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bbs生活     
依稀记得那好像是自己刚刚跨入大学校园吧,学校寝室的网络设备还没有普及,我只好常常蹲点在公共机房里上网,也许是处于刚刚接触网络的接奇,我无聊地跟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有一句没一句地用QQ搭讪着,夸张的时候甚至一个人跟十五个人聊天。  相似文献   

2.
奥运来了     
2008年1月1日,随着CCTV-5更名为奥运频道,中国跨进奥运年。奥运来了。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那是一个女孩与一个男孩美丽的约定。2002年初冬的一天,一个女孩认识了一个男孩,那时他刚刚获得亚运会的金牌,是这个项目的中国最年轻的亚洲冠军,但这个项目却是中国队在奥运会上的一个空白。因此,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获奖     
那是20年前的一个夜晚,我还在湖南衡东县霞流镇白村当农民。春节期间,一位老农逢七十大寿,村民请来了电影队,放的是故事片《甜蜜的事业》和《小花》。电影开演后,青年农民成和平搬来了一条长凳,请我坐。想起他夫妻整天成双成对,我问:“你老婆呢?”“刚刚生崽哩。”成和平对我神秘地一笑:“是个女孩,我还奖给了她50元现金。”这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打破砂锅问到底”,原来,他妻子怀孕后,总有点不放心,生怕自己生的是女孩,丈夫  相似文献   

4.
柯人 《新闻通讯》2009,(2):42-43
“今天你灌水了吗?”早晨我的QQ刚刚上线,就有几个闪动的“头像”朝我打了这个招呼。我告诉他们“我今天没有心情‘灌水’,倒是‘坐了几个沙发’"。“灌水”原意指向容器里面注水,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由于电子论坛BBS的出现,又多了一个“向论坛中发贴子”的意思。而“坐沙发”在网络流行语里是指论坛上第一个回帖的人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193 3年 3月 4日日军侵占热河省会承德 ,图为日军坦克旁路边被日军杀害的老百姓尸体。  在我的藏品中 ,珍藏着一册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的画报———《写真帖》 ,这是日军侵华罪行的一个见证。其中一张照片旁印有 :热河进击中的皇军机械部队 昭和八年三月四日 遂引起了我的关注。 (见图 )照片显示 ,与伪“满洲国”相邻的热河省 (今河北 )承德附近公路上 ,一队日军坦克部队侵入。坦克前插了一面“膏药”旗 ,乌龟壳内外的 7个鬼子全副武装 ,荷枪实弹地向我村舍进攻。乌龟壳左侧公路上堆积的是刚刚被日军杀害的我 4名无辜老百姓尸体。从 4名…  相似文献   

6.
出征罗布泊     
(一)1980年6月24日,在豫东平原上一个叫做李庄寨的小村子里,几个刚刚放学的中学生围着一个“话匣子”,静静地听着新华社向全球播发的一条让人吃惊的消息: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之后,其中一个少年抱着“话匣子”,走进一户又一户人家,向“三叔二大娘”一遍又一遍讲述充满着他自己想象的中国西部那块神秘之地和彭加木失踪的故事。他清楚地记得,当时那个小村庄的老百姓和全国人民一样,每天都在关注着彭加木的命运。那个抱“话匣子”的少年就是我。我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彭加本失踪16年之后,我怀揣一张载有“寻找…  相似文献   

7.
网络怨妇     
按理说,像我这样的女人——刚刚结婚,有自己的房子,没有孩子,两个人身体健康,收入稳定。本没什么可抱怨的。可自从家里多了台电脑,特别是丈夫把它和一个叫“猫”的盒子用电话线连接起来以后,家里就好像少了一个人似的。我想你已经明白了,我的丈夫是个网虫。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网络都有一股新鲜劲儿。我们一起看新闻,他酷爱体育,我则对巴黎、米兰的时装发布感兴趣。渐渐地,我发觉与其被屏幕上色彩斑斓的图片、天花乱坠的话语左右还不如在台灯下体会翻阅书报的快感。总之,我逐渐退出了电脑前的历史舞台,而  相似文献   

8.
一场低调的以人体为对象的教学展览,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王桂权刚注册了MSN,随即把MSN的名字改成:万物皆生灵,不可以随便伤害。这个被网上风传“自拍下体”的大学二年级女生感到,在刚刚结束的南京画展上,自己被伤害了。原本低调的展览初衷王桂权就读于川音(四川音乐学院简称)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德国籍华人画家王承云。2005年9月,在成都蓝色空间画廊,画家俞晓夫、王承云、邓箭今等三人的作品进行联展。在展览会的酒会上,四川画家何多苓领着一个年轻的女孩跟王承云说,“你是外国人,我再给你介绍个外国人。”这个女孩名字叫禾子,也是…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一个刚毕业的女孩前往内蒙,应聘蒙语翻译,她问前来接车的清瘦年轻男子,“你是在公司做什么的?”男子说,“我只是个普通做事的。”女孩点点头,“那你要告诉你们董事长,我为了这份工作申办了护照,办护照的两百块钱公司要给我报销。”女孩想想又很认真地回头叮嘱了一句,“记得一定要跟你们董事长说哦。”  相似文献   

10.
我没有见过我的外公夏丏尊,他在我出生的前两年就得肺病去世了。那时候抗战刚刚胜利,他那离别了八年的女儿刚刚跟着我的爷爷爸爸一家老小,从遥远的四川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上海,妈妈的肚子里怀着二哥大奎。外公终于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女儿和女婿,见到了他的挚友和亲家———我的爷爷叶圣陶。此后仅仅过了三个月,外公就带着无尽的忧国忧家的惆怅,离开了那个他不喜欢可又割舍不下的人世。记不起是哪一年,我还小,一次在饭桌上吃饭,爷爷和爸爸照例喝着酒,不知怎么说起了外公,爷爷忽然泪流满面放声大哭,连声说:“好人好人。”爸爸的眼圈也红了,只是…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新东西层出不穷,新观念如雨后春笋,新新不已,人们乐“新”不疲地追赶着日新月异的“新”潮流。不过,热“新”者也难免有些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时髦那个,刚刚时兴的新东西还没有完全适应,刚刚接受的新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转眼之间就陈旧了过时了,又有新东西在向你招手。你难道不喜欢更“新”的吗?你难道愿意与陈旧为伍吗?陈旧意味着什么?陈旧意味着过时、落后,更重要的是,陈旧意味着“衰老”———判断一个人是否还年轻,就看他对新事物的兴趣如何,如果没有了追逐新潮…  相似文献   

12.
我和好友罗克乘公交车,罗克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被踩的是个20出头的女孩,长得很漂亮。女孩被踩后不依不饶地大骂起来,旁边还有一个跟她长得很像的妇女在帮腔。站在罗克旁边的我感到非常尴尬,但罗克却一反常态,平和地听起女孩的骂,令我大感困惑。因为平时他绝对不会这么让别人侮辱的。趁女孩换气的当儿,罗克微笑着说话了:“很好,很好!”罗克的反应让我和车上的人都大为诧异,女孩也不再骂了,愣愣地看着罗克。  相似文献   

13.
当得知穆老身体欠安时,我遂与几位朋友商议,准备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然而,时隔仅仅一个月———10月11日,晴天一声霹雳,“穆老逝世了”。穆老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我正在开封读中专,从此记下了焦裕禄,记下了穆青。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刚刚学新闻时又以此文启蒙,精心研读,从而踏上新闻之路。穆老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勉励我牢牢地扎根于人民群众1991年1月10日和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平缓的话语,似甘洌的清泉,滋…  相似文献   

14.
有编辑朋友约我写一篇“暗恋”题材的小说,我因没有暗恋经历而婉言拒绝,我不知在这张扬个性的世道还有没有残存“暗恋”这样的事实,当办公室的女孩也能将裸照公布于网络的时代,究竟有多少人还愿意做“暗恋”这样无利可图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的编辑约我谈写仉伟一稿的体会,我很感谢,却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或者准确地说不应我一人来谈。这并不是过谦之词。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几篇较有影响的获奖稿件,如《山里女孩如歌》、《反腐败斗争中的“沈阳现象”》、《白春兰和她的“绿色庄园”》、《苦土丰碑》等,无一不是记者与编辑的眼光、功力与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就谈谈我在采写《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记辽宁大石桥市分水派出所所长仉伟》等稿件中,作为党报记者特别是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的感受与追求,那就是:怀“平民”之心,思“平民”所想,为…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元旦的那一天,我采写的一篇独家特写《省长为村民担保贷款》,被评为当年辽宁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作品为什么会获得一等奖,用一位评委的话简单概括为:该篇作品报道的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元旦,在一个特殊的地点———辽北一个贫困农村的小学教室里,一个特殊的人物———时任辽宁省省长薄熙来,做了一件特殊的事情———省长以个人的公务员身份为农民担保贷款,一条独家新闻———参加当天活动的中央、省、市十几家媒体的记者都没有关注到这一有价值的新闻。回想我采写这篇稿件的前前后后,虽有些偶然,但总觉得有些经验值得好好总结。…  相似文献   

17.
同名相吸     
有一年夏天,母亲扭伤了脚,而那几天我因为太忙没有给家里打电话。她想我想得要紧,正好看晚报上有个记者和我同名同姓,便通过报社的热线电话,找到了那个女孩。  相似文献   

18.
引言:由一个摄影家的故事想到的 1960年,民尔森·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被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这一年,一位叫凯文·卡特的英国移民的后代,出生在南非,后来他成为著名摄影家。 让凯文·卡特声名斐然的是他自己拍摄的一幅新闻照片一“饥饿的女孩”。这幅照片上那个赤身裸体、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正哭泣着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女孩身后不远处,一只兀鹰却虎视眈眈地盯着她骨瘦如柴的身体。 照片的新闻背景是:1993年,非洲苏丹发生大饥荒,凯文·卡特抢拍到了这张照片。当时的卡特拍完照片后,迅速赶走了那只大鹰。他看着由于大饥荒造成的此情此景,不由地独自坐在树下放声大哭。 “饥饿的女孩”写就了又一个触目惊心的“非洲故事”。 1994年5月份,这幅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两个月后,凯文·卡特  相似文献   

19.
网事堪回首     
记得开始接触网络的时候,是1998年,我那会儿正在上高中,为“黑色七月”埋头奋斗。当时黑色砖头状的“大哥大”都是稀罕之物,平常人能配个“CALL机”就已经羡煞旁人了。网吧还只是一个新鲜名词,就像星星点点的小碎花一样,在城市的角落里零星地寂寞地开放着。那时当然还没有宽带,基本是电话线拨号上网,聊“QQ”的人极少,都是把网吧当作游戏厅,一群男人围在里面打单机版的游戏。  相似文献   

20.
网络这个大千世界同样是既充满欢乐,也充满烦恼。一个叫青露的女孩来信诉说烦恼。她说:我网恋了。认识他一年多了,开始并没有在意,只是彼此有些吸引。后来发现真的爱上了,就有了痛苦的感觉,半年前,他突然变得冷淡,我给他的信件全部被退回了,也不再在网上出现。不甘心的我,每天写日记给他,想写完一本之后寄给他。现在已经是第二本了,可是他连一次电话也没有打给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