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明业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65-67,70
选取康拉德小说《吉姆爷》之主人公吉姆身份的双重性为研究对象,从"白种人的流浪汉"圣人与魔鬼"和"主人和俘虏"三个方面揭示出吉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特点,展现其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约瑟夫·康拉德享誉20世纪英国文坛及世界文坛。他的众多小说关照到了人性的深度,提出深刻的道德问题,其代表作《吉姆爷》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检视了人性的阴暗面,塑造了一个挫败的英雄形象—吉姆。吉姆的一生都在追逐他的英雄梦,渴望实现他的"理想自我"。本文试图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吉姆的理想自我的形成以及最终毁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大班到小班,根源于人的"双重性"本质.在本质上,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存在的统一体.然而,在大班环境下,囿于单一人性的认识,人们往往或者只强调人的自然生命或者只强调人的价值生命,导致人的自身形象的破裂.与之不同的是,小班化教育,以完整人性为根基.针对大班环境下人的残缺形象,基于自身先天性优势,小班化教育通过目的的"完人性"、内容的"全面性"和方式的"整体性",立意寻回并重新构建起"完整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试论"双重性"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质量从教育产出的角度分析,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的辩证统一;从教育需求主体的角度分析,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高等教育质量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的双重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双重性。高等学校应以教育的"双重性"为基础,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嵇建平 《文教资料》2008,(12):19-20
约瑟夫·康拉德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语小说家之一,其小说在中国的影响深远,很多学者都对其人其作做了很多的探索研究,尤其是<吉姆爷>,一直是国内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但很多评论家总是把研究视角定位道德探索而很少从人性这一视角入手,对人性中的瑕疵弱点进行了挖掘与思考.本文从人性探索入手,结合康德、苏本华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对吉姆这一人物的人性进行探析,发现吉姆像许许多多追求理想的人那样,表面上看他是在追求道德高尚,实际上却是糜烂于自我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伊彩霞 《现代语文》2009,(7):145-146
《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副主教与《愤怒的葡萄》中的吉姆&#183;凯西牧师,都是深受西方近现代历史观、科学观、人性观濡化的神职人员典型。二人的相同之处在于,在宗教与人性(灵与肉)的激烈搏战中,他们都在试图从神的世界退守到人的世界;不同之处在于,克洛德未能经由人性觉醒走向人性回归,而吉姆&#183;凯西则在对底层生活的关注与同情中,最终成为不平等社会秩序的反抗者——罢工组织者,完成了个体的生命升华。  相似文献   

7.
陈木茵 《文教资料》2008,(26):28-31
<我的安东妮亚>中吉姆和安东妮亚的爱情结局让读者困惑不解,小说的结构也为人所诟病.该结构造成小说叙述中心的分散,淡化了安东妮亚的女主角地位.文章认为这种安排体现了吉姆对安东妮亚的逃避,反映了他无性之爱的实质,是凯瑟的精心设计.通过"无性"这个概念,凯瑟指控了工业美国对人性的扭曲,表现出对回归田园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找到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它自由平等,去权威、去规章制度的理想状态,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本文采用狂欢化理论解读金斯利.艾米斯的代表作《幸运的吉姆》,主要从吉姆的笑,小丑、傻瓜形象和广场狂欢三方面来论证其狂欢性,旨在揭示这部喜剧作品颠覆高校权威、精英文化和英国等级制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勃良特通过书中人物的刻画及他们之间的冲突与和谐相处揭示了人性中的双重性这一永恒主题。人性的这种双重性可以导致人们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可以使人们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1.
卢梭颂扬人性"善",批判社会"恶"."善"的人性假设发展了教育上的"自然主义"倾向.但人性中的矛盾使"至善"变成"虚伪",成为束缚人的囹圄.对"善"的理论假设以及现实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理念的"虚假";误导出一大批与现实分裂的"人",延长了这些人的社会化过程;而这个漫长过程是以"人"的巨大痛苦为代价的.当今教育应从卢梭的"矛盾"中吸取教训,以减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从复杂的"人性假设"的视角看,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尚未成熟的人,是享有特殊权利的个体,是能动的主体.将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适当应用于学生管理之中,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约瑟夫·康拉德的《吉姆老爷》中男主人公吉姆之死的意义的研究,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力量在灾难前缺场和灾难后在场的合法性的思考,指出吉姆之死是其希望之我替代现实之我的心理调节机制失效、原有社会道德体制彻底崩塌的结果,揭示了社会道德力量与人性弱点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育是现代社会进行"人性完整"与"人性净化"的必由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巨大魅力在于整合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真善美的纯净人性.  相似文献   

15.
席勒是德国浪漫派的著名美学家,他思想中对于"人性分裂"的论述,直接影响到他一系列美学理论的提出.他认为,"人性分裂"是由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造成的,这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说有相近之处.席勒解决"人性分裂"的方法是通过美的教育,但是,这只是他在意识领域内理想化了的革命而已.  相似文献   

16.
对人性的探讨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永恒的主题.佛教对佛性的探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性由染转净、改过迁善直至达到大圣大贤完美人格的追寻.那么,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人性的自我完善到底是对本性的回归,还是基于后天修习的结果?法相唯识宗的种习理论给予人们以不同传统思维框架的解读,该宗对种子"本有"还是"新熏"的反复辨析无疑给我们正确地认识人性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思潮,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清政府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但因其思想的双重性,决定了它在指导解决社会问题时,所起作用的双重性,即在表现出进步作用时,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其不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体系和营造宽松的环境,因而丧失了其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最终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8.
一个健全的女性形象,应是"母性"、"妻性"以及自身"人性"的统一.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性禁忌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在男性权威文化笼罩下女性形象经常是分裂纯粹的单一品性.在明代人文主义思潮渐渐萌发的情势下,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母亲"与"妓女"这原本两极的原型在新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发生了置换、变形以至统一和融合,从而使"三言"具有崭新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9.
梁英君  杨跃 《文教资料》2014,(21):38-39
康拉德是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吉姆爷》既是其成名作又是其经典。本文旨在揭露小说在后殖民语境下主人公吉姆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及其无法摆脱的人性弱点,是现实主义的不朽之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延续,即自然主义的特征;以现实的笔触彰显了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时期小人物的彷徨、焦虑和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作家金斯利.艾米斯的代表作《幸运的吉姆》向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发起了挑战。主人公吉姆对高雅文化的反叛,尤其是他在"可爱的英格兰"演讲会上对文化精英的嘲讽令读者忍俊不禁,拍案叫绝。而当我们深入研究吉姆对高雅文化的反叛时,可以发现,吉姆的反叛是温和的,而非直接的、彻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