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庭筠词中禽鸟意象的频繁运用,充分体现了其诗歌创作的特色,不仅将许多色彩、景致、物件放在一起,使它们组织配合,形成一个美丽、和谐和画面,同时赋予一般化的事物以典型化的情结或感情,使所创作的词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内涵,不仅"句秀",更可谓"情切"也。  相似文献   

2.
3.
温庭筠其作涉及了许多风流浪荡之事。笔者通过对其诗文的寻绎、对其行为的剖析,认为温庭筠虽曾有过违背士人道德规范的行为, 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积极的入世精神和狂傲鲠直的人格特质,温庭筠身上有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士人风范。看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比较全面、公允地评价温庭筠其人  相似文献   

4.
温庭筠的《菩萨蛮》历来有不同的解法。词中的"小山"除了可以理解为前人指出的屏山、枕山、小山眉等物象之外,还可以理解为对女子发髻形状的比喻。另外,通过细读文本可以感觉到,词中的情感基调并非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闺怨,相反很可能传达的是女子一种喜悦和欢乐的心情。  相似文献   

5.
6.
温词并非有寄托,其思想内容不出"绮怨"的范围.但不出"绮怨"并不等于狭窄.温词的"绮怨"中包含着围绕情爱展开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温词在表现心情意绪方面与李商隐诗异曲同工,而词体在表现心理,尤其是女性情感意绪方面,比五七言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曹植诗歌多用“以喻释兴”的比兴手法寄托对友人的劝勉、担忧之情,对亲人的牵挂、剖白之感,以及对自身志向的坚持、期冀之念。曹植继承了屈原以来以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的香草美人传统,以香草喻贤臣,用茱萸喻小人,借佳人喻君王。此外,曹植还借夫妻关系喻君臣关系,以被丈夫抛弃的孤妾喻逐臣。曹植诗歌的比兴手法具有委婉含蓄、感情真挚等特征,且留有余悲。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多以四句为"一解",与一支乐曲相配。唐代的一部分乐府诗仍用旧题,但篇幅往往加长,显然不能与一支乐曲相配。据《乐府诗集》所载,仔细考察此类长篇乐府诗,大多四句换一韵,故可推测换韵与乐曲相关。也就是说,以一支乐曲的反复演奏而将歌词唱完,这一情形与"联章"体制相似。  相似文献   

9.
咏物词发展到苏轼 ,在题材、寄托、语言、意境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拓新局面 ,为后世提供了创作经验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柏拉图是中西方文化轴心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文艺观分别奠定了中西方美学基础。他们在文艺的教化作用、政治功用以及对待文艺的态度和对文艺的审美理想等方面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相似的时代背景使他们文艺观有相似之处,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的起源和发展,他们的观点也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南唐词晚于花间词,作品内容虽与花间诸作有相似之处,但作法不取《花间》旧径。故《人间词话》说:“冯正中堂庑特大,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词至南唐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来说,是雅化,由侧重描绘转向重于抒情,其本质特点是“以意为主”,“词中有我”。李煜词集中代表了南唐词的特点,但开李煜诃之意境、风格先河者却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李煜之父甫唐中主李璟。他的词表现了词风转变时期的一些重要特点.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但发展又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依此推理,便有问题、发展、更多问题、再发展的矛盾。问题是矛盾的突出显现,其出现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原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存在更多问题,矛盾的特殊性和偶然性,会造成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甚至很难预测的问题,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的矛盾实质,并不是否定发展,而是应该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一生曾经种药、采药、晒药甚至卖药,如此“药生活”是杜甫在秦州期间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杜甫体弱多病,草药常常是他的养生之资;杜甫一生困顿,草药时为他的生活之资;杜甫热爱自然,草药也是他诗歌意象的一个重要资源;杜甫深具儒家爱物济民的思想,他喜爱草药是因为草药为仁者之物。杜甫面对草药时的心态主要是审美的而不是经济的。草药在杜甫笔下更多的是诗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表现物,是他内心深处道家隐逸意趣与儒家仁爱思想结合而成的一种象征性寄托。  相似文献   

14.
戴震以自然而必然的人性“一本”作为理欲之辨的理论基础 ,以有物有则来阐述理与欲的关系 ,以推己及人的恕道来求得达情遂欲进而实现道德理性。正是通过这样一个逻辑结构 ,其存理于欲的理欲观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和确当的表述。由于立足于人伦日用来论述理欲 ,欲和理在戴震这里实现了相当完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态势日渐明朗,在此背景下,人权是否会迭代为“第四代人权”逐渐成为时代之问。历史表明,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迭代,并不能改变人权的前提——“人”。根据马克思对工业革命的分析,人的“类本质”不能与异化相混淆,故“人是数字存在”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所谓的“人权迭代”思维源于“三代人权”的理论误导。“三代人权”破坏了人权的体系性,否认了人权作为体系的应变能力。在人权的整体结构中,自由权驱动工业革命的同时也伴随着异化的风险,参政权的“积极参与”功能和社会权的“国家目标设定”功能分别构成了克服异化、保障弱者的机制。这套人权架构本身就有应对工业革命保障弱势群体的强大潜力,其内核在数字时代不会迭代。因此,数字时代不会产生“第四代人权”——“数字人权”。  相似文献   

16.
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通过实验调查了解听力问题出现与否对于听力理解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听力问题在试卷上在出现与否对于短对话理解关系不大,但是听力问题的出现有助于对长对话或者短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后期词审美意象的变化,是南渡后宋词风格激变的真实回应。词作的重心亦从个人的闲情闺怨转向更为凝重的生活现实,伤逝怀旧之作,凄婉生动,情绪的表达趋于孤寂悲凉。对李清照词意象变化的整体把握,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宋词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词学的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同时,开辟出词学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的结合以及多元化发展,从而使词学的研究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开放性的动态体系,在世界文学的大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南涧词在风格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其中和之美:思想内容上,借助酒和仙消解悲苦低沉之情感;艺术特征上,"深沉与轻倩相融","悲愤与悠闲相融";韩元吉的美学追求是"和心而近古",遵从儒家诗教传统,同时暗合张炎论词所提出的"雅正"。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为题,比较了诗与雕像在表现上的不同,揭示了诗画的不同创作要求和表现规律。通过阅读学习,笔者认为,《拉奥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从创作上、作品上、接受上还是批评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今天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