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近代国家观念建构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两个层面上,梁启超的政治化认同出现了分离,即双重认同,这使其民族国家思想蕴含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进而使自己陷于两难选择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2.
认同可区分为集体身份和价值两个维度,分别回答"我是谁"及"我好恶什么"这两个问题。政治认同是带有政治意涵的认同现象,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政府认同、政党认同、社会认同等元素,它们共同构成政治认同的谱系。这个谱系以国家认同为核心,根据政治意涵的不同程度而呈现为一种圈层结构。文化认同弥散于各层次的政治认同之中。在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新形势下,主权国家加强公众政治认同既面临新的契机,也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论政治认同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比较分析与界定,并对政治认同的历史演变进程进行了探寻与梳理。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政治认同表示的是政治主体产生的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基于自身价值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政治认同具有社会性、意识性、多维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变量,二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本身是动态的,政治认同是一个过程,政治稳定是动态的稳定。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应该理性地看待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政治认同的逻辑结构包含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与价值认同,其中价值认同是政治稳定的根本支撑,动态理解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关系的切入点是加强公民权利保障和公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论政治认同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认同是一个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建构而成的.强力可以获得政治认同,利益途径可以获得政治认同,价值途径获得政治认同,心理途径、政治文化途径都可以获得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反映民心向背,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18,(5):98-103
党内政治文化是政党在自身长期的政治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特定政党制度成果和政治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通过问卷调查,从认知和践行两个层面揭示出当前大学生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五个维度内涵的认同现状和主要问题,并从党内政治文化内涵建设和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的主客观两个方面,思考形成大学生党员党内政治文化认同强化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折射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符号。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功能主要表现在提供执政认同来源,构建政治制度认同以及增强意识形态认同。为此,要从红色文化的利益本质、红色精神宣传、红色成就教育等三个方面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强化人民群众的内心归属感,实现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9.
康雨 《华章》2011,(15)
政治认同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主要措的是政治主体产生的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基于自身价值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是当代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政治发展方面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中外学者提出的政治认同概念加以介绍、分析的基础上,对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比较界定.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21,(1):43-47
红色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果和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大学生参与度低、教学内容统一化、教学评价单一化等问题。因此,必须注重红色文化教育仪式感,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符号价值意义,制定恰当合理的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体系,把红色文化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推动实现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党和政府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改革在最短时间内整合了国内政治认同的资源,使广大公民能够从对新政权初步了解逐渐转变到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了解建国初民众政治认同的困境和重构对当代推动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等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关系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产生、延续和巩固,其内容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教育。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确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与原则,要推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深化与结构优化,要拓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渠道与途径,要创新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载体和平台,要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苏联新阶层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其中的部分人是由原来的体制边缘阶层演化而来,部分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产生的.由于在苏联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以及财富获得的独特性质,导致其政治认同上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制度变革的愿望和动力,因此,苏联新社会阶层中的许多成员认同市场经济体制和资...  相似文献   

14.
民族高校应当将文化认同作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文化认同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和包容的文化相处之道,利用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特征,加大文化的柔韧度,这不仅是民族文化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国家安定富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政治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表现为人们对于一种政治统治和政治秩序的心理上的认同与支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性与归属感。政治认同是执政党维护执政地位的基础,而政治认同的支撑是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不断强化政治认同对于维护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国家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吕娟 《江苏教育》2023,(29):93-94
<正>乡土资源是教学资源中鲜活的部分,其中蕴含大量有价值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思政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场域中感受乡土气息、厚植对家乡的认同之情。因此,深耕乡土资源,将“社会大课堂”有效嵌入“学校小课堂”,能够有效融合课内与课外、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在乡土资源的深度给养中形成政治认同。本文以扬州乡土资源为例,结合部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一课的设计,探究如何深耕乡土资源,深化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8.
在学术、科学与批判三重权力角逐的高等教育场域,知识人分化为一个复数的群体。本文认为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是最为核心的分类。在三种知识隐喻的框架下,本文剖析了文化政治认同的心智基因,以及其间文化与政治之分合演变的历程;指出工业社会尤其是进入后工业社会,技术认同成为垄断性旨趣,并分析其知识基础、社会基础与现实困境;最后提出,知识人需要用责任伦理所支持的沟通行为来整合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高等教育也需借此免于启蒙的理性狂妄与服侍的被动茫然。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政治认同教育策略包括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视角开展政治认同教育、从党和各民族共同经历与遭遇视角开展整治认同教育、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今昔对比视角开展政治认同教育、从对党性质与执政理念深入分析视角开展政治认同教育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