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需要故事化,而故事需要细节化,细节需要放大化。由此可见细节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本文主要介绍新闻采访当中细节意识的培养,如何在采访过程中去抓住细节,在表达细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有人把艾丰的《新闻采访方法论》誉为“新闻哲学”,的确,书中充满了科学的哲学思辨;更可贵的是书中还提出一些重要创见。这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对于第一手材料的论证就很具有独创的见解,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历来,新闻界在谈到新闻采访时,都非常强调获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只有这样,记者才能真正地深入下去,采写出形式活泼、内容深邃的新闻来。然而,到底什么是第一手材料,从来还没有一个周密而科学的定义。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对第一手材料的理解是极为模糊的。例如有人说,我经过深入现场,亲自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而,我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而实际上,这里所说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只是一些第二手、第三、第四手材料,极少能称得起第一手的。看来,这不只是一个名词上的争论问题,由于对材料第几手认定上的含混不清,就往往会给新间采访造成事实上不同程度的失真。可见,弄清采访中摘到的材料到底算第几手,这不但具有学术上、理论上的意义,而且有着积极的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永伦 《报刊之友》2013,(7):149-150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普通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业务课程。但该课程面临挑战、困境重重,出现教学理论性过强,新闻实践不够精深等现象,学生新闻专业发展理念缺乏,未养成热爱新闻的习惯等问题。将“课前新闻播报”引入课堂,将在课堂内外建构专业化与习惯性新闻实践。为此,在阐述“课前新闻播报”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探析其在养成学生关注新闻、热爱新闻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其职业志趣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举 《新闻爱好者》2020,(4):111-112
<正>新闻采访是以新闻记者为主体的相关专业人员为获取新闻客观事实而进行的观察、询问、记录等系列活动,这是新闻写作与新闻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是新闻相关从业人员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同时也是新闻整体产业中的核心内容。因此,一定意义上而言,新闻采访是一个伴随着新闻产业的出现而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孙世恺是新华社北京分社原社长、高级记者。作为一名资深文艺记者,在其50年的记者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步入耄耋之年,作者又对其新闻采访写作的得失,作了回顾与总结。本刊将陆续刊登作者的回忆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杜娟 《记者摇篮》2004,(8):45-45
采访前的准备充足与否,对报道是否成功影响重大。在多媒体和媒体多的环境中,新闻资源开放、信息渠道多样、新闻同质,这在人物专访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即便在这种状态下。一些人物专访栏目或版面还是形成特色,一个重要原因是找到了自己的独特性.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而访前准备与个性化的表述或者说制作是形成其独特性的极为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火车开到了延安》(见1992年8月8日新华社新闻稿、8月9日人民日报、获人民日报新闻特写征文一等奖)是一篇仅有630字的特写。它在向读者提供一个新闻事件的同时,又以鲜明生动的细节和具有穿透力的语言,传递出丰富深长的意蕴。使新闻得到升华。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散文化新闻探索的一个范例。火车开到延安,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陕北人民为此期待了几十年。西延铁路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于7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几经周折,终于在去年冬天铺轨到宝塔山下。今年8月1日,西延旅客列车正式开通,老区人民为此奔走相告,欢喜之情不言而喻。对这一事件,全国不少新闻媒介都做了大量报道,包括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内,也几次发了消息。所以这篇特写,如果不是以其散文化的特色,不在写作上精雕细  相似文献   

8.
9.
邱恩柱 《新闻窗》2005,(5):10-10
编者按张善炬同志的《拜托,留住细节!》在本刊第4期发表后,引起各方关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李军8月28日专门致函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负责同志,对此文予以肯定。他指出:“作者以自己丰富的编采实践阐述了当好记者、名记者的诀窍:胸中存大局,笔下有细节。确实,都干记者的活,效果大不同,差别就在细节上。留心细节,注重细节,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记者如此,各行各业如此。建议报社在组织业务学习时,请同志们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遵照李军同志的指示,我省新闻界的同志对此文进行了学习,并纷纷写出自己的感受.这里刊登几位同志的心得体会,共大家参阅。作为新闻理论刊物的《新闻窗》,今后将为新闻工作者总结经验和理论研究,更多地做一些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
反思是一种哲学术语,是古代欧洲哲学著述中的常用语。有人认为,哲学的本质是反思。反思的本意是自我批判。没有深沉的反思,不可能懂得哲学的真谛。没有深沉的自我批判,不可能认识自我、认识别人。马克思说过:“……历史的结果就是:最复杂的真理、一切真理的精华在于(人类)最终会自己了解自己。”笔者对于反思就曾有过曲折的经历和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11.
现在在新闻写作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这主要表现在:有的新闻事实少,内容空话多;有的搞新名词“轰炸”,词语随意搭配;有的结构任意跳跃,华而不实;有的空话、大话、套话连篇,读来味同嚼蜡。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医治以上弊病的良方。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199年7月1日播发)一稿,就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场面,并给予形象再现。如文中写的:“在濛濛的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月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二十八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青年新闻工作者曾经问我:“采访的好坏有无标准?”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又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说它难回答,难的标准是什么;说它容易回答,易在“没有标准”。在我《新闻采访讲座》最后一讲时,就来讲一讲新闻采访好坏的标准吧!采访的好与坏、成功与失败,是有客观标准的。从我自己的采访实践来说。成功与失败都有几条杠杠。成功的采访是:一、一次到位。不再需要补充采访;二、在写作时呼之即出,不需要再去反复查笔记本,当然核对名字、数字、地点、日期是必  相似文献   

13.
冯珉  张芳 《新闻世界》2010,(9):15-16
电视谈话类节目从上世纪90年代初登陆我国电视荧屏后,在短短十几年间异军突起发展兴盛,成为很多电视台的亮点。其中,凤凰卫视于2002年开播的《鲁豫有约》以主持人陈鲁豫独具一格的采访风格而成为谈话节目中的佼佼者,节目以"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为宗旨,打造出一种新颖的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14.
2001年6月,为庆祝建党80周年,河北日报组织了大型的采访活动——“沿着党的足迹走”,兵分两路,南下北上.分赴全省各地,对一些在我党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革命纪念地进行了探访。在那充满激情的、20多天的“红色之旅”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但对自己的业务是一种很好的考验和大型“实战演习”,而且对自己的思想也是很好的教育和洗礼。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报道需要深度,更需要温度。温度来自于紧抓社会热点的客观真实报道,来自于灵活手法的运用,来自于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来自于团队的合作和与采访对象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成语说,“百闻不如一见”,强调眼睛在了解、认识事物中的重要作用。新闻记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实地采访,将周围发生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人民。只有身临其境,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有声有色的作品,引起社会反响。近几年,我在美国采访银行、股票交易所,试图用寓理于情的手法,如在枯燥的的专业术语、数字中穿插现场素描和个人感触,使经济报道通俗化、形象化。从报刊采用和读者反映来看,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索新闻特有的采访写作规律,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毕生的奋斗目标。刘保全先生从事新闻研究几十年,撰写了大量的新闻专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新闻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索新闻特有的采访写作规律,是每个新闻工作者毕生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刘保全先生从事新闻研究几十年,撰写了大量的新闻专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新闻从业者的好评,他在几十年的新闻研究中,尤其是从全国新闻奖和第1至17届"中国新闻奖"众多新闻精品入手,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研究后,发现它们在新闻采访写作中遵循着一些潜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周咏南  施扬 《新闻实践》2001,(12):25-26
《干净干事的楷模》获得了2000年度浙江新闻奖通讯奖一等奖。回顾这篇获奖作品,我们最深的体会是:用一个重大人物典型来回答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20.
改革与探索经过编著者和出版者紧张而艰辛的努力,《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修订第5版终于问世了。《现汉》此次修订增删条目的幅度比较大,最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对每个词语的词性标注,例句字体与正文字体相区别。这些变化是编著者和出版者的创新,它使词典显得更以人为本,更加科学、实用。这些变化同时也对我们校对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对读者来说,词典是查考性的工具书,通常都是遇到问题,才求助词典释疑解惑。在读者的主观思想上,词典是不会错的。尤其《现汉》,它是世所公认的品牌工具书,它的品位和品质都是最优秀的。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