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法律解释多元化等因素的存在,我国的法律解释制度备受质疑。因此,如何对我国法律解释体系进行重构,是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笔者认为,在各种法律解释观中,德沃金法律解释观是最适合我国法律解释体系重构的理论。在德沃金法律解释观的视野下,我国的法律解释体系的重构应该以取消法律解释主体多元化、完善审判解释程序两个层面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中经验观、百科观、隐喻观和原型观等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综述,认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解释者对客观世界的解释;与解释者的知识体系相关;通过相似点映射而得等;以一个中心意义向外扩展而得等,进而探讨认知语义学对语言教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任何法律的适用,都必须通过法官对法律的解释(或理解)。通过河鲈科淡水小鱼案,德沃金成功地批驳了以古典解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意图论法律解释观,强调只有坚持整体性的法律解释观,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才能既保持稳定性又保持连续性,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我国加快法制建设进程的今天,合理地借鉴整体性的法律解释观无疑是促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讨论隐喻的认知观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首先陈述了隐喻的认知观,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其次,运用隐喻的认知理论观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最后指出应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和解释隐喻现象.  相似文献   

5.
物质原则和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两条重要原则。把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既是解释物质观的必要条件,也是解释实践观的必要条件。物质原则与实践原则的统一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物质论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自我观与自他观 ——“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是B"这种语言结构呈现出来的是宾词B,据此,本文指出"中国哲学"的"中A是西B"这种言说方式潜藏着严峻问题,它是自他观我(以西解中).如果没有自我观我(自我解释)作为基础,自他观我不但不能理解古典义理学,不能维护本有文化自性,而且不能帮助引进西方文化.回顾佛学东渐初期与其在中国确立后所采取的言说方式,本文认为,对本有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应该首先分别进行自我解释,然后才可以用一者解释另一者.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知识观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新课程的解读。本文首先对现代知识观以及现代课程观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后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课程观进行解释、比较,最后说明课程观转型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讨论了百年来小学教科书中各类科学观及其变化,特别结合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小学科学教科书分析研究了其中的科学观及其特征,解释了科学观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隐喻既是一种认知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隐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传统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从不同的视角来解释隐喻从传统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的视角分析英语习语隐喻现象、隐喻种类及其隐喻意义,为英语习语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吕媛 《双语学习》2007,(12M):22-22
传统语境观把语境视为静态的事物,将交际双方视为被动的参与者。认知语境观以解释话语,动态理解过程为主要目的。动态语境观与新兴的教育手段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彭英 《文教资料》2008,(23):75-76
本文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概括了女性用语的特点,并用"女性卑微观"、"男性统治观"和"文化差异观"对语言的性别差异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这种学习观对有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芹 《文教资料》2008,(12):88-89
传统知识观引导下的课堂教学的弊端日益突显.建构主义在对传统知识观审视和批判的基础上对知识作了全新的解释.建构主义知识观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角度来反思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哲学要旨是在微观领域内恢复决定论的演化观,为量子力学提供一种实在论的解释,确立形式与实在之间具有直接对应关系的经典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不可译性是翻译研究中有争议的话题之一,也是翻译实践中较为棘手的难题.文章认为,解释学的翻译观不能解释和解决不可译性这一难题,因为解释不等同于翻译、解释也不能消弭语言间的差异、解释更不能消除所有未知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义学批判传统语义理论,强调基于身体的经验和想像,将注意力转向人类的推理。通过对认知语义学六个主要观点即经验观、概念化、百科观、原型观、意象图式观和隐喻观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加以评析,分析结果表明认知语义学虽能解释一些传统语义学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但研究覆盖面较小,认知语义学理论亟待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自从葛瑞汉(A.C.Graham)、唐君毅等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从动态人性观出发来重新解释孟子的性善论。所谓动态人性观,指认为先秦"性"概念有时指生长这一动态过程的特性,这与把"性"理解为生命这一静态存在的属性不同。我们对前人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几种动态人性观加以批评,提出一种新的动态人性观,即认为孟子的"性"概念包含先天地决定的生存方式或成长法则这一重要含义,而性善论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指孟子发现了生命健全成长的一条法则——为善能使生命辉煌灿烂。孟子与道家均有一种动态的人性观,如果说道家人性论是从精神和生理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孟子人性论则是从道德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对孟子人性观的重新认识,可以弥补心善说和人禽说在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个别差异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个别差异的存在,并对个别差异的形成作出了各自的解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差异观,即气禀论差异观、习染论差异观和性习论差异观。但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单纯主张某一种差异观的人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现代课程观的哲学根基进行了描述,批判了二元论意义上的知识观、课程观的错误认识,从而揭示了现代课程观的某些缺陷,接下来本文重点描述了后现代课程观的解释,尤其表述了后现代课程观在哪些方面是优于现代课程观的,以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为出发点,看待、思考网络课程的建设,期望能对网络课程的建设以借鉴和建议。最后本文描述了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支持,以及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的策略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柴林清 《教育与职业》2007,(27):124-125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对学习与教学都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文章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结合实际,探讨了高等数学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