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者印倩     
作为六安一中1959届毕业生,当我捧起印倩老师写的《八十回眸》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上世纪50年代,他在六安一中任教时英俊的面貌。读罢全书,眼前定格的是情系教育、躬耕不辍的长者形象。  相似文献   

2.
陈老师 1978年我上初中,第一位语文老师姓陈。当时大约三十岁,其实还很年轻,可在十多岁的孩子眼里,我却误认他是中年男子了。  相似文献   

3.
倪建中 《教育文汇》2003,(9):27-27,55
十多年的初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生涯过去,已届不惑之年,身心都挺累的。而我却酷爱这没有功利的差使。那些孩子,天真活泼,纯洁可爱,青春水驻。我也深受青春烈焰的炙烤,心态始终年轻。虽然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恪守做人的底线,与孩子们同享欢乐,共度忧患。人们对我的工作颇能认可,但我总隐隐感觉到与孩子们之间有一层厚厚的隔离物。如果说当初只是出自朦胧的敏感,那么本校20世纪最后一次运动会则给我震撼式的醒悟。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魂的载体,是我们精神的家园.文言文的教与学应当是自豪而神圣的,充满着诗意般的美感与快乐。然而现实却非如此,原因在于我们语文教师的"勘探"还没有完全到位。教文言文,需要我们的老师以一腔爱文言文的心去感召孩子,以厚实的功底去展现文言文特有的魅力。古人读书,强调死记硬背,形式单一,内容就是"子曰诗云",读书的目的就是"代圣人立言",博取功名,这是应当摒弃的。但是古人学习文言文的这种诵读方法,是有可取之处的,学习文言文,就应该反复诵读,读出情思,读出韵味,读出美感,读出共鸣。大凡名家名篇,都是富有音乐之  相似文献   

5.
多年前,一位年轻的教师来到一所山村小学任教。这是一个远离城镇的山村,村民们极少走出大山。因为贫穷,这里的孩子一般只读上几年书,很少有人读到初中,更不要说读高中、上大学,年轻的老师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经过调查发现,这不仅仅是因为贫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意识的问题,他从此有了自己的打算。  相似文献   

6.
吴琳 《上海教育》2009,(15):83-83
我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走上语文教学讲坛的,那时,我年轻、幼稚、无任何教学经验,不清楚如何教书,也不知道怎样管教孩子。那时候,只知道上海市实验小学袁瑢老师是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于是,我便如饥似渴地拜读袁老师的文章,学习袁老师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7.
由于实施9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考升学。自然会“鱼龙混杂”。初中教育早就从一般意义上的“毛孩子难教”,变为大面积的“后进生难管”、“向后进生要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对大部分教师来说,爱“小天鹅”容易,爱“丑小鸭”困难。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后进生持续向前进?这是摆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前需要破解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感念一生     
张杰 《教育文汇》2008,(4):25-25
上小学的时候,我不是一个惹人喜爱的孩子,淘气不说,成绩也不理想。记得上三年级时,我的语文老师姓王,他学识丰富,是我们那个村小唯一的师范毕业生。我很喜欢他,不仅因为他长得很帅,而且篮球打得特好。可是仅仅因为一次造句,让我改变了对他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教师.特别是班任老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应善于利用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吴小中 《现代语文》2005,(8):107-108
文学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视为禁区,到80年代提倡"把文学教成文学鉴赏课",再到当前对文学教育的逐步重视,可以说,文学教育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和重视.语文的内涵就包含着文学教育,离开了文学教育的语文教学是残缺不全的教育,特别是在当前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的社会里,文学教育作为文学这一人学的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用心当老师     
彭雪卿 《中国德育》2006,1(11):75-76
弹指一挥间,我在实验学校已经呆了整整17个春秋,最初对“彭老师”三个字的激动已慢慢变成了习惯。我以为我的一生会一直这么波澜不惊地与这所城市小学相伴。然而,就在我最安定的时候,教育界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支教热潮。恍如当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一般,我告别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到了一所农村完小任教,教授六年级语文和美术、音乐等课程。站在四面透风的教室里,听着学生满嘴的方言土语,看着孩子们充满求知欲望的双眼,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般。我能带给他们什么呢?作为一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语文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幸福人生的信念。 1990年,我从江苏运河师范毕业,一脚踏进泥巴村,来到邳州偏远的乡镇合沟(现已归新沂管辖),在一所村小里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参加工作八年了.八年来,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学生“素质”一批不如一批了。这不是我一家之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叹。并不是学生不如原来的聪慧了,这种倒退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上。原来的初一学生书写能力,基本表达能力都不错,尤其写字基础好,因为前些年老师们都重视这方而的教学。我记得自己上小学时,语文老师是从笔画教起的,一个字先写哪一笔,丝毫不能出差错,这种要求一直贯彻到六年级。所以我们那时候的人写字都比较合规矩,而且较少写错别字。  相似文献   

14.
难忘恩师     
邱瑞中 《内蒙古教育》2000,(4):45-45,48
我最初见到潘习敏老师,是在1962年,我刚刚走进呼和浩特二中初中部。同学们都说,高中语文组长潘习敏老师,是全呼市最好的语文教师。大家私下里传:潘习敏是才子,号称“二河”,“口若悬河”和“信口开河”。同学们把他传得很神,我很想领略潘老师“二河”之妙,盼望着自己顺利升入高中。  相似文献   

15.
周云 《湖南教育》2008,(9):35-35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瘸腿的山区初中语文教师。他,50开外的年纪,国字脸,皮肤黝黑,表情刚毅,左腿弯曲但尚可勉强支撑身体,而右腿严重萎缩,形同虚设,走路时一瘸一拐,显得特别吃力,也显得特别矮小。  相似文献   

16.
詹世忠 《师道》2009,(7):16-18
童年——生于教育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老师。从小到踏人社会前,我一直生活在学校大院里,受着知识的教育与熏陶,目睹了老师的成就与艰辛,分享着老师的喜悦与忧愁。  相似文献   

17.
陈静 《中学文科》2007,(9):81-81
那一年秋天,我担任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学完第一单元之后,让学生以“幸福”为话题,做一篇口头作文。刚说完要求,孩子们就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有的说,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有的说,我的爸爸妈妈整天除了做农活从不理我,我不幸福;有的说,比起城市的孩子来,我们一点都不幸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当前许多初中毕业生毕业时的语文成绩较其他科目偏低很多,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语文太死板,学习语文的范围太狭窄。记得有位语文教育家曾经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如果把学生放到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去学习语文,那么他们就会学得轻松、愉快,我想这样就会事半功倍的。要想成功的去引导学生,我认为语文老师最好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起: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年轻教师恐怕不大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南通市小语界曾经出现过“五朵金花”。她们是通师二附的李吉林,通师一附的杨秀兰,通师三附的亓浦香,城中小学的张育新,实验小学的陈锡珍。那时候,外地教育部门有人来南通学习,保准要听这5位女教师的课;南通要派人出去讲学、交流,人选也常出在5人中间。她们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享有多项荣誉、嘉奖;她们被各自的学校视为“学术领袖”,却几乎没人担任过领导职务(张育新老  相似文献   

20.
许明 《考试周刊》2012,(36):42-42
初中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亦如此。每遇作文课,很多学生面对文题,往往迟迟不能下笔,总是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常常是绞尽脑汁也挤不出一个字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