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熙凤是《林黛玉进贾府》中众多出场人物中最精彩的一个,也是《红楼梦》中塑造得很成功的文学形象之一。对这么一个有着十分丰富内涵的人物,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设计的犤课后练习二犦,要求学生赏析人物的语言,即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物思想、性格等内涵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来的。其中有关王熙凤语言的赏析有三句:1.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2.天下真有这么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3.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  相似文献   

2.
《三借芭蕉扇》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节选,对于学生来说是喜闻乐见的教材内容。可是怎样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做到“老课新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尽管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心里还是忐忑不安,实在没有把握。可是结果出人意料:整堂课充满了课改新气息,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潜能得以进发,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感受得到了释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节录片断,与同行一起品味。  相似文献   

3.
那是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听讲,惟独学生小w在偷偷看着课外书.经过多次暗示仍无济于事.我只有没收了小w的课外书并警告:"好好表现,书还会还给你的!"前后也就一两分钟,又转入数学课的学习,弄得其他学生都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  相似文献   

4.
5.
让学生『飞』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笔者结合近年的教学实例,摭谈几点做法。一、引导发现,唤醒创新意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根据这一观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示错指瑕”和“质疑问难”的方法,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示错指瑕。“示错”,用有意出错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活他们的“发现”、“研究”、探索”细胞,范读课文时,有意添字漏字、调句改句;分析层段时,故意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等,都可能让他们表现、求知…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敢『问』、敢『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开始。只有当一个学生有问题时,它的思维才得到激活,才开始对知识产生探究。可见,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于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质疑好问的习惯,又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质疑争论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维,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一、创造条件,让学生爱问要让学生爱问,教师就要改变传统一讲到底的教法。假如教师总是向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就是有问题也没时间问,学生最多也只能是  相似文献   

7.
每年开学,我都会给学生准备一些上面写有“学业进步”的“红包”,里面装着我写的各不相同的新年寄语和祝福,并和任课老师一一签名。这种“红包”不装钱,它在我们班上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精神红包”,是每年开学第一天我送给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8.
清郑燮说:“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李政道也说:学习者“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满足于传授了多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了多少技能;而“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具有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致力于促进学生发现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目前,如何让学生问出水平的探索可谓如火如荼,但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活动中,几位教师同时执教苏教版六上《詹天佑》一课.在学习"人"字形线路这部分内容时,教者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第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人"字形线路时,先播放视频,让学生形象感知"人"字形线路,然后,让学生结合视频内容说说"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原理;第二位教师则是让学生以铅笔为道具现场演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运的过程,学生边说边演示,直观形象;第三位教师则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画"人"字形线路设计的示意图,然后,每组选一位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自己设计的"人"字形线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科学实践证明:只会说,不会做,只会啃书本,不会动手实践的人,很难在科学上有所发明和创造.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产生"做"的需要,不断地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怎样获取写作素材是学生写 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 教师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 事了多年语文教学的笔者,在教学 中总结出了以下方法,和各位同仁 交流。 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在作文 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引导学生在社 会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具体的 做法是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 动,在参与中多听多看多动手,积 累生活体验。例如每年的植树节, 社会各届都纷纷参与,我们也应带 着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植树劳动的 热烈氛围,感受劳动的乐趣,学习 栽树的方法,了解植树的意义。如 果做到这些,我们让学生以"环 保","绿""生活"为话题写作,何愁 学生无语可说。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曾不止一次告诉我们的党员和干部 ,要永远真心诚意地向人民群众学习 ,要“先当群众的学生 ,再当群众的先生”。是先当“学生” ,还是先当“先生” ,虽一字之别 ,却差之千里。两者位置摆置不一 ,体现的却是对待群众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可是我们有的同志却不一定深谙此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从群众中来的 ,是从群众中推举出来的先进分子 ,因而总认为自己的智慧、才能要比群众高明 ,学不学无所谓 ,要学的话 ,倒首先应该是群众向他们看齐。持这种态度的人 ,他们当然不肯放下架子 ,先当“学生” ,再当“先生” ,毕恭毕敬拜群众…  相似文献   

13.
孩提时,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曾有很多疑问:为什么花是红的?我是从哪儿来的呢?小‘草受伤’会疼吗?……这些在大人听来觉得幼稚可笑的问题却包含了我们儿时的美好回忆和对知识的无比渴望。但是,当我们走进学校,在课堂上不断获取知识的时候,却慢慢失去了这种好奇的天性。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种好奇的天性,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动力之源。然而过去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局面却使学生好奇的天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让学生利用这“对天性的翅膀”翱翔于知识的天空,已经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青年教师,我该如何做?该如何让学生爱上生物课?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我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念,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积累经验,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在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中找到了希望的曙光——情境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爱学、主动学、积极学是开展好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学习氛围、学习环境不容忽视。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好奇的天性、增强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拿青春期教育这部分内容来说吧,最初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我...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几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试验,已经初见成效.现在,我想把自己的作法写出来,与大家切磋.  相似文献   

15.
很多年前,在一次班队课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老师.大多数学生讲起了他们的科学老师--周老师,说他很搞笑,喜欢听他的课,愿意和他说心里话.而谈到我,大家都用了"尊敬、严格、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等词.这是为什么?之后,我向周老师讨教了一番,原来是"幽默"帮了忙.  相似文献   

16.
一、创造宽松环境,鼓励学生说漓基本概念 教授初中化学新教材以来,我对基本概念的处理,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个训练项目,就是在讲解清楚一个概念后,由学生按他们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之得出概念本身.学生通常对自己的分析归纳,即使是实验或结论与教材有差异,他们也不会去找问题存在的根源,而足直接搬出教材,从不作深入思考,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进行指点,在对他们的总结加以肯定的同时,着重指出,这是前人之见,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18.
我校自1996年建校以来,就设立了一个“晨训”活动——即在每天早操之后,将同学们集中起来,由值班教师进行不超过5分钟的讲话。 这一天。我听了一节语文课《项链》,明天恰好轮到我晨训了,给同学们  相似文献   

19.
一次公开课上,王老师给六年级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分数应用题:张华有12个奥特曼,李明的奥特曼个数是张华的2/3,李明有多少个奥特曼?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善于发现是孩子们的天性.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内涵性,教材中的很多故事叙述或情景描写不但蕴含一定的道理,而且还会激发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