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2.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本文从伦理、哲学、生态和历史四个角度探讨了"敬畏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全面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生态德育”是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德育策略。生态德育,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校园文化的和谐统一、人与家庭的和谐统一。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自我接受教育;通过参与校园的文化建设,自我受到熏陶;通过家教活动,不自觉中接受爱的洗礼。实施“生态德育”应坚持的三个原则:一是追求发展性,  相似文献   

6.
敬畏和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劳动教育的前提和条件."自然"蕴含"生命""生长"等含义,教育必须敬畏、尊重、回归和效法自然.劳动教育是出于自然、通过自然和为了自然的物质交换、社会文化交往活动.极端工具主义的教育导致人与自然割离,因此,劳动教育需要治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有机的、融合的、全息的和谐关系.资本逻辑使人类社会无节制地控制和占有自然,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创制自然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公平机制,提升社会的自然情感和态度,实现自然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总之,真正的劳动教育是体现和遵循生态理性和生态情感,实现自然的解放,遵从"保护第一"之自然生态原则的育人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朱琳 《江苏教育》2022,(31):37-38
以关怀生命、和谐生活、优化生态和加强国际理解为旨归的共生理想是时代与教育的呼唤。“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的“三明”德育是共生德育理念的一种朴素的表达,其摒弃了道德的灌输与说教,强调激发儿童“生命的自觉”,倡导让儿童在“身临其境”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催生德性生长。  相似文献   

8.
傣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其思想内核是尊重、敬畏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分析傣族传统生态观,本研究以"共生"为切入点挖掘傣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以期总结出适用于当下生态危机的生存智慧,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共生关系,实现人在社会中"诗意旳栖居"。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应抓住幼儿自我意识萌芽的关键期,从幼儿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入手,开展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通过对自我身体、能力、独特性的认识,使幼儿接纳、肯定自我,萌发喜爱之心;通过对他人的了解、对社会关系构建的认识和学习,使幼儿学会尊重他人,构建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对自然生命、资源、环境的认识,使幼儿愿意亲近自然,并对自然产生敬畏、珍爱之意.  相似文献   

10.
一、生态德育课堂的内蕴生态型德育课堂,是以优化生态性道德教育,拓展课程资源,重建伦理道德为课改内容,以培养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整体人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谓生态德育,是在道德价值观指导下,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出发,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在自然和生命中得到审美和愉悦,历炼学生的生态情感、生态责任义务、生态良知,丰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现代化产物的消费主义是现代资本的逻辑结果,与资本主义增长型发展观紧密相连。但它并不是现代化理想的实现,而是现代化畸形的片面发展,导致现代人生存的全面异化和一系列生存危机。和谐发展观作为救治现代生存病症、反对消费主义的一种努力,在人与自然的维度上,限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消费,重建人与自然包括审美关系在内的全面健康、和谐共生的关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维度上,把人际关系从单一的商品生产—消费关系及其衍生关系中解放出来,恢复亲情、友谊、伦理等丰富多元、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在人与自我的维度上,对“经济人”“消费者”的设定应持一种审慎的批判态度,彰显可能被其遮蔽的人之存在的所有可能性维度,尤其要恢复人的终极关切和敬畏。  相似文献   

12.
钟盈 《英语广场》2020,(26):26-28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海明威的多部作品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深刻的生态主义思想,即人类只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与万物休戚相关,相互依存,因此人类要懂得爱护自然,敬畏生命,努力维护生态系统,不能滥用资源,更不能用征服自然的方式来实现自我。本文主要通过《老人与海》和《大双心河》两部作品分析海明威的生态批评观。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的背后是一种价值危机,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误置。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拓展意义上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思想在价值诉求上,从二元对峙到共生共荣,达到一种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存状态;在价值基点上,将道德关怀从人际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强调对一切自然存在物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教育活动中关注生态伦理价值信念的养成,一方面要遵循自然,防止理性的“滥用”;另一方面要敬畏生命,警惕盲目的“崇高”。  相似文献   

14.
在反思因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时,一些生态环保人士提出了人类要“敬畏自然”的朴素口号。目的是提醒人们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以保护生态环境,力求减少人为的灾害,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有人却对“敬畏自然”这一保护生态环境的朴素口号恣意曲解,他们说“敬畏自然”就是“反对以人为本”、“反科学”、“反人类”等等,以此歪曲、抵毁生态环保人士的本意。何祚庥院士在《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一文中说:“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一种境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和谐发展的理念审视、构建和谐的高校德育体系,必须处理好知性与德性、应然与实然、预成与生成、德育与生命、教与学、德育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要求人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类回归自然、敬畏自然、关爱自然。小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中的不少儿童文学作品着力书写人与自然、尤其是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了人与自然的诗意相处、互动交流的和谐关系,倡导儿童回归自然、回归天性;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启迪儿童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张扬人类对自然生命的博爱精神,激发儿童怜悯生命、关怀自然,赞扬人类的忏悔与救赎精神,引导儿童尊重生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论述环境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对环境道德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基本任务进行了阐述,指出环境教育具有体系性、综合性和终身性三大特征。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德育的不可或缺之维,在环境教育和德育中应发挥主导功能和特殊功能。其基本任务在于培育公众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敬畏和尊重自然的态度、热爱自然的情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以及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担当精神。本研究旨在促进环境道德入脑入心,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思维特征。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的无为之道,倡导顺应天道人道,突出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怀,诠释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人文意蕴;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傣泰民族谚语文化意蕴深远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傣泰民族生态伦理观体现了朴素与深刻的统一,生活格调与教化色彩的统一,传统情感与现代意识的统一。傣泰民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生态伦理价值体系,以敬畏神圣的自然为思想内核,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为价值评判,以善待自然万物为行为标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定位。傣泰民族生态伦理价值体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敬畏天命""仁爱万物""取之有度""乐山乐水"等生态伦理思想,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生命、节用资源、热爱自然等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