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熹集理学教育思想之大成,在《近思录》中提出了丰富的教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明礼自慎的教师素质是《近思录》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和教育现状,进一步探析《近思录》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推进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坚持个性化教育、重视涵养教师素质,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四子存在传承关系,《近思录》辑录的四子语录,也体现出朱熹的部分教育理念。朱熹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时人青睐,所以《近思录》也就借助于朱熹教育思想的传播而得以传播。这也是《近思录》在后世持久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副文本形式多样,功能各异,是翻译文本的有效补充,对源语文化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华人哲学家陈荣捷1967年出版了首个《近思录》英文译本,该译本使用了丰富的副文本元素,是译者哲学研究和翻译的深度结合。以副文本为研究切入点,梳理陈荣捷《近思录》译本中的副文本类型及功能,并探究副文本对翻译文化的建构作用,促进朱子理学文化形象的建构和朱子理学在西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近思录》以《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为结构基础,内容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对《大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扩展,体现出宋代理学教育的理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二分的人性论构成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石。“仁”“义”“诚”等道德概念贯穿《近思录》全书,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教育语汇;与此同时,《近思录》对齐家之道、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治国平天下之道等问题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体现出“大教育”的视野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并深刻改变了此后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当不知一个时代刻本的具体刻印时间时,当难辨同一种文本的不同时代版本时,当各家版本鉴定存有争议时,当一种刻本原本不存,传注本又较多时,若作推断,则往往依据避讳字。例如以避讳字有助于鉴定《近思录》的不同版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近思录》文本出发,釐清北宋四子政治思想的内在理路,即如何发现个人身上的"天道性命之贯通"以及如何在面向个人和群体的生活中去实现它,由此达到内圣外王的统一,成就圣贤气象。在这一政治理路下,士人出处进退,进行政治实践,应以诚为本,以民为重。四子皆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在位者的德性问题,以使治统和道统相符,同时还必须重视政治改革与制度建设。四子政治思想显示出儒家政治思想的延续性和不同于纯粹"内向"义理之学的儒家思想面貌,对当今的政治实践仍有可资借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思录》是研究中国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学者都应该熟知的一本书。该书由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和吕祖谦合编,汇集了北宋四子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的语录共622条。这本书在宋代一经编修,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熹将这本书称为"四子之阶梯",为学者修圣道的入门读物,并将此书作为他所构建的新经典体系中的重要书目,要求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8.
9.
"出处"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出"指"出仕为官","处"指"退处不仕"。对于这个问题,作为理学泰斗的朱熹有自己的思考。他与吕祖谦合编编纂《近思录》十四卷,大体与《大学》一书相当,前六卷分别论述《大学》"八条目"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四条;自卷七开始,论述治国、平天下之道。卷七"处己"专门论述士人"出处"之道。贤者出处进退,可以看做治国、平天下的个人起点。那么,古代贤士君子在个人去就取舍时是如何决断,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呢?朱、吕二人在《近思录》卷七中提出了看法。本文选取了这一卷中的几条语录,从中归纳出一些古代贤士君子"出处"遵循的标准和规则。  相似文献   

10.
《近思录》是研究中国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学者都应该熟知的一本书。该书由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和吕祖谦合编,汇集了北宋四子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的语录共622条。这本书在宋代一经编修,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熹将这本书称为四子之阶梯,为学者修圣道的入门读物,并将此书作为他所构建的新经典体系中的重要书目,要求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1.
宋叶采《近思录集解》版本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采<近思录集解>自南宋至清代中叶盛行于世.现存有元代与明前期的各种仿宋刻本或重刻本.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主要刻本为周公恕分类改编本.自明代崇祯至清乾隆,各种仿刻、重刻、合刻等形式的叶采集解本盛行一时.本文就种种版本逐一梳理,注其存佚,考其源流.  相似文献   

12.
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人称之为气,它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儒家学就特别讲究“气化流行”。本着力于探讨理学的“气化流行”,以阐示“气化流行”在理学中的理论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学生负担过重的人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儿童生命的物化,教育自身的异化。儿童问题实际上是成人的问题.是成人世界的危机在儿童生活中的扩散。改变“技术视野”中的认知方式,即“物化”的思维方式,按照人的方式去把握人、理解人,纠正教育片面的功利主义倾向,才能根治学生负担过重这一顽症。  相似文献   

14.
理学诗派不限于宋代,不过成就较大的、研究较为充分的还是宋代的理学诗派。本文从诗学思想、诗歌创作两个方面总结了理学诗派整体研究的成果,重点评介了邵雍、朱熹这两位理学诗人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高度来认识;必须从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入手;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的文言笔记小说,其中的一些故事反映了纪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官识,对封建理学和封建等级制度也有所批判。  相似文献   

17.
"最……之一"属于"……之一",它要求"之一"的前项必须是"多个……"。"最……之一"是可用的,但只有当"之一"的前项是"多个……"的时候它才可用,否则不可用。表达"并列最……"的人或事物时,能用"最……之一";表达"独个最……"的人或事物时,不能用"最……之一"。  相似文献   

18.
作者新近发现的“红学”研究史料———刘珊《〈红楼梦〉小说八韵》 ,其内容首开《红楼梦》人物鉴赏、评论先河。作者对诗的写作年代进行了考证 ,对其史料价值和认识意义进行了客观评论。  相似文献   

19.
以男女作家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为切入点,探讨男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他塑”的“疏离日常”与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自塑”的“亲近日常”这一明显的差异,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和体现的性别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0.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有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华法系的风格与特征。通过对《唐律疏议》儒家伦理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其中一些有益的法制及法律思想,为当今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法制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