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不要谈“讲”色变现在,你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各实验区和实验校组织的观摩课、研讨课、展示课活动中,不少教师都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请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师的任务在于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要地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讲’都是为了达到不用‘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不用‘教’。”将“讲”与“教”看作同一概念,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足见讲授法的重要性。但是,讲本身不是目的,讲的目的是最终达到不用讲,“讲”与“不讲”是对立统一体。从“讲”到“不讲”,既是讲的目的,又是讲授法的指导思想。讲授法只有立足于最终达到不用“讲”,才能把教师的“讲”,自觉地有意识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讲”可能成为“灌”,但并不等于“灌”,关键在于讲什么、怎样讲。老师的讲在学生阅读课文、接受语言信息形成思想和能力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研究“讲”的艺术,科学地分析“讲”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提高“讲”的质量和实效。这首先要明确“讲”的位置。“讲”仍然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讲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一堂有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的示范课,由于既讲“公式化”方法,又讲“参数分离法”,引发了争论.通过对课例进行总体评述,阐述观点:解题方法既要讲“实用”,又要讲“适用”.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相似文献   

6.
不知自何年月始,语文课的“讲”字被逐出了课堂,谈“讲”甚于“谈虎变色”,语文课变成“导”“读”,“问”,“练”……等,美其名曰:“变讲堂为学堂”。似乎谈“讲”字就“抱残守缺”,就是“不合时适宜”,就是“少慢差废”。窃以为语文课离不开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个“讲”字,讲课讲课,无“讲”焉能成课?在语文教学时,讲是根,导、读、问、练才是枝叶,根深、根壮,枝叶才能繁茂。只有首先讲好课,才能有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掌握与培养。那么,怎么讲,讲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考虑。1、讲文眼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段也有段眼,既然是“眼”,…  相似文献   

7.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人。所以,我认为,语文课中的讲尤为重要。而语文教学中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讲”还是“不讲”,“讲多”还是“讲少”,而是在于“讲什么”和“怎么样讲”。  相似文献   

8.
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们一直谈“讲”色变,避“讲”唯恐不及,害怕一“讲”就有悖于课改理念,被冠之以教法陈旧的帽子。一时间,“讲解”“讲授”成了老师们讳莫如深的字眼。造成这种状况固然和没有辩证地理解课改理念有关,更重要的是一度时期,老师们确实讲得太多,而且,那“讲”是缺少含金量的,是索然无味的。原本璀璨千古的美文经我们一讲可能黯然失色。其实,传道授业解惑靠的就是言传口授,“讲”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容置疑。关键要看讲什么,怎么讲。  相似文献   

9.
讲好道理是高职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讲好道理根在“准”,依据统编教材把道理讲准;讲好道理重在“深”,要紧跟时代脉搏把道理讲深;讲好道理贵在“透”,要运用逻辑思维把道理讲透;讲好道理成于“活”,要结合社会现实把道理讲活;讲好道理立于“实”,要贴近学生实际把道理讲实。把这五个向度有机统一起来,是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讲好道理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这样提出问题,也许会引起一些非议:不是嫌老师讲得多么怎么又要强调“讲”?言下之意:你要重视“讲”,岂不破坏“精讲多练”? 其实,重视“讲”,恰恰正是为了更好地做到“精讲多练”。“精”者,高质量,不重视“讲”,不研究“讲”,“讲”岂能“精”! 在课堂教学中,“讲”与“练”是对立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张国强 《文教资料》2007,(18):140-141
艺术品中的“空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的艺术。教学中的“布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课堂教学需要“讲”也需要“不讲”,“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讲”,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恰当地“不讲”,从而实现“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德育中有一种现象:正面教育就只讲正面的。换句话说,就是只讲好的。这其实是片面的。讲“古代四大发明”,讲“祖国地大物博”,讲“今日中国成就辉煌”,这自然会激发起受教育者的民族自豪感。但笔者认为,如果“只讲”这些或“讲多了”这些,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后面,便会潜滋暗长出一种自满骄傲的情绪,磨灭人们奋发向上的斗志。那么,德育中还应讲些什么呢?我以为还要讲一些“正面”之外的东西。譬如:既讲“地大物博”,也不要忽  相似文献   

13.
传统印象中,教师,是靠“嘴上功夫”吃饭,而语文教师,更被要求能说会道;评价一名教师.也常常是“会不会讲”“讲得好不好”。可见,“能讲”“会讲”之于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真实见证,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的生动诠释,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高校在大学生中讲好“红色故事”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精神力量,抵制错误思潮。高校在大学生中讲好“红色故事”,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红色故事”讲“深”;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将“红色故事”讲“活”;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将“红色故事”讲“实”;以网络传播为抓手,将“红色故事”讲“新”。  相似文献   

15.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考查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难发现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 “三多”是: 1.讲得多。分析、串讲仍在一些地方存在着。惟恐学生不明白,“一言堂”,“满堂灌”,以讲代读,以讲代议,以讲代思,以讲代练,学生已经明白了的地方,仍在不厌其烦地大讲特讲,占去了语文训练的大好时光。  相似文献   

16.
刘娜妮 《教师》2010,(16):8-9
当今社会要求人们“五讲四美”,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准则。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讲求“五讲四美”,“五讲”,即讲“读”、讲“写”、讲“交流”、讲“质疑”、讲“创新”,这是语文课堂的基本功训练;“四美”,即视觉美、听觉美、感觉美、自觉美。这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做到这“五讲四美”,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科教学内容故事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也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中“讲”作为主要授课手段的必然性。 当然,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一提到“讲”,马上就会有不少人因想到“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法而对其嗤之以鼻,或横加批评。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试想哪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以“讲”贯穿始终的,没有“讲”,何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讲”有“讲”的艺术,历史教学中的“讲”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相似文献   

18.
《和为贵》“和”是“仁”与。礼”的化身,与自然生态相处要讲。和生学”,治理国家要讲“和谐社会”,经营家庭要讲“家和万事兴”,与世相处要讲“和光同尘”,与人相处要讲“和而不同”,办教育要讲“和风细雨”,做生意要讲。和气生财”,搞管理要讲“和衷共济”,你体会过其中的智慧和艰辛吗?。百忍堂中有太和”你又怎么看呢9你身边又有没有彻头彻尾的和事佬9“战争与和平”你又怎么理解9好好思考一下吧,这可是个意味深长的题目哦!  相似文献   

19.
《上海教育》2008,(3):53-53
这部书共分五辑:“军阀有性格”“晚近人物脸谱”“历史的坏脾气”“不确定的道路”“庶民的世界”。无论是讲民国史上的军阀、晚清以来的“大人物”,还是历史上的各种制度问题、社会问题,无论是讲文人、讲娼妓还是讲乡村世界,核心的思想都是要检视历史中种种劣根性,检讨困绕着我们的历史甚至现实生活的种种“坏脾气”。  相似文献   

20.
晏建怀 《师道》2010,(7):99-100
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