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言道:”‘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是记者的重要工作。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需要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那么,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呢?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记者个人的形象,还关系到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乃至整个记者队伍的形象.所谓“个人形象”,是指记者衣着打扮、待人接物、吃饭、走路等等采访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做到自我约束,注意八忌.一曰:“居高临下”.记者外出采访,常常要冠之一个“下”字,下工厂采访,下农村采访,下基层采访等…  相似文献   

2.
3.
由于目前法律对记者保护的薄弱,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常常会遇到新闻采访权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被某些部门和一些人轻视,导致记者的新闻采访权屡被侵害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发挥自身的舆论监督作用,就面临巨大的压力,如履薄冰。如何在舆论监督中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根据笔者多年来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进行舆论监督的实践经验来看,记者要端正思想,心中装有法,遵守新闻规律和职业道德,才可有效地保  相似文献   

4.
记者面对的工作,天天都不一样。因此,记者要"吾日三省吾身":自己的能力适应这种"日新月异"工作的需要吗?提升自己能力的方式途径各异,但殊途同归,依作者从业体味,从建立新闻信息库、培养社会学家的眼光、锻炼以小写大的技能入手,可以不断有效提升记者新闻操作能力。建立新闻信息库某种意义上说,新闻的写作过程,就是新闻信息的整理过程。新闻作品的多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毕业时,我拉着行李箱站在学校门口与闺蜜话别。没有长亭芳草,只有前途漫漫。我们都从新闻系毕业,她去了一家央企从事公关工作,我来到报社成为财经记者。告别了近二十年的校园生活,我们都对未来充满想象。而短短一年之后,事情的发展却超乎我们当初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王浩 《新闻前哨》2000,(10):34-35
新闻记者负有“以崇高 的精神塑造人”的使命,也就 是说他要以新闻作品对人们 的精神进行导向。那么记者 在采访和写作中又该怎样进 行自我精神导向呢? 记者的职业活动首先是 一种社会认识行为。他必须 首先把自我精神固守在认知 领域。他要向自己提出全面。 正确、深刻地认识社会的任 务。跟政治家、实业家、文学 艺术家和学者的社会认知行 为相比,记者的社会认知有 其鲜明的特点。 记者的社会认知存在适 度的超前性。在一个追求卓 越成就的记者的精神构成 中,求创新求发展的意识占 最大的比例,他的精神倾向 总是在于推进而不在于保 …  相似文献   

7.
我们国家已从人治进入法治。这,一方面表明,新闻工作将得到更为完善的法律保护;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将相应地承担更大的法律责任。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新闻单位被指控的正越来越多;至于跑到报社编辑部来胡搅蛮缠、混吵大闹的,也时有所闻。当然,要彻底消除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新闻传播媒介既然担负有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崇高职责,那就必然要戳到某些人的痛处。有的纵使无理,也难免会采取各种手法来抵赖一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法治社会的新特点,尽可能使新闻报道适应  相似文献   

8.
11月8日是记者节,这体现了社会和国家对记者价值的认可,及记者社会地位的普遍提升.但是近年来,记者在采访中被打、采访器材遭破坏,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更有调查称,记者已经成为仅次于警察和矿工的第三大危险职业.  相似文献   

9.
10.
我们有时可以在报上看到记者被推上被告席的报道,尤其是在搞舆论监督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作为经常搞舆论监督的记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以避免吃官司。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舆论监督,获取法律上的保护搞舆论监督的记者,首先应该具有较高的法律修养。至少要清楚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在合法的情况下进行采访,才能得到法律上的保护。比如说搞舆论监督时,除了公开记者身份来访之外,为了获取真实的材料,记者还常常隐瞒身份进行体验性的采访,在隐性采访中,有的是法律所允许的,有的确有一些禁止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报道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主持新闻报道的新闻单位面临的矛盾也随之增多。这些矛盾不仅影响了记者的利益,而且使新闻单位的名义和形象也受到损害。其中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新闻工作者本身的。为此,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加强新闻业务素质锻炼,还要从利益、名义、形象等方面进行“自我保护”。 一、留足证据 不再尴尬 1994年10月4日,某省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题为《九旬老妪行乞街头,期待后人赡养老母》的记  相似文献   

12.
蒋李 《新闻前哨》2014,(6):67-68
如何判定一个财经记者优秀与否?它的标准何在?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记者?这是我从2009年从业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个事情.  相似文献   

13.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受法律的保护,同时新闻传播活动也要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用于规范新闻活动的行业规定较多,但是尚无新闻法、出版法、新闻记者法等专门法律,这对于一个以成文法为特征、以法治为目标的国家,显然是一大缺陷。新闻侵权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新闻侵权纠纷是在新闻从业者行使监督职责时发生,而新闻舆论监督则是建立在新闻自由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包括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发表权等在内的新闻自由,新闻的舆论监督便是一句空  相似文献   

14.
15.
2014年是我跨入媒体行业第九个年头,身边常有人会问"你们的工作是不是很危险",对此我总以微笑应对。事实上,记者行业近年日益成为一个高风险行业:既有来自于记者本身的,比如有偿新闻诱惑或陷阱下的职业操守、违法犯罪风险;也有来自采访对象,如因报道遭受利益相关方投诉、诉讼的侵权风险,甚至因"负面"新闻被报道对象打击报复的风险等。从业过程中,我参与了大量新闻调查类稿件的采写,也曾受到采访对象的利诱、警告和威胁。让我感触最深的是,2011年因采写关于"杭州某文物检测机构将假文物鉴定为真"的系列稿件,我被该检测机构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告上法院,并  相似文献   

16.
17.
18.
金跃华 《视听界》2001,(2):26-27
想开展舆论监督又怕开展舆论监督,是眼下许多新闻单位编辑记 的矛盾心理,近年来我国新闻官司迭起,“告记热”不断升温,一些新闻单位的法人代表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没完没了的新闻诉讼中,记编辑一次次被迫站到被告示席上,广西日报社主办的《南国早报》创办仅仅三年,就以批评报道份量重,舆论监督力度大而迅速崛起,但与此同时,该报的新闻官司也连接不断,仅1998年就有五起被诉至法院,虽然这些新闻官司最后大都以报社胜诉,或原告撤诉调解成功而告终,但旷日持久的诉讼也折腾得记们和报社老总身心疲惫。  相似文献   

19.
骆佰松 《军事记者》2005,(11):23-23
隐性采访是指记在采访过程中不公开记身份,或公开记身份但不道出真实意图的采访。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记对于通过正常渠道采访而无法得到的新闻素材,常常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以满足广大受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但是,有些记在进行隐性采访过程中,对一些法律法规掌握还不够,以至不能很好地或圆满地完成报道任务。因此,记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按照合法的依据,把握和运用好隐性采访的原则,在完成新闻采访和报道任务的同时积极维护自身的各项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尤在蓉 《新闻窗》2010,(4):106-106
地市党报记者的职责是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布署.讴歌先进的、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宏扬正气,努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促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