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在山东地区的俗曲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说唱文艺作品集,自清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作品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下层人民的穷苦生活;同时宣扬孝悌、仁义等儒家伦理道德观,具有劝善惩恶的教化作用.这部作品无论是对清代社会的研究还是蒲松龄这位文言小说家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琴瑟乐》是在明清小曲《两头忙》和《闺艳秦声》基础上,融合小说《金瓶梅》内容改编而成。庆大本在《琴瑟乐》文献版本里最特殊,且与《金瓶梅》联系紧密。为借名人传世,某位佚名文人伪托蒲松龄之名,整理编创庆大本《琴瑟乐》。通过蕴藏“金瓶梅”题材内容,改变说唱体制的方法,扩充情节的方式,庆大本《琴瑟乐》巧妙融合小说与音乐,达到雅俗共赏。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学与文献,不应忽视《琴瑟乐》。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蒲松龄是为数极少的既在传统文学的领域中,又在通俗文学的领域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作家之一。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诗词文赋以及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而且也给我们留下来璀璨的通俗文学巨著《聊斋俚曲》。  相似文献   

4.
王聿发 《文教资料》2009,(12):32-33
《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用白话及淄川一带的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其所包舍的近300条熟语中。与佛教文化相关者不乏其数。择其要而释之,既有助于分析《聊斋》俚曲的艺术特色,又便于把握蒲松龄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5.
《聊斋俚曲集》是清代淄川人蒲松龄用鲁中地区方言写成的白话讲唱文学集,对于其中的方言俗语,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考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部分方言词的解释仍不确切、充分。"形容"即"比照胜过"之义。"煨温"本指"小火慢炖或加热食物,使之保持一定时间的温度来炖熟食物",后引申有"维持,保持"义。"血真脉子"是"血汁脉"的方言变音,其义实指"血脉",即"人体内血液运行的脉络"。"将将着"即"骑坐在脖子上(双腿跨在被骑人的胸前)"。"巴结",是动词,应释作"劳碌奔波"。"抅"本字当作"构",当指"伸手触摸或拿取远处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聊斋俚曲集》是清人蒲松龄写成,创作多用方言俗语,本文选出能够反映作品方言特点的部分词语,从构词法、构形法、语义、修辞法和色彩意义等几大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学者们对《聊斋俚曲集》中保留的方言俗语词做了大量的考释,但仍有部分词语意义不明,有待诠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方言例证,对几个词语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除创作了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外,还有大量的诗文及其它创作,而不少诗文与《聊斋志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们都是蒲松龄表达"孤愤"人生体验及丰富情感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正《聊斋俚曲集校注》由临沂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泰校注,九州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YJA740064)的最终成果。此书以路大荒先生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的《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为底本,参照蒲先明先生整理、邹宗良先生校注的《聊斋俚曲集》,盛伟先生编校的《蒲松龄全集·聊斋俚曲集》,同时参考了日本庆应大学相关藏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了《聊斋俚曲》(1)中表"使役"和表"被动"的"给"字句之间关系问题。通过对《聊》的穷尽调查,发现《聊》中存在了一定数量的表使役和被动的"给"字句,并且从句法、语义的角度分析了"给"字句由"给予义"发展为"使役义"再到"被动义"的演变过程,由此进一步证明了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山东方言中也存在着"给"字句使役被动兼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聊斋俚曲集》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以方言俚语填词而创作的通俗说唱作品集。《聊斋俚曲集》所收的十五部俚曲,展现了广阔的封建社会的生活画卷,描写了许多性格丰富、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世俗中的普通女性。另一类是异类女性形象。本文试对《聊斋俚曲集》中的世俗女性形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钱展峰 《新读写》2012,(4):33-33
面对黑暗的现实,已过不惑之年的蒲松龄提起笔来,通过自己笔下精彩动人的故事,倾诉着自己对这一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用淄博地区的方言土语写成的地方小曲,共有十五种。俚曲中使用了大量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引子”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偏正、连谓、动宾四种类型;“注释”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动宾、连谓、联合、偏正、谓补、假设、条件、转折等九种类型。引子的语法结构比注释的语法结构丰富、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4.
聊斋俚曲是清初蒲松龄用淄博地区的方言土语写成的地方小曲,共有十五种。俚曲中使用了大量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引子”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偏正、连谓、动宾四种类型;“注释”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动宾、连谓、联合、偏正、谓补、假设、条件、转折等九种类型。引子的语法结构比注释的语法结构丰富、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5.
王聿发 《现代语文》2006,(10):39-42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把"歇后语"分为两种类型:"原来的歇后语"和"新兴的歇后语"①."原来的歇后语"就是"藏词",这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新兴的歇后语",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歇后语."新兴的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口语性语句,也有人叫"缩脚语"、"俏皮话"或"引注语".  相似文献   

16.
利用工具书,认真分析上下文文意,并参照今山东方言,对<聊斋俚曲集>整理校注中存在的点校和释词方面的疏漏和讹误问题进行补充和考证.  相似文献   

17.
聊斋俚曲作为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有许多极具方言特色的词语和语法成分值得深入探讨:一是疑问副词"难道"、"每哩"、"没哩";二是"可VP(么)"句式。在聊斋俚曲中,疑问副词"难道"、"每哩"、"没哩"不表示反诘,而是表示测度;"可VP(么)"句式中的"可"具有测度、反诘、强调等三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用白话及淄川一带的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其所包含的近300条熟语中,与道教文化相关者不乏其数。择其要而释之,既有助于分析聊斋俚曲的艺术特色,又便于把握蒲松龄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汇释》由临沂大学特聘教授张泰独撰,九州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本书以路大荒先生辑录的《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为底本,参照了蒲先明先生整理、邹宗良先生校注的《聊斋俚曲集》,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此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系统整理。本书是目前国内首次对《聊斋俚曲集》中的方言俗语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方言俗语1500多条,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的《聊斋俚曲》是一种说唱形式。它以曲折奇异的叙事和纯朴生动、风趣幽默的词语来揭露鞭挞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对善良正直寄予同情和沤歌。《聊斋俚曲》不同于《聊斋志异》,它是献给劳动人民的,是以通俗的白话、民间喜闻乐见的俚巷俗曲和小调,以“使街街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的故事盛行于世。戏曲史家周贻白先生对蒲松龄的聊斋俚曲给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认为蒲松龄俚曲的出现,是对“北方一带流行的戈阳腔衍变而来的其他声腔”以极大的冲击,还认为蒲松龄“虽然不是专事戏剧创作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开拓了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