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燮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对传统的经典诗作逐一进行了细读.其细读策略表现在:反问和设问相结合,造成一种气势和节奏;在设想中进行替换比较;点面结合,重视整体感知.这种细读法体现出叶燮独特的诗学追求和美学旨趣:求雅反俗,求新逐变;反对学究式拈字摘句的鉴赏,批驳拘泥于陈法和陋规,重视印象式的感悟和反复的涵泳;诗歌创作应突破一己之情和个人遭际,升华为关乎宇宙、生命、人生的情感和体验.这种细读法既有对传统品鉴的传承,又充分显示出叶燮高超的艺术鉴别力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相似文献   

2.
叶燮虽主张“变而不失其正”,但更崇尚变。这一“变”字,凝聚了叶燮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全部认识:变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总体趋势、内在动力;也寄寓了叶燮“变衰启盛”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3.
叶燮《原诗》作为古典诗学的重要文本,迄今虽已有两种评注本,但在还原其诗学语境,揭示其话语背景——大背景是明末到康熙前期的两次宋诗潮带来的唐宋之争,小背景则是昊中地区叶燮与汪琬两家讲学宗旨不同带来的诗学之争——方面。还有不少工作可做。文章就笔者笺注所及诸问题,对《原诗》整理的要点和体例作了说明。同时对学界关于《原诗》写作过程及理论渊源的新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叶燮《原诗》内篇下举杜甫“碧瓦初寒外”、“月傍九霄多”、“晨钟云外发”、“高城秋自落”四句以说明“诗之妙处在含蓄无垠”、“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但诗例本身较难理解,需要结合杜甫诗歌的原文作全面理解。本文以仇兆鳌《杜诗详注》和杨伦《杜诗镜诠》为参照对四句诗例作详细疏解,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原诗》的诗学意旨。  相似文献   

5.
从美学角度审视,叶燮是时下公认的大家,历来论述颇多.全面客观认识叶燮《原诗》的美学思想,须结合清初背景从“理、事、情”,“活法”等方面进行评述.叶燮的美学思想之所以不能影响乾嘉学人,与清初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叶燮《原诗》之理论体系,绝非仅体现于其创作论一端,而是以“胸襟”为桉心,统摄了创作论与诗歌发展观两个主要部分。大致为:以盛衰正变、“变能启盛”明“胸襟”之用,以“才、胆、识、力”充之,继而以此“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理、事、情”。使之“发宣昭著”,最后存之于“自然之法”。“胸襟”既是扫除“古今盛衰正变之肤说”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创作中表现“不可明言之理、事、情”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7.
叶燮的《原诗》产生于对清代顺康时期诗学宗尚的反思过程中。《原诗》的理论集中在对四对范畴即“源流”、“正变”、“盛衰”、“因创”的解释上,以“变”为核心,梳理诗史发展源流、评价唐宋诗的价值。《原诗》为宋诗的广泛传播确立了理论基础,是清代诗学摆脱狭隘宗唐宗宋的朝代之争,走向融通唐宋阶段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叶燮论“识”可谓详而备,他关于“识”的见解揭示了如下创作规律:1.唯物主义创作基础论;2.关于创作规律的深入阐述;3.重视作家的主观修养;4.文学贵在独创;5.创作自由论  相似文献   

9.
叶燮“中和”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具体概念范畴的运用上,更体现在整体诗学思想的宏观建构上,文章主要从“中和”思想内涵的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因中致和,一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
叶燮是继刘勰之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又一位理论大家。他的《原诗》是继《文心雕龙》后又一部系统的论诗理论著作。布瓦洛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言人,《诗的艺术》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诗学思想。叶燮与布瓦洛分别作为中国和法国的著名作家和理论家,两人的诗学思想有一致之处,但由于置身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土壤和生活环境之中,两人的诗学思想又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叶燮《原诗》的体系性在当代大受推崇,其中"理事情"概念尤其受到重视。考虑到"理事"概念本身是哲学上的范畴,本文就试图从概念移植的角度,具体分析在哲学理性力量和言志缘情的诗论传统角力下《原诗》理论矛盾的生成,并审视其得失。  相似文献   

12.
13.
卜松山先生以中国文学文论为中心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以西方文论和美学的视野,综合运用中西文论研究的方法,如文本解读与范畴阐释相结合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等,对叶燮的《原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独特阐释,成为他跨文化对话观的审美实践的成功典范。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切入论题上的“知人论世”、研究思路上的“考镜正变”到理论视域中的“他者“洞察这三个方面,实践了他以中西文论平等对话为核心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清初叶燮在写作诗学著作《原诗》时体现出的阅读经验、方法和策略等,对当今读者具有很强的启迪价值,值得承传和借鉴。重视古书、继承传统,在阅读和品评中点面结合,既有面的整体摄入,又须有小切口的深入,精专与广博相得益彰;视文本为有机的生命整体,在阅读中重视整体性的审美感知和反复“涵泳”;体察作家的内心世界与创作心态;突破个人一己之经历与情感,将之升华为一种人类或群体普遍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5.
对杜甫诗《偶题》进行分析,认为诗人从审美总体上,联系自己生平的创作实际,就诗歌的历史、理论和创作加以总结,是老杜最重要的诗论。  相似文献   

16.
叶燮的《原诗》借鉴程朱的格物理论从主客角度论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的审美性。但由于其思想的局限,《原诗》的格物论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是它不可避免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文学批评著作<原诗>蕴藏着叶燮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智慧,值得挖捌和承传.叶燮的写作不一味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名家、不难古人是论,敢于在纷乱中保持清醒、拨云见日、独辟蹊径:写作中流露出他推崇新变的勇气、创新更进的精神追求;展示出浓郁的人文之思,极富个性色彩,尽显批评家的人格魅力,文如其人,见文知人,主体性异常鲜明;在行文中充分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娴熟、精湛地运用破立结合、设问反问结合及对比手法等.其写作思想、人格精神和表达个性等值得当代弘扬.  相似文献   

18.
清初诗学理论著作汗牛充栋,但真正称得上系统性的则凤毛麟角,大多数理论围绕一两个关键词转,而叶爕的诗学著作《原诗》则不同,它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大体可以分为本原论、正变论和创作论三个部分。本文主要就是论述叶爕《原诗》的诗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叶燮《原诗》以其突破传统的论述方式、独具一格的艺观点和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论史上的经典地位。《原诗》理论的核心在于变,即自主创新,又主张“变而不失其正”,意即自主创新不能违背思想上的儒家正统和审美上的风雅传统。同时,此书在诗学观念上也存在回避不了的矛盾和疏漏,如“踵事增华”说与“诗至宋能事已毕”说的矛盾,《诗经》为诗歌之源头的理论错误,对“气”和“神”等概念的解释与使用中的疏漏,在两套理事情概念转换中的矛盾,等等。  相似文献   

20.
论叶燮的诗歌美学思想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叶燮的《原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剖示了叶燮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叶氏的诗歌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进取性、开创性和系统性。叶燮强调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变化,他从四个方面高度总结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发展的特点,认为诗歌表现的的本源在“物”与“人”的双向往返高度交融之中;诗歌艺术的诞生,必须兼备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条件;诗歌创作应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后代的创新意识是推动诗歌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