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习共同体是人们依据共同的学习目标及价值愿景而建构的、能够开展学习互动和分享学习经验的自组织系统。从学习共同体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它具有自主性、动态性、共生性等特征,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等。所以应当以学习共同体理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建构开放包容的、相互协作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将立德树人作为价值目标的载体,是师生间充分互动的交往共同体,是师生共建共享的实践共同体。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既关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整体进程,又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共情能力则是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共情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愿景建设、互动性建设和主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3.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新时代呼唤师生关系突破传统,实现重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新模式——"师生共同体".当前,校园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生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不民主依然存在;便捷的网络社交方式降低了师生面对面交往意愿;师生间不和谐现象有增无减;师生共同学习成长意识淡薄.建构"师生共同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减少网络依赖,促进师生交往;教师持续改善,促进师生和谐;密切师生沟通交流,实现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视域的师生关系基于师生人格尊严平等,是超越血缘关系的教养关系,是无利害、超功利的生命主体间性关系,是师生在教学情境中相遇而结成的学习共同体、生命成长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对主客对立师生关系的超越,对功利性师生关系的否定,对师生关系真谛的揭示。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共生与共长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指师生间基于民主、平等和对话,构建起互利双赢、共存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在此“命运共同体”中,师生双方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发展。本文拟从共生与共长师生关系的基础、形成过程、表征等方面阐述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独特意蕴。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场景下形成的特殊关系,它既是一种伦理关系,也是一种情感关系。构建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教育的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国现代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存在诸多问题:师生代沟扩大;考试制度下盛行"服从式"师生关系;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为改变这一状况,可采取以下策略:强化信任感,促进师爱型师生关系的形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关系的人性化互动;回归"平等"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起来。课程思政有其生成的内在机理,它是一个政治属性的价值共同体、协同优化的关系共同体、目标一致的实践共同体。协同、生态、系统3个视角是德育共同体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应从构建合作与融合的协同体系、具有“大先生”情怀的生态体系、有反馈与优化功能的系统结构3个维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到一个体系更加健全、合力更加充分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加强党史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抗疫精神作为党史教育的切入点,可以在党史宏大叙事背景下实现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党史教育背景下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从融入的基础、内容和路径三重维度入手:从融入基础看,“抗疫”和“精神”两个层面与党史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从融入内容看,将“抗疫精神”融入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追求,融入以核心价值观为遵循的价值追求,融入勇于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方略;从融入路径看,以尊重和发掘师生主体性为前提,开展师生双主体交互模式教学,在尊重师生主体地位中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教学活动,这种双边教学活动是由教育目标所决定的,是师生"共同体"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共同规范着各自的"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基于"师生共同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应该以师生科学的教学理解为前提保障,以师生有效的教学配合为关键要义,以师生有意识地反思为终端检验。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强调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载体,是推行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从整体上看,师生关系的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师生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积极的情感关系难以建立,使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权利和义务关系方面,学生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教师或是为学生筹划、包揽一切,或是体罚、讽刺学生,都忽视了学生是具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的特征,都不是恰当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致力建设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以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优化师生情感,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模式,是以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与师生的生活经验为互动条件,以教育合力、教育张力、教育辐射力与教育影响力为内生动力,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人本互动为外在互动形式,以知识互动、语言互动、行为互动、情感互动、思维互动、思想互动为内在互动内容,有机构成的"3446"型互动式教学机制。互动教学模式,倡导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突出学生主体性,彰显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特色,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2.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具有民主、平等特点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完善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有逐渐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兴事物,智能技术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新场景、提供新手段的同时,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也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生成是内生性逻辑、功能性逻辑和应用性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伦理关系失衡、伦理价值失序、伦理行为失当和伦理规范失控等方面。为确保智能思政健康发展,需要从价值引领机制、协同治理机制、法规约束机制、素养培育机制和监测评估机制等维度出发,做好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整体性防控。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揭示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为导向,加强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笔者在《基础》课教学中尝试了"主题探究"式教学,以师生交往互动、协同探研为特征,构建交互式新型师生关系,在共同探研学习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思想、知识的相互渗透,促进双方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5.
智能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事物、生态和思维的变革,但也存在"效用"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规则"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明道"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性之间的矛盾.为推进变革和纾解矛盾,智能思政应从彰显育人价值、浸润育人情境、增强育人效果三个维度明确"可用之器"与"向善之道"的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总被认为是附属于教育活动的某种次生活动,使得师生关系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意蕴无法彰显。其实,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活动本身,它具有基础性、渗透性、生成性等特点,它同样具有作为教育活动的教育功能和意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缺失,可通过建构师生"主体间性"及"对话"型师生关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品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责任感;共同融入教育的"生活世界";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往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强化高校思政工作者理论基础的重大政治课题,要在学习上、认识上、行动上紧跟党中央的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1])。高校在学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实现队伍、课程、阵地的联合,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形成育人共同体。本文从坚持党的领导、"两个维护"贯穿思政工作全过程等方面提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还是现实状态,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即由人与物的关系,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对话既是教育形式,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它不仅使思政教育在内涵、空间、信息和模式上呈现新的特点,而且给传统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难度增强,师生深层次交流互动的应然要求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索新媒体时代促进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从学生个体、环境塑造和行动决策三个层面,通过打造思想政治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网上网下的同心圆共同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在线课程、提升教师的新媒体素养等手段,形成育人合力,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场域中构成"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但是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师生关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实效性存在一定的影响.而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师生关系应有的内涵规定,转化儒家关于师生地位、交往、认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思维,对化解现代社会师生关系危机、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