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县中塌陷”已成为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县中塌陷”映射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重重危机,即“唯分数”主导下学生个性的失语,“唯升学”主导下高中多样化功能的失位,功利主义教育逻辑主导下高中教育秩序的失范,“分数GDP”主导下教育伦理与责任的失守。“县中塌陷”将抑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增强教育不公平的叠加效应,影响教育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加剧社会阶层固化。为此,特色发展逻辑应是当下县域普通高中振兴应遵循的基本逻辑。县中振兴的特色发展逻辑意味着县中发展在质量观、公平观、资源观和方法论上的全面转向。以特色发展促进县中振兴的关键在于:建立“以市为主”统筹规划县中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以学科特色为主导、以地域文化为底色”的学生个性发展支持系统,构建县中特色发展的专业支持系统,多方协同实现县中办学自主权的释放和增能。  相似文献   

2.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心始终是义务教育。2021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简称《县中提升计划》)。加强县中教育的一系列重要决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振兴县中教育,不仅关乎义务教育、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强国建设,更关乎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3.
办好县中对服务国家城镇化战略、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县中发展中出现的优质生源流失、师资力量减弱、经费保障不足、办学理念滞后、“虹吸”效应加剧的困境,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巩固优质生源;多措并举,壮大师资力量;加大投入,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改革,提升办学品质等策略,促进县中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方胜强 《教育评论》2024,(2):141-147
县中是县域的“最高学府”和文化中心,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文章基于文献分析和对福建省部分县中校长的田野调查,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探寻新时代县中教育政策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从教育立法滞后、核心要素流失加速、县中管理比较优势消失等角度剖析县中教育政策的发展困境。相关部门应为县中发展提供弱势补偿,保障优质师资要素供给,重构县中教育生态,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重建县中比较优势,以促进县中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5.
县中振兴是“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之一。有效推进县中振兴需要从主体理性和制度规范的双重角度揭示县中发展的微观逻辑、剖析县中塌陷的制度成因,并探索长效振兴的可行路径。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发现,在升学逻辑指导下,学生家长、行政部门与普通高中三大主体会主动做出生源流动、生源留住与生源竞争的理性行动。制度漏洞是造成县中塌陷的关键原因:社会力量办学的制度尝试与规范不力导致市场逻辑冲击县中;“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体制导致县际高中教育经费差距巨大;生源保障制度缺失导致县中在生源竞争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历时性视角下,主体理性与制度规范之间呈现出“不同步变化的双向互动”关系。为尊重主体理性选择规律并有效弥补制度漏洞,需要引进、留住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县中教师,健全、落实和用好一套有效的县中制度,改革、构建和打造一个良好的县中生态。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心始终是义务教育。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县域高中建设”;[1]11月,国务院批复《“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要求“研究制定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全面加强县中建设”;[2]1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简称《县中提升计划》)。[3]加强县中教育的一系列重要决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振兴县中教育,不仅关乎义务教育、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强国建设,更关乎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7.
“县中塌陷”的本质是“师资塌陷”,振兴县中的关键在于建强师资。基于东部某省33县普通高中的调查,超过20%的教师具有流动意愿,成为振兴县中的不利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县中教师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年未婚教师及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流动意愿更强烈;平台高、环境优及来自本土的教师稳定性更强;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是稳定教师的关键因素;高效能和倦怠型教师均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意愿。为吸引、留住优秀教师,应从工资待遇、发展平台、人文环境、评价机制、专项计划等维度进行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8.
2020年我国已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现阶段任务已经转变为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振兴关乎着“三农”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保障,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西L县一直以来立足于“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在生态环境、农业产业、人居环境等方面依托生态优势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然而,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振兴还面临着理念、产业、资源、制度等多方面困境,理应通过根植生态理念、促进产业升级、强化资金投入、健全治理体制等路径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9.
“县中塌陷”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勾连甚至互为因果的,优质生源越流失,教育质量就越差,而教育质量越差,优质生源就越流失,优秀教师也就越留不住,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县中塌陷的危害有目共睹。县中振兴的关键就是要解决恶性循环问题。实施“县中提升计划”以振兴县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永宏 《四川教育》2023,(Z3):10-11
<正>县中振兴不能仅靠个别地区和个别学校“孤勇奋战”实现,破解格局性困境需要格局性力量,解决整体性问题需要整体性方案。在关注个案的同时,更需重塑高中办学格局、教育体系格局、学校治理格局、县中精神格局,整体性推进县中振兴。  相似文献   

11.
定点帮扶与乡村振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定点帮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是过渡期开展定点帮扶的目标任务。中央单位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制定实施帮扶计划,同时发挥挂职干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对定点县进行全方位帮扶,助力定点县乡村全面振兴。教育部作为帮扶河北青龙的中央单位,在开展定点帮扶、促进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长期关注重视县域高中教育问题,今年他再次为破解“县中困境”奔走呼吁。随着“县中困境”等对县域整体教育警示信号的出现,县域普通高中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对象。面对曾经的“被掐尖”,教育资源的跨地区流动,一些县中“塌陷”根源在哪儿?振兴县中当务之急是什么?从“县中困境”到“振兴县中”,县域普通高中教育的困局如何破解?校长及教育工作者如何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前不久,张志勇牵头组织了一场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相似文献   

13.
优质生源和师资外流使县域普通高中陷入发展困境,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县中发展困境打破了县域内教育系统的和谐,其实质是教育资源在不同行政级别的分布不均衡。县中发展困境对义务教育阶段是否会产生延伸影响?本文借助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数据,构建“县中困境水平”指标,基于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县中发展困境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择校的影响。本文发现:第一,县中发展困境显著增加了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向省市重点高中的择校概率;第二,县中发展困境对“以钱择校”和“以房择校”两种择校形式均有增强效应;第三,相较于择校,县中发展困境对成本更低的课外补习作用更强。为此,有必要从以下三条路径促进“县中振兴”:一是突破“连锁反应”,从区域性协同发展中构建教育生态系统;二是阻断“不良循环”,从地方性财政经费中加强公共教育投入;三是消除“从众心理”,从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引导家庭教育投资。  相似文献   

14.
县中是县域教育的支柱和地方发展的希望所在,但近年来县中的师生与制度结构失去了比较优势,陷入困境。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蓝图下,县中如何重整旗鼓?本文基于对全国知名县中聚集地——南通市的调查,借助强文化范式框架,探讨张謇教育思想何以成为一种与结构力量互补的地方文化力量助推县中发展。张謇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初的南通崛起叙事中被激活,锚定科教兴市的第一战略选择,使政府注意力优先分配于教育,从而塑造了县中的良好外部生态和主体积极实践,两者的适配进而带来区域县中繁荣。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出发,将县中讨论转向地方性,揭示县中发展离不开由本土社会文化传统和资源产生的强大动力,这为其他地方教育振兴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务川县、道真县的茶产业为例,将两县三大产业的产值、当地财政收入等指标作为变量,以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两县的茶产业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而提出少数民族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要改善基础设施设备,规范流通加工工序;加强库存、运输管理,形成物流规范体系等建议。这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特色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重组中所起作用及产生的经济效应,以期为少数民族县域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阎浩 《今日教育》2022,(5):24-25
<正>当前“县中塌陷”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焦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来规范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吹响了县中振兴的号角。从该计划可以看到,在未来5年,政策驱动使得各地县中在生源、师资、校舍等方面都会有整体的提升,县中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河南省53个贫困县近2年发布的1 124条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新闻,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方法,深度挖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关键信息,并判断不同地区乡村振兴发展阶段。研究发现:脱贫摘帽时间早晚是影响发文数量与频率的关键因素;以乡镇为枢纽,强化基层组织与开展广泛调研是各地的普遍做法;仅有5个县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基本成型,绝大多数地区还处于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与重点突破阶段。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把握河南省各贫困县乡村振兴发展进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全省工作步伐。  相似文献   

18.
张萌 《中国培训》2023,(2):26-27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为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十四五”期间,决定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明确将职业教育培训协作纳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重要内容,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帮扶重点,扩大东西部地区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供给和输出。  相似文献   

19.
“县中提升计划”政策制定过程包含多种要素。运用多源流分析理论,对“县中提升计划”政策的出台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研究发现: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深陷多重困境,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需构成问题源流;政府部门对县中发展的高度重视、研究人员与专家学者等多方努力汇集成政策源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县域普通高中的重点关注、提升县域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国民情绪组成政治源流。由政策共同体的不断努力,在关键节点处三大源流耦合,政策之窗得以开启,促使“县中提升计划”政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20.
脱贫攻坚完成后,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安徽大别山片区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业“扎根”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农村“老龄化”问题、乡村文化“衰落”问题、环境“整治”问题。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应重点做好政策体系、“三农”工作队伍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衔接工作。从实现路径看,对照乡村振兴的目标,结合安徽大别山片区脱贫县的实际,过渡期应做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