子优秀足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男子优秀足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的状况,使用SIMI°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对2004-2008年来中国国家队、国奥队运动员参加一系列比赛中的跑动能力进行定量测量.根据测量结果,从比赛跑动能力总体状况、系列比赛跑动的纵向比较、中国队与比赛对手跑动距离分析、中国运动员不同位置跑动能力比较分析、不同位置运动员跑动距离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外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外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外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上存在较大差距,国外俱乐部具有多种后备人才选拔方式、较科学的训练机制、较多样的竞赛类型和较多的比赛场次、切实加强年轻球员的文化教育、多层次的运动员出路,而我国职业运动员选拔面小、训练不够科学、竞赛种类少、比赛场次少、对球员的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可供其选择的出路少,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以美国大学生排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贝森速度预判测试仪,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准确、及时地反馈信息对运动员速度预判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而且男女不同性别的运动员与是否有准确、及时地反馈,在其速度预判能力方面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运动员的速度预判能力不仅受身体不同部位的影响,更受身体或四肢不同运动范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国排球竞赛管理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排球竞赛管理具有提高与普及并重,多个业余体系并举,大学与中学相互衔接,中学与排协相互补充,运动员比赛次数多以及参赛人数多等特点.美国竞技排球也存在男女发展不平衡和难以职业化两大难题,美国排球界一直在致力于解决相关问题.从5个方面提出了旨在发展我国排球的启示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国内研制的"重力式力量训练的测试与评价系统",对3名优秀的国家队女子帆板运动员60s速度力量耐力训练进行跟踪测试,并将2年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测试发现,在同等重量下,训练效果有很大的差异.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国家帆板队力量训练,为运动员的选拔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男子蹦床集训队的5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动员赛前训练中计划安排、生理生化指标及心理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全面把握和概括运动员赛前负荷内容及结构的特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赛前训练负荷总体上呈现强度增加、训练量逐渐降低的趋势.赛前训练身体机能生理、生化以及心理指标与训练负荷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职业体育组织产权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社会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依据现代产权理论,借鉴美国和欧洲职业体育组织产权制度的成功经验,提出单项运动协会逐渐退出联赛的经营权,控制权.最终退出其对职业联赛的所有权;建立职业体育俱乐部"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针对TOP计划的实施情况,探讨了企业参与TOP计划的趋势.从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两方面来研究双方的收益,同时,针对每一期TOP计划参与企业的变化,探讨了TOP计划实施过程中双方存在的风险,目的是对国际奥委会实施的TOP计划进行风险管理,使国际奥委会在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企业也能够通过参与TOP计划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其它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一周训练中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映及适应规律.方法:以上海8名优秀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为对象,监测一周中每日晨与训练后的RT、CK、BUN和尿十项.结果:(1)周一上午场地训练后5min CK显著升高.下午力量训练课后1h CK达到高值,力量训练较场地训练CK升高显著.(2)场地训练课后5min的BUN显著升高,1h开始下降,下午力量训练课后,BUN较场地课后1h显著升高,次日晨下降.(3)本周CK从周二到周六值较周一显著性升高,下周一显著下降.BUN只有周六有显著性升高,下周一显著下降.周日Hb值较周一结果显著升高.结论:(1)本周一的力量训练与场地训练两种手段叠加作用,对肌肉的刺激较深刻,至次日晨CK仍不能恢复,Pro、BLD都有阳性检出,力量训练课较场地训练对肌肉的刺激更大.(2)本周训练负荷安排的密度不大,运动员调整和恢复的时间较充分,因而Hb有小幅度升高.(3)训练周的生化监测,可以使教练员了解小周期训练的完成质量和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体育社会分层理论的学科整合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顺应体育人文社会学有序整合的时代要求,提出了当代中国体育社会分层理论的学科整合功能问题.分析认为,当代中国体育分层理论描绘体育社会现象的基本方面,具备发挥学科整合功能的条件.其整合功能具体表现在学科的概念、性质、方法、理论.  相似文献   

20.
尚武精神及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启超于20世纪初撰写的<中国之武士道>,倡导尚武精神,提出恢复中国的武士道.分析认为,尚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刚健有为的精神.古代的"侠"正是缺少这种精神而为梁启超所不齿.中国古代"重文绌武"影响了国防建设和人的身体锻炼,但武术却得到了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