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7,(4):63-69
苏轼的寺院碑文书写,表现出多层面的佛教诉求:心系丛林,寻绎佛教真谛;反躬自省,审视生命本相;立足当下,探究济世价值;荐福先人,滋养人伦情怀。这种多维度的精神面向,是由苏轼作为居士、迁客、儒者和人子的文化人伦身份决定的。苏轼关于寺院的碑文在朝廷、士林和民间三个维度层面彰显了佛教的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一种人文思想,佛教哲学的重心是人生论,同时也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宇宙论思想。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佛教的中国化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极富智慧的中国佛教哲学,并与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艺术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山佛光寺作为唐代木构建筑中的典型范例,集中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文章通过对五台山佛光寺建筑艺术中的彩塑、壁画和塔文化中所展现的佛教文化的描述,阐述了佛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透视了佛教文化对唐代建筑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梓州是佛教传播较为繁荣的地区,佛寺林立,慧义寺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所。唐代入蜀文人与之多有关联。王勃、杨炯、杜甫、李商隐都在此活跃,交游饮宴,或为碑文,或为诗歌,慧义寺的历史与环境成为文人抒写的题材内容。文人的佛寺碑文既反映出文人与佛教之间的勾连,也体现出他们特定时期的精神面貌和心志追求。以此,研究唐代文人的佛寺碑文,探讨他们与佛寺的关系,既可寻绎佛教发展传播之线索,也可从中观照文人精神风貌演变之脉络。  相似文献   

4.
清水岩作为安溪的民俗佛教建筑之一,对地域建筑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本文以清水岩主体建筑祖师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闽南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地域特色及当地佛教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深化对地域建筑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5.
日本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即佛教的"无常"观念对日本建筑样式的影响;顺其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理念;"幽暗为美"的"阴翳"审美心理特色和禅宗的审美情趣在建筑和园林造型上的反映,同时也揭示了日本民族审美心理与建筑特点之间的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地处青藏高原北缘、河西走廊中部、甘青交通要道的景会寺遗存有明代碑刻一通,是研究明代边镇治理及河西地区佛教活动的重要文献资料。文章对碑文重作释录,并就碑文撰写者赵锦、书丹者王继祖及寺庙建修者沙迦舍念、罗谷领真的生平事迹进行考证,同时对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活动情况略作申述,以彰显其在西北史地研究和地方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汉代以来,吴兴地区世有楚王项羽神庙,现存史书和吴兴地方志多有记载。梁简文帝所撰之《吴兴楚王神庙碑》本是一篇祭祀项羽神的碑文,然而,关于碑文的碑主为谁,明、清之际却产生了很大争议,迄无定论。通过考证,笔者认为《吴兴楚王神庙碑》之碑主应为楚王项羽。项羽为中国民间俗神之一,其生平事迹与佛教本无关联。但是,若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加以考察,则完全可以确定项羽为《吴兴楚王神庙碑》之碑主。项羽等本土俗神在齐梁之际融入佛教的过程,更足以说明此时的佛教呈现出民间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李宁 《考试周刊》2008,(6):150-152
佛教寺院,佛教石窟和其它佛教艺术品,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也应运而生,保存至今的佛教遗存和遗物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而佛教石窟在佛教遗迹中,又以其特有的艺术风貌和丰富的遗存,令人刮目相看.中国石窟遗迹,地域分布之广,保存数量之多,绵延时间之长,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佛教石窟艺术的出现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和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作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巨大的旅游魅力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颜真卿传世书碑之作中,《多宝塔碑》所蕴文献价值,在众多碑刻中颇为引人注目。其一,多宝塔碑历经千年,而保存特为完好。除康熙年间碑石断裂损泐十八字之外,无缺文、疑字,这对赏鉴颜书、校考碑文、考辨各代拓本流传都甚为有利。其二,碑文撰者岑勋、多宝塔出资助修者许王罐,检阅史籍后考得生平事迹一二,或可补史志未栽。其三,碑文所记禅师楚金事可与同门僧人飞锡撰《楚金禅师碑》及佛教文献互参校考。其四,多宝塔碑叙记之事多有虚诞,但基于唐玄宗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伽蓝之数较唐初几增一倍的史实,反观此碑言及,亦无疑是对当时“抑而不毁”的佛教之况、政教关系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佛教传入亦随国情而显出地域性和历时性。巴蜀地区是北方、南方丝绸之路的交汇地,故其佛教之勃兴及其演变也自有其特色。今从该区所获千余通碑文,透视其地佛教发展演变,不特可揭示地域之宗教文化面貌,且于我国佛教全史之研究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从内容上说,铭文是对所铸钟鼎由来的说明,钟鼎是为纪念赞颂祖先功绩而铸;铭还可以纪生者之功,其基调是赞颂;铭又常用于鉴戒,劝人肃言慎行。刘勰所论铭体之"大要"有三:"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实是曹丕"尚实"说的展开,"弘润"之说显然也从陆机"温润"说脱胎,"其摛文也必简而深"是陆机"博约"说的继承。铭体以永垂后世为目的,因而都以金石为载体,这就注定了其体以言简意深为尚。从形式上看,铭可分为缀序铭和徒铭两种模式。就铭文本身来看,其形式一为骚体,二为齐言。铭文从刻铸于金属到镂刻于石材再到书写于纸张的演变历程,也是其形制篇幅由简到繁的演变历程。从载体看,铭文渐与碑文合拢并流。《文选》共录铭五篇:班固《封燕然山铭》属武将外战功勋铭,具有强烈气势美;陆倕《石阙铭》属帝王内战功勋铭,注重征讨正义性;崔瑗《座右铭》是立身处世的自我勉戒;《剑阁铭》为山河之戒张本;《新刻漏铭》的价值是在于体现了器物铭所应具有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2.
天台智者大师基于大乘佛教立场,提出性具善恶说,把传统上对善恶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他把恶分为人心先验本具的形上之恶和障碍心灵自由的现实、形下之恶,并提出转化、消除形下之恶的具体方法。探讨这一命题,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于社会伦理建设与个人心灵净化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仔细地梳理了佛教的有关“牛喻” :在佛陀原始说法和部派三藏里 ,有极其丰富的“牛喻” ,这是佛陀和部派学者为了更好地教化大众而在说法时广泛采用的最重要的方便之一 ;其后的大乘佛教 ,虽然竭力抬高自己而贬斥原始和部派佛学为小乘 ,但是 ,大乘的“牛喻”大部分却来自小乘 ,实际上是对小乘“牛喻”的批判性继承 ;中国的禅宗 ,一向自称“教外别传” ,但是 ,其“牧牛喻”不仅来自大乘 ,而且与小乘也有关系。在此基础上 ,作者指出 ,后来佛教学者把禅宗的“牧牛喻”的渊源指定在大乘 ,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在转写和翻译《塞福列碑》的基础上,利用语言学知识和历史文献,对该碑的建立时间、建立人物、立碑目的进行探讨,以期反映漠北回纥汗国在河西和西域地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伦理以“无我”的精神,禀持自觉觉他的大乘理想,努力利益众生,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僧团为主体,引领着整个民族的道德不至堕落。现时代,藏传佛教一方面要借重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要培养大量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完备的专门人才,从而将佛教这一人类精神明事业推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龟兹是印度佛教东传重要的中转基地之一。龟兹佛教不仅承载了印度部派佛教的义理,还发展了印度佛教理论。龟兹佛教直接影响了中国内地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百年来,对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以"大乘佛教"为统治地位的中国佛教中,龟兹佛教因属于"小乘佛教"体系而长期被轻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表现为,在中国历来的佛教史中,龟兹佛教史的记述极其简略,轻描淡写或材料堆砌,内容雷同;用大乘佛教理念解读龟兹佛教及其艺术内涵,背离原来思想,导致长期以来龟兹佛教的真髓不能被真正揭示出来。改变这种状况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理论求新。首先要为龟兹佛教作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找准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贯彻"科学发展"和"继承与发展"的方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展望未来,龟兹佛教史研究定会迈向更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涅是佛教学说的基本观念之一,也是修行的最高目的.大乘佛教兴起后,涅的含义较之原始部派佛教有了重要转变.<维摩诘经>是重要的初期大乘佛典之一,该经的涅观念初步体现了大乘佛教发展初期涅观的基本内涵.考察该经"世出世间不二"涅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成因,将有助于从理论和历史背景的层面更好地理解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方东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是一直推崇道家哲学,方东美认为,道家哲学接引了传入的外来佛学,并且帮助佛学在中国本土扎根。他虽然认为佛学理论同道家哲学接触之后,产生的是"交互作用",但是明确地反对学术界关于新道家哲学(魏晋玄学)受佛学影响的观点。他否定佛家思想对当时的道家哲学("新道家哲学")的影响意在表明新道家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经产生,并非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之后才产生。道家哲学与佛学结合的方式是"格义",导致的后果是印度佛学的"华化"。  相似文献   

19.
庾信《思旧铭》,以“铭”而非“诔”,乃是借铭文永不磨灭的文体意义,以向秀《思旧赋》为精神源头,悼念故人萧永,书写故国历史,微言表达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六朝铭文虽有褒赞警戒、记物写景等多种功能,但往往内容空洞、形式华美。庾信《思旧铭》却能在四六藩篱制约下,书写真情,记录历史巨变,达到了六朝铭文的情感高峰,开拓了骈体铭文叙事的新功能。《思旧铭》的艺术创新有赖于庾信思想自由灵活,有赖于庾信既有前期精湛的艺术准备,又有后期求真的人生境界。庾信顺应历史情境,引领时代思潮,从而使骈体铭文文质彬彬、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白鹤梁题刻研究是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多角度系统考察,可以为白鹤梁文物保护,以及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视角。本文就近三十年学界对白鹤梁题刻的研究作了整理与归纳,并就研究现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