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岷江上游的城镇是阿坝州最重要的都市化区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岷江上游的城镇化具有发展速度快、社会组织变迁迅速、传媒影响深远的特点,其都市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岷江上游的区域特点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上游地区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富足,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来发展本地区经济,继续发挥传统的交通枢纽功能,利用本区文化优势,做好旅游开发,限制开发水电,协调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水电开发、移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藏彝走廊的东缘,辐射范围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历史上,该区域先后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与变革,民族间的冲突、抗衡和交融格外激烈,并最终在这一区域形成了藏族、羌族、汉族和回族等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处的格局。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地带的龙门山断裂带和横断山区东缘,该区域不但林业、水利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且也是汉藏文化的交汇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探寻岷江上游的圣都雒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民族最古老的祭祀和统治中心称雒都、雒城、洛阳、广都等。夏王朝、周王朝的都城均名“雒”。三星堆故城也名“雒城”。由此肯定古蜀文明来自中原文明的直接传播。四川地区古代有系列雒城、广都,表现了古蜀不同时期的统治中心。今又在松潘地区发现“雒城,”由此找到了古蜀丢失的一段最重要而神秘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拥有缤纷多彩、独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5.12"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文章在对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今后的产品设计应遵循对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依据非遗项目的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产品设计要能有效激发游客动机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开启岷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以探讨春秋至两汉时期复杂的人群与文化面貌为切入点,具体阐释了岷江上游因独特的通道与走廊特点而表现出来的“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古代羌人迁入岷江上游地区最具决定意义的事件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战国时期。期间,他们大致在甘青川交界地区越过黄河,并逆黄河上游地区重要支流黑河、白河而上,沿尕力台、壤口一线进入岷江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的羌人是在西汉之后才有的。岷江上游的羌人聚居地长期流传《木姐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这两部长诗,其内容不仅与羌族历史有关,而且可以认为是对岷江上游自古有羌人的证明。《后汉书·西羌传》《新唐书·吐蕃传》等古代文献及现代考古也证明岷江上游自古就有羌人,这些羌人有相当部分是从西北迁来的。古蜀国也起源于黄帝的子孙,属于古羌人的族系。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调查及营盘山考古试掘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近年来对岷江上游地区考古调查及其对营盘山遗址的勘探和试掘中,发现了8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采集点,并在营盘山遗址中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近万件。此次考古工作使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内涵得以基本明确,并以此建立起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初前序列,为进一步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内涵及古蜀文明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提供生态环境公共产品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任务。生态环境产品具有利益外溢的特点,财政手段可以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外部效应问题。本文从建立流域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税制、财政投融资向环保产业倾斜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力求财政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布河的DEM、土地利用图及各集水区水质监测数据,以ARCINFO、SPSS为主要信息提取及分析工具,对北江上游典型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现状、时空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流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氮污染,采集的15个水样中含氮量在Ⅲ类水标准以下的水样占93.3%.磷污染较为轻微,含磷量在II类水标准以上的水样占水样总数的80%.氮素输出强度随无雨、雨前、雨后三个时段依次增大,而磷素输出强度随时间变化无明显规律,其输出强度与降雨密切相关.非点源污染的“源”地类对地表径流氮、磷输出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各集水区中农业用地、居民地所占的面积比重与三个采样时段TN/TP输出强度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56,0.871,0.764/0.824,0.546,0.737,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类对非点源污染物的“源”、“汇”作用因空间而异,其扮演的“源”、“汇”角色取决于不同地类的空间布局.此外,地形因素对非点源污染具有一定影响,但地类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要大于地形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选取国家风景名胜区苏仙岭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分析了该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活动对其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的影响、生态压力及其响应状况.评价结果能为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探寻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安徽省空气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质量是影响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根据空气质量指数可以把空气质量分成不同等级.基于2007-2014年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和合肥市环境保护局提供的全省16个地市每月空气质量达标的天数,分别算出各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空气质量距平数(A)、空气年际变异系数(Cv)和季节变动指数(S)等指标.研究发现:(1)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空间格局是皖南、皖北高,江淮地区低,呈"U"形分布.时间演变呈现近两年下降趋势,夏秋季节好于冬春季节;(2)池州、黄山空气质量稳定,一直处在全省最高水平,年际、季节变化最小.合肥空气质量年际、季节变化大,且质量较低.其它地市年际、季节变化呈增大趋势;(3)自然因素是导致各地空气质量差异的基础,但是人为因素,如产业结构、秸秆焚烧、尾气排放等进一步增强了空气质量的时空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后将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分为五类,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分类评价,并分析造成各类草原生态系统恶化的原因及应采取的不同修复措施和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极差、极差率、变异系数4个指标对2006—2018年区域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了测算。同时,构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13项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探讨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演变上,18个省辖市之间经济发展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在空间演变上,18个省辖市整体上可分为四类地区,Ⅰ类只有郑州1个市,Ⅱ类包括洛阳、济源、焦作、许昌4个市,Ⅲ类包括三门峡、南阳、新乡、安阳、平顶山、开封、漯河7个市,Ⅳ类地区包括信阳、濮阳、商丘、鹤壁、驻马店、周口6个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策略、人口素质是主要影响因素。河南省应从培育区域增长极、加大落后地区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人力资本水平4个方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全国31省区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Tobit模型等方法,探究2011—2020年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全国及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生态环境水平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部分省、自治区生态环境子系统评价指数有所波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各区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呈现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特征;我国各区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存在动态差异,且新型城镇化滞后型省份与同步发展型省份逐渐减少,生态环境滞后型省份增多,两个子系统的发展并未实现理想的高度耦合协调与同步发展状态,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区域创新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具有负向的显著影响,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呈现负向不显著,且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应用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构建绵阳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2000—2004年绵阳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对评价的结果作了状态分析与趋势分析,结论表明:2000—2004年绵阳市生态安全状态分别为2000—2003年为临界安全,2004年较安全,说明绵阳市生态安全状态正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最后,探讨了绵阳市生态安全状态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改善绵阳生态安全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经济增长、人口集中和教育融合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持续推进的过程,只有各子系统协同发展,各区域统筹规划,才能达到城镇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中国198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全国"三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检验各区域"三化"的自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总体表现为高水平的良性耦合协调态势;(2)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作为首发动力推动人口和教育城镇化提升.对此,应以内部结构优化为主,在巩固现有支柱产业的同时,消除城乡流动障碍,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发挥出人力资本对高质量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评估旅游环境承载力并用以指导旅游管理,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手段和方法研究仍有待深入。该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旅游环境承栽力评价框架,整合熵值法,改进突变级数法,以南京江心洲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2010年间南京江心洲旅游环境承载力呈波动下降态势。其中2001年-2010年,伴随景区改造升级,旅游环境承载力整体水平小幅上升,后随着旅游环境压力加剧,而管理响应相对滞后,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持续下降,南京江心洲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力受到威胁。其中.建设用地增长过快、污染加剧、景区改造升级缓慢、适游期短为亟待解决的问题。PSR和改进突变级数法相结合,能够有效评估旅游环境承载力发展态势并识别演化趋势和影响机制,评价思路和框架可为类似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