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充分肯定主体间性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优越于主体性理论的进步性的同时,也看到了主体间性理论自身的缺陷,并指出了当前中国美学界、文学界对主体间性理论运用的几大误区。最后,在对“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术语作充分的解释的前提下,探讨了主体间性的出路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不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分裂,而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在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经济体制的转型给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观念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一变革也同样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本文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的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3.
有关教学主客体的研究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宏观教学过程这一概念出发,在理论分析和概念识读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系统的三主体双客体结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教学系统由三类主体(教的主体、学的主体和管理主体)和两类客体(主体性客体和单纯性客体)构成。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工作实践,可以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协调构成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考察国内有关认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客体的种类及其本质规定性作出了尝试性探讨,认为容体不等于物质或客观实在,有人化客体和意向客体两大类,前者是进入了主体活动结构中的、兼有主客二重性的对象,后者是主体并未现实地接触到的、只在意识中设想的潜在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论主体及主体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是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者。主体是人。主体性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是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它主要包括主体的"为我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学本”是学实践活动的对象.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状态。学本分析的实质就是着重强调学本客体的能动性,但是学本分析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或语言分析,它并未与主体或学本外的客观世界隔绝。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知识分子/农民作为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被置于同一意义场中二元对立的位置,他们之间的冲突及冲突背后的身份、权力、意识形态以及自我表现的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作者以对《在废墟上》中知识分子与农民可疑遭遇的解读为切口,追索二者在中国文化和政治谱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切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科学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比 ,不仅有它独特的反映方式 ,其创造的客体更有其不同的特征。它是渗入了主体的情思审美倾向和判断的生活 ,它要满足和表达人类对生活的诗意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采用三极法测量大型接地网接地电阻的试验中,电流极和电流极线路的布置方式是整个试验的基础,对测试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云南某变电站接地电阻进行现场测量试验,结果表明:电流极线路的长度对测试结果有影响,当架空线作为电流极线路时,避雷线有分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元伦理学对象可以归结为四大范畴:“价值”、“善”、“应该(包括正当)”和“事实”或所谓“是”。价值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的需要——及其经过意识的各种转化形态,如欲望、兴趣、目的等等——的效用。善亦即正价值,是客体事实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效用。应该是行为善,是行为事实符合其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则是行为的道德善,是行为事实的符合道德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应该和善都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某种效用,都是客体的依赖主体需要、欲望、目的而存在的属性,因而都属于价值范畴;反之,事实或“是”,则是价值的对立范畴,是客体的不依赖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独立存在的属性。事实与价值构成客体的全部外延而与主体相对立;主体及其需要、欲望和目的既不是价值也不是事实,而是联接二者的中介物。  相似文献   

11.
道、法两家在学术思想上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的矛盾现象。将这两家的集大成著作《庄子》和《韩非子》放在同一层面上作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仅就文学特征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后人重视:《庄》、《韩》之间貌似相同的文艺观,实则源于两个迥异的逻辑起点;不同的逻辑起点导致了《庄》、《韩》文艺观内在的本质差异;“传神”与“写形”的不同特征构成了《庄》、《韩》文学创作主体的主要倾向;“意象”与“形象”的不同内涵构成了《庄》、《韩》文学的客体差异  相似文献   

12.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育交往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教育交往的主体,包括交往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也包括师生的个体与群体等)。教育交往的中介化客体,包括交往手段和信息以及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符号等)。  相似文献   

13.
"三极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应用于批评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该理论还存在着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的空间。尝试以"立体式三极建构"将《西游记》中取经队伍的人物关系结构予以分析,并构建起一个多维立体的人物结构框架,可将人物关系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学形象的“真实性”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这种“真实性”主要指的是渗透在作品中的主体情感的真实性,即主体的主观真实性,而不是指作品描述对象有多大的科学精确度,即客体的客观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选择主体论     
选择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取舍。选择主体是标示着在艺术诸多选择关系中居于主导性的那个方面,选择关系不同,选择主体的担当者遂易,由此而形成的选择的内在尺度和价值标准也发生变化;选择客体是在艺术诸多选择关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它只能以自我的内在意蕴或特质来附合主体的尺度和要求。艺术在创作主体选择主体和社会选择主体的双重选择下被创作和流传。  相似文献   

16.
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编年史》在英美国家掀起了一场"吸血鬼热"。它的成功是创作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动态交往的结果。作品的成功在于它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让读者能从中找到自我认同。它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艺术情感,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能让读者为之共鸣。这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认识实际发生可能性的讨论,过去仅限于“具体”这一层面。须知具体客体的存在,要以无数构成要素为前提,所以认识必须要深入到客体的结构中剥离出要素。并加以认识。最后才可能综合要素,形成对具体客体的有效把握。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教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除了南北两极,地球还有第三极——高极,最高的极地。跟南北极一样,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是一个冷酷的世界,在极点珠穆朗玛峰,厚厚的冰川终年不化。这里不只是"冷库",还是一个"美库"。上世纪以来,人类发现最惊人最奇丽的景色,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20.
编辑主体论     
针对文化产品缺少个性及“无错不成书”的现象,文章提出,应该确立并贯彻编辑主体论。编辑主体论坚持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发扬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编辑主体通过编辑活动,充当了文化设计师的角色;另一方面,编辑通过学术建树来证实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社会存在。确立并贯彻编辑主体论,在当前有着极为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