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十二月一日在沈阳揭幕的东北农林展览会中,最引人注目与惊奇的要算是水产馆中的鲸鱼骨胳标本了。这头鲸鱼完全是由东北渔民自己捕获的,并且由自己制成骨胳标本,与在别处陈列的“舶来品”,当然具有不同的意义。捕鲸在中国说来,这次恐怕要算是第一次。就因为是这样,所以在捕到以后就哄动了整个东北。在“五一劳动  相似文献   

2.
张文松 《知识窗》2007,(11):38-39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回港的日本商船外壳上经常会插着一枚没有爆炸的鱼雷,就像鲸鱼身上插了支捕鲸叉.颤颤地让人心惊。这就是美国海军军械局研制的“秘密武器——MK14型鱼雷。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07,(1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严峻,南北极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11月的南极迎来了许多外乡人,这其中不仅包括各国的极地专家、科考队员,还不乏国家元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作为首位访问南极的联合国秘书长抵达南极。11月6日夜间,俄罗斯第53次南极考察队乘船奔赴南极,这是俄罗斯继今年8月北极"圈地"后发起的对南极的又一次行动。  相似文献   

4.
一月的南极正值盛夏时节。在摄氏零下5度到零上5度的平均气温条件下,当地各种植物纷纷苏醒过来。英国剑桥的南极调查与极地生态学家彼得·康维在他脚下的冰山岩屑中,在一些当地植物问发现了他所熟悉的一种小草。对于南极来说,这种草是外来入侵植物,是观赏植物大丁草的近亲。  相似文献   

5.
科技短波     
正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标志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198天,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行程共7万余海里。考察队圆满完成南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12-I0006
新华社巴黎3月1日电一个欧洲研究团队日前报告说,他们对南极冰芯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末次冰消期,南极气温上升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步发生。这一发现表明,二氧化碳极有可能是这一时期南极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他有着丰富的海上实践经验,1996年至1997年间担任5万多吨散货船远洋船长职务;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作为科考人员,随中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参加过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完成南极一船两站(中山站、长城站)的科考任务。  相似文献   

8.
姚昆仑 《百科知识》2000,(10):31-32
南北极环境的变迁 大家知道,地球的南北极是一个寒冷、孤寂的世界,只有少数动物能够生存。科学研究证实,处在夏日里24小时阳光照射,冬日里24小时黑夜的地方,是无法长出森林来的。而古植物学家从横贯南极的阿奇纳山高度为2134米、纬度为84度22分的地点发现了化石树干,这是在纬度80度至85度地带上,目前为止发现的惟一的森林踪迹。这说明南极板块曾经有过温暖的气候,过去也不处于极区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数字     
《发明与革新》2014,(5):2-2
75°20′历时160天,圆满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4月15日,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回国。此次考察中,“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总航程3.2万海里,并抵达南纬75°20′开展大洋科学考察,这是我国船舶迄今到达的最南纬度。3个继去年设在南极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发现了两个能量大于1000万亿电了伏特的中微子后,日前“冰立方”又探测到了第三个同样能级的中微子。最新研究表明,这3个高能中微子来自银河系外,或许源于宇宙最暴烈的事件。  相似文献   

10.
神秘的南极     
南极是人类发现最晚的一块大陆,对其原始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对于认识地球的演变历史和预测人类的未来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介绍了南极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海冰变化特征、南极的区域地质特征及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南极,了解南极,从而研究南极,以致未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南极资源。  相似文献   

11.
正宇航员海,人迹罕至的南大洋海域,人类对它的了解并不比月球多多少。近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南大洋普里兹湾开始,一路向西直至宇航员海西部,展开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宇航员海综合调查,探秘南大洋中这片少为人知海域的生态系统。调查显示,尽管环境恶劣,这里依然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12.
初到南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色是那么简单而荒凉:白的是冰雪,黑的是裸露的岩石。南极的动物,从鸟类到海豹,身体的颜色也基本上由黑白两色组成。在这块世界上唯一没有居民,也没有国家的大陆上,当我们一次次与企鹅交谈,看海豹休憩、一次次迎来冰盖上升起的朝日,送走消失在波涛中的夕阳的时候,就会发现,南极同样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同样有自己的春天,同样值得我们亲近。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弗肯·斯科特(RobertFalconScott)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原先他既不是探险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个研究鱼雷的军事专家。1901年8月,他受命率领探险队乘"发现"号船出发远航,深入到南极圈内的罗斯海,并在麦克默多海峡中罗斯岛的一个山谷里越冬,从而适应了南极的恶劣环境,为他后来正式向南极点进军打下了基础。斯科特攀登南极点的行动虽比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早约两个月,但他却是在阿蒙森摘取攀登南极点桂冠的第34天,才到达南极点,他的经历及后果与阿蒙森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他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比阿蒙森晚,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南极探险家。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新时代》2008,(1):111-111
根据欧洲航天局“SMART-1号”探测卫星发回的数据,月球南极点附近、位于夏克顿火山口附近的一座小山是当值无愧的最佳选择。地球自转轴与太阳的倾角为23度,这保证了在南半球的夏天,南极的大部分地区终日可以见到阳光。然而,月轴与太阳的角度仅有15度,即使在夏天。  相似文献   

15.
2005年4月24日下午,南京海底世界来了2名特殊的客人——南极皇帝企鹅夫妇。它们是搭乘南极科考船“雪龙”号,于3月24日同载誉归来的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全体队员一道抵达上海港。这是皇帝企鹅第一次登陆中国。可是,习惯了严寒的皇帝企鹅会不会习惯我们这里的生活呢?它们的习性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对这种可爱的动物有更多的了解吧!  相似文献   

16.
<正>11月8日,我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与过去将中山站作为抵达南极首站不同,此次"雪龙"号将一路向南,直奔位于罗斯海西岸的恩科斯堡岛,开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之后的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的建设,这也将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  相似文献   

17.
南极是终年冰雪覆盖的世界,雪白的冰原、可爱的企鹅、迷幻的极光、还有厚厚冰原下神秘的世界,吸引了各国考察队,然而由于南极的干冷而导致的怪异气候实在“残酷”,所以在南极落脚.确实凶险异常。  相似文献   

18.
数字     
11.2米极地冰盖保存了地球气候系统波动的独特记录,钻取深冰芯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科学手段。在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南极昆仑站深冰芯钻探成功实现"零"的突破,首次钻取的冰芯长11.2米,现已随"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运回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9.
科技快讯     
<正>首航南极的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展开综合科考。这是我国在南大洋海域的科考首次拓展至宇航员海。同时,一批大洋科考"重器"亮相,助力我国第三十六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理想的科考样品,进一步增强对南极的认知。12月15日凌晨,科考队员首次利用22米  相似文献   

20.
寇勇 《今日科苑》2012,(8):62-63
2012年3月6日,搭乘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船离开南极中山站返回祖国,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继续保持了无队员在南极牺牲的记录。近5年来承担中国南极考察队医疗保健任务的是南昌大学的各个附属医院。医疗保健计划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是我国著名的生物钟专家、南昌大学预防医学研究员余万霰。近日,他向记者解密了中国南极考察28年无一人在南极牺牲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