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学与人类学之间具有漫长的天然联系.现代人类学以其高度的学科际属性和不断磨练的敏锐的田野洞察力为探讨美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美学基本范畴的合法性、西方美学普适性神话何以走向衰微等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批判视角和广阔的经验解读空间.然而,审美现象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传统美学和传统人类学在审美和艺术问题研究中的限度使得"美"无法自由地显现.至此,审美人类学恰恰是在自身与传统美学和传统人类学的区分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种用现代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美学问题和审美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理论,以其特殊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审美制度深入研究了各种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美的显现的制约、规定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揭示了这种规定背后被遮蔽的权力关系。审美制度研究是深化和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个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审美是感性的身体话语,而制度则带有外在和强加的色彩,二者本应是矛盾的。然而,一旦它们结合起来,彼此原本的独立身份便暧昧不清,这也正是这一概念的优势所在:潜在于"审美"中的"制度"令人无所察觉,而形成了"制度"的"审美"则更易于确证自身。因此"审美制度研究"便成为一个反思的起点,引导我们从"审美"研究转向"审—审美"研究。  相似文献   

4.
审美制度既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中心议题,也是人类社会审美和艺术生存机制的集体表征。《审美制度问题研究》以其严谨的学理分析和介入现实的学术品质探讨了"美"是如何被建构和能被建构的文化生存机制,随着审美制度的深入研究,审美人类学理论的活力与张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本质与审美意识两个问题的论述中 ,剖析出审美人类学的可能性及其学科意义。亦即从美学本身来发现建构审美人类学的契机和可能  相似文献   

6.
《渐》是丰子恺先生《缘缘堂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以其独特的美感得到中国文学界和读者群的青睐。而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翻译家,所译散文受到译界推崇。本文拟运用刘宓庆、毛荣贵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从韵律、字词、句子、意境四个层面对张培基英译的《渐》进行审美重构,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渐》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从而为散文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文艺理论深受康德以来的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这不利于文论的建设与发展。在形而下转向的背景下兴起的审美人类学,以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研究广大民众的审美需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有可能超越浪漫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8.
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批判性地思考了全球审美化的现象,重点探讨了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当前审美过于泛滥、过于追求时尚,美学必须重构,要关注科技的发展、传媒的盛行与文化的多元.对此,韦尔施联系传统美学,利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扩大了审美的内涵,从而将美学上升为本质、第一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美学.  相似文献   

9.
王杰教授主编的《美学》是适应新的美学现实和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该教材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立场,主张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它还在继承原有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阐释,并引入新的美学研究观点和资源,尤其是人类学资源的引入更有价值。因此,该教材具有更好的教学适用性和研究性导向。  相似文献   

10.
万巨红 《文教资料》2009,(36):19-20
自黑格尔以来.艺术终结的论调始终不绝于耳。然而,舒斯特曼比较乐观地认为,如今“艺术的终结”的美学现状只不过显示了一种旧有的哲学框架的衰落.一种身体和精神两分、艺术和生活两分模式的崩渍和不合时宜。正像其著作《生活即审美》副题“艺术终结后的审美选择”所提示的那样,舒斯特曼认为,对于今天的审美选择来说,审美复兴最有前途的选择应该是发现并扩大艺术的领域,使得审美经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并最终朝向艺术和生活的整合。身体美学正是这样的一个领域。一方面,艺术、审美经验与身体的特殊关系需要得到正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当代文化中的身体转向也催生了这一美学理论。而正是在身体关切这一点上,舒斯特曼所提出的身体美学与中国古典关学对于身体的理解共生出许多相似之处,如对身体的整体式理解、对身体实践和情感的注重等。  相似文献   

11.
建筑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环境艺术的综合体。美学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建筑艺术在造型空间及同环境的搭配上呈现出多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美学研究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欣赏能力,提升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促使人们情操的审美化,尤为重要.文学创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复杂意识活动的结晶,凝聚着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追求,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体.文学创作是运用形象、意象、象征和想象等手法反映和创造客观现实,所塑造的成功文学形象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与人生既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又是关于人存在的终极意义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从哲学的高度阐明审美与人生的结合点何在即何谓人生审美化,以及对人生审美化何以可能的追问。同时,对这个问题在当代的回答也是对当代人的生存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苏军锋 《培训与研究》2007,24(3):118-119,122
英语学习的困难,除了没有掌握正确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外,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缺乏语言的审美能力,以致陷入兴趣缺失——学习吃力——效果不佳的囹圄。本文从英汉互译中的美学因素入手,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具有的音韵美、形式美及意境美。  相似文献   

15.
康德为美学所确立的“审美无利害”的原则曾是审美现代性的基石之一,而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从经验自然主义出发,系统地否定了“审美无利害”的原则。康德确立这一原则,是希望通过审美来弥合主客体的分立,而杜威否定和批判这一原则,是为了维护审美的多元个性和鲜活生动的审美经验。他们其实都属于审美现代性的范畴,只不过从不同维度出发而已。二者在这一原则的对立上,再一次体现了现代性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化学科学中的美学表现和美育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科学中充满着自然美、形式美、结构美、理论美、变化美、实用美.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从遵循认知规律、提高教学艺术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17.
韦伯认为世俗化是信仰消解的内驱力。当下,质感的、非理性的审美世俗化倾向使"审美的乌托邦"濒临危机,在宗教伦理没落的地方,人类的精神当归属何处?康德说:"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那么,我们对时代是否也应该进行反思了。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产生了对多种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这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管理观察点和田野观察点的特定环境中的生活际遇使美学学者增强了审美实践意识和政治关怀,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思维格局。当前在劳动对象方面,如何正确地把握其规律,以更好地进行审美实践活动,是中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需要注意解决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既要注意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审美意识看作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结论,又要注意美的事物产生的特殊性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还要注意审美实践的时代性。通过积极地进行审美实践,弥补物质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的欠缺,使两者互相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