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节课教学的一篇散文——《老王》,是杨绛的作品。杨绛的散文,大多朴实无华,用真实的笔触抒写着许许多多爱恨情愁,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简单而又深有感触的悲欢故事。写好这些小人物,有赖于杨绛的细腻与博学,而解读这些小人物,若只停留在简单的情节了解上比较容易,解读作者的文风则难。于是,我把杨绛的《老王》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引导学生去解读,去感悟。  相似文献   

2.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3.
<正>《老王》是杨绛于1984年写作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记述了自己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的杨绛已年逾古稀,却对一个逝去多年的三轮车夫念念不忘,他们之间的情谊在那个特定年代下显得那么渺小却又弥足珍贵,文章读来字字句句平淡朴实,然而,通过王君老师的解读,相信每一个到课者都或多或少领悟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厚谊。王君老师对《老王》一课的解读,有着一个女性教师的细腻与温情,又怀着  相似文献   

4.
《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把教学重点放在解读老王的人物形象,而对于杨绛的人物分析则略显单薄,常将杨绛的人物品质解读为知识分子的善良,关爱弱者,等等。笔者认为,在《老王》这篇文章中,杨绛的人物形象非常高贵,她身上所流露出的品质是一种至善至诚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以"善"和"爱"为主题的教学在初中阶段比比皆是,但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值得深入思考。在郑州市李兰语文名师工作室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执教了杨绛的《老王》这篇课文。经过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文本价值、学生认知的认真解读和分析,我决定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核心"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展开教学。于是,我为这节课定下了学习目标。目标一:速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文中老王的不幸和善良及表现"我"一家人善良的地方。目标二: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审丑”理论解读杨绛散文《老王》中的“我”。认为一是作者故作冷漠,丑化自己,凸现老王的形象;二是作者突破“我”就是杨绛这个身份,化身知识分子的代表。《老王》中的“我”对于老王来说,是一个善良、清高的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位有良心的、坚韧、执着的、为了推动社会改变不惜丑化自己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7.
<正>《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不少版本的语文书都有《老王》这篇文章,统编版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原人教版放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苏教版竟然安排在高二年级,不同年级教《老王》,该教到什么程度?文本解读的"度"在哪里呢?从备课开始,到教学结束,我一直在思考这个  相似文献   

8.
《老王》是中国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的教学名篇。作者杨绛在文末表露出的“愧怍”历来为人们解读。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形成对比;老王形象的“丑化”凸显作者深深的自省;“常坐三轮”与“不敢乘三轮”的矛盾隐藏着“我”的“害怕”。“愧怍”是作者多年反思的结果,也是理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老王》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引领学生围绕杨绛先生的"愧怍",从杨绛的品格精神、社会环境、杨绛与老王的社会地位等,几乎"全方位"地读出其间的深刻意义。在这深层的解读中,老王失去了鲜活与色彩,成了反衬杨绛先生"愧怍"的一个载体与符号。这样的一大教学困境,集中表现为文学主体、文道功用、读写相隔的聚焦错位。  相似文献   

10.
在备杨绛的散文《老王》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人将这篇文章简单化了。他们认同教参的说法,即这篇文章的人物不复杂,主要表现小人物的善良。细读文本,发现事实并不仅仅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杨绛的《老王》是新教材中的亮点。作为新时期散文大家杨绛选入教材的第一篇文章,自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解读的文章也层出不穷。在2007年第4期的《语文学习》中就专门编辑了"读《老王》,  相似文献   

12.
红炉一点雪     
本节课教学的一首小诗——《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梁太子萧统编入文选的十九首古诗之一,被称为五言诗的冠冕。正如《诗经》一样,《古诗十九首》抒写了许许多多的爱恨情愁。其实这也是心灵的觉醒,状写这份莫名的无形的情感难,而解读这份情感表述妙处也很难,于是便涉及到教学中惯常的思路“短诗长教”,也就是把这首10句短诗,放在文化的背景上,放在诗的长河中,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去引导学生解读、感悟。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四个教学设计,三个追求,两个遗憾。第一个教学设计:神话切入。《迢迢牵牛星》借助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3.
【我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皆以“爱”为主题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杨绛先生的《老王〉)正是选自本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的前三篇文章都侧重于表现亲情,而《老王》这篇文章则是由亲情上升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由小爱上升到了大爱。本文的学习目的正是要引导学生感悟“爱”的...  相似文献   

14.
杨绛的小说和散文一贯喜欢以小的素材反映大的时代,她将笔触专注于大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书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经历中窥见人性中种种复杂的内幕,以及一个时代的风貌。其选人教材的散文《老王》正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教材将《老王》归入版块“底层的光芒”,借一个体残力弱的车夫老王在文革中对杨绛一家一如既往地照顾,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应该说,作品塑造的这样一个小人物。的确可以体现版块“底层的光芒”的主旨。但细读课文,我们又不难发现,潜藏在老王这一个小人物背后的,是一个何其丰富的大世界!  相似文献   

15.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深受学生欢迎的散文。杨绛先生以饱含深情的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组她一家人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断,表现了这位被社会冷落的普通劳动者的不幸遭遇和善良品格,唤起读者对老王的同情和敬重,谱写了一曲凄凉的人性美赞歌。阅读《老王》,必须注意杨绛先生对老王不幸遭遇的叙述。文章开篇就介绍“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两句看似简单的叙述,不仅交代了老王的身份,而且深刻地  相似文献   

16.
杨绛的散文名篇《老王》刻画了老王“金子般的心”和“善良”的品格。命运悲苦而又无比善良的老王,不仅让杨绛“愧怍”,而且让很多读者也心有戚戚焉。可文章最后那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让许多老师难明其理。有些教师在解读时只好硬生生地把教参上的现成说法直接端给学生。这实际上是没读懂文本的体现,是对文本的浅入浅出。  相似文献   

17.
杨绛的叙事散文《老王》中的老李,是一个“小人物”。从文中他与杨绛先生的五段对话中,一线老师普遍能够读出老李冷漠的态度,但究竟对谁冷漠,又存在争议。通过查证资料、文本细读、析疑辩难,开展批判性阅读,客观、全面地了解老李,认识其态度对杨绛产生“愧怍”心理的催化作用,从而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到较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老王》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写人叙事性散文。大多数教师对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以文本的思想内容为重难点,忽视了这篇文章的结构教学,而杨绛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结构编排上是颇具匠心的,对结构进行教学,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更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而结构教学并无定法,笔者遵循新理念,一改传统结构教学方式,对《老王》的结构做了一个教学设计,即通过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编排《老王》结构,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有深刻的把握,对文章的主旨也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名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收录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质朴纯真的语言讲述了在那个年代杨绛先生一家与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揭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主题。其中关于"愧怍"一词的理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20.
杨绛的小说《老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身份卑微、生活艰难的小人物——老王的形象。老王的形象是生动的。“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