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园子 《东南传播》2018,(3):137-139
文化品牌的传播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地理属性,可以从文化圈、文化层和文化丛等三个维度优化文化品牌区域传播的效果。首先,借助文化圈理论拓展文化品牌的传播空间,利用文化的接近性延伸文化品牌的"面";其次,重视区域文化品牌传播的时间序列,拓展文化品牌传播的"线";再次,从文化丛上挖掘文化品牌的特色与优势,凸显区域文化品牌"点"上的优势,发挥"以点带面"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声屏世界》2011,(3):42
从古老的中华医药产业崛起,到注入年轻的力量使其重新焕发青春。盘龙云海品牌年轻化的"焕颜"革命,从市场控制、品牌管理、传播推广和产品研发  相似文献   

3.
对于"收视份额"的空前需求以及收视率评价体系的市场驱动,都迅速激活了国内卫星电视频道的"品牌化"运营思维。这一新思维同样对于主题意识鲜明的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伴随电视传播环境的迅疾变化以及电视受众收视行为的多元化等一系列新问题与新情况,CCTV-10以"科教文化主题"为出发点,重新进行内容编排,重新制定传播策略,希冀以"品牌"的差异化定位追求目标受众的广泛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主流气派的科教卫视频道品牌。  相似文献   

4.
徐周  王慧灵 《东南传播》2017,(12):136-137
"随经济"是台湾学者卢希鹏在《为什么E.T.的食指那么长?》一书所提出来的,他认为:随经济(Ubiquinomics)来自于无所不在的科技(Ubiquitous technology),如手机、感知器、物联网的普及,[1]包含了随时、随地、随缘、随处、随支付与随渠道六项特征。"随经济"的重点体现在"随"字上,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智慧生活。"随经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翻转了企业的品牌传播思路。品牌传播必须抛开旧思维,重视商业成员间的彼此影响,重新构思新的传播策略。本文从"随经济"给品牌传播带来的机会与挑战谈起,进而讨论品牌传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品牌传播创意作为研究对象,对IMC理论的传播创意进行思考,并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性和消费者生活形态出发,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创意新特征。并提出品牌传播创意的全新内涵,认为品牌传播创意由接触创意点、沟通创意点和核心创意点三个层面的内涵组成,并针对这三个层面提出执行品牌传播创意的跨媒体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6.
周宇 《今传媒》2012,(3):72-74
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与发展,明确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作为在数字化胚胎中孵化并在媒体融合及三网融合浪潮中诞生的新媒体"安徽网络电视台"如何借力国家政策引导,在自身成长中通过完善品牌传播建设,打造视频门户特色品牌,树立新媒体文化品牌成为数字文化品牌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借文化发展之势为背景,以安徽网络电视台为例,紧扣网络电视新媒体文化品牌传播的主题,通过阐述品牌传播的原因,品牌传播的过程以及品牌传播的管理,为推动新媒体文化品牌健康和谐的成长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网络情境下,电视栏目品牌传播方式发生新的变革,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助力营销产生了电视栏目品牌传播"长尾化":电视、广播、手机客户端匹配不同诉求的受众,有针对性的分众窄化传播,品牌传播的形态呈现出一渐渐拉长的"长尾"。文章以四川电视台《吃八方》栏目为例,论述"长尾化"传播中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分众传播,重在不同媒体特征与受众诉求的匹配;二是聚众传播,各媒体合作式的品牌传播意识有助于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广告在世界一体化大潮中,广告呈现出两极化趋势:一是母语化,即以母语为介质,针对本土受众进行品牌传播;二是全球化,即遵循英语实际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现实,以英语为介质进行全球化品牌传播。在这种两极化的新媒体广告趋势中,亚洲多语种新媒体广告形成一种"母语—英语"的跨越,并使得地域概念的亚洲被消解了。可期待的是:因新媒体的链接功能,有望在自由链接中重新获得新媒体广告碎片的亚洲国家间彼此聚合;但亚洲整体性消解却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即精心打造期刊的数字传播平台,树立期刊品牌的网络形象;多元化传播,跨媒体融合营销,扩大期刊品牌的传播路径;加强专刊和品牌栏目的策划,彰显期刊品牌的个性特色;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国际化合作,提升期刊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转变传统的工作思维,掌握"全媒体"综合技能,构建期刊品牌的关键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网络的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助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和现点,对"意见领袖"在品牌危机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分析,以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电视栏目品牌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各类电视台通过对成功的品牌栏目进行简单模仿就能获得较高收视率的恶性竞争已经不能应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因此,电视品牌栏目必须基于目标受众数据化分析建构栏目品牌要素;基于"用户体验"展开精准可控的栏目品牌管理;基于"制播互动"创新栏目内容制作模式;基于"多屏融合"推广栏目品牌,探索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电视栏目品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郭琳 《声屏世界》2017,(2):47-49
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逐步改变了电视栏目品牌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各类电视台通过对成功的品牌栏目进行简单模仿就能获得较高收视率的恶性竞争已经不能应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因此,电视品牌栏目必须基于目标受众数据化分析建构栏目品牌要素;基于"用户体验"展开精准可控的栏目品牌管理;基于"制播互动"创新栏目内容制作模式;基于"多屏融合"推广栏目品牌,探索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电视栏目品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发生变革,传播生态环境得到重塑,传统品牌传播方式受到巨大冲击.网易文创作为全新的内容品牌,在新科技、新理念的加持下,收获极佳口碑、流量与粘性群体.本文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将网易文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品牌传播的成功因素,把握移动互联时代的品牌传播特性,重新思考我国品牌...  相似文献   

14.
"三精"这样一个老字号品牌,在合众传播10年的精心策划下,完美实现了品牌的二次腾飞,我们细细梳理其品牌成长的脉络,不难发现,"三精"正是敏锐捕捉目标消费群的生活轨迹价值,凭借由点到面的差异化突围,才缔造了品牌价值的飙升,迎来了三精王朝的星光大道。  相似文献   

15.
电视娱乐与互联网的结合从"+互联网"到如今的"互联网+",是技术路径的延展到互联网思维嵌入媒体生产的新理念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电视娱乐文化传播亟需转变生产观念,与时俱进地在电视娱乐文化传播品牌的树立、建设及影响力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再通过话语渗透以及审美价值的提升,承担起对内对外的文化输出,把品牌做到极致,全面提升电视娱乐文化品格建构.  相似文献   

16.
以社会化、本地化和移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移动互联网给区域品牌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文章结合陕西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传播现状,提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陕西农产品区域品牌传播策略,包括区域品牌与产品品牌协同发展策略、区域品牌目标受众洞察策略、三位一体传播创意点策略和跨媒体整合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央视的"国家品牌计划"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央视品牌最新的传播策略."国家品牌计划"积极响应国家由提出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战略目标,目的在于培育出一批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的优秀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研究了央视的品牌传播策略,力图通过对央视品牌传播策略的个案研究给予媒介品牌的传播以指导.  相似文献   

18.
正在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湖北,"中"气十足,迎来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黄金十年",为广告市场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湖北广播电视台广播广告中心以整合经营为契机,重新布局谋篇,创新营销模式,2012年经营规模超过3亿元,品牌广告同比增长30%以上,不仅从规模和影响力上全面提升,而且从创新和整合营销上也实现了新的跨越。挖掘客户的利益点和多样性需求,确保广告传播效  相似文献   

19.
广告目标在年轻时尚消费群中提升Thinkpad品牌认知,锐化品牌年轻、娱乐形象,提升主打产品new carbon X1和S1 YOGA的关注度。策略亮点以年轻群体最前沿娱乐方式之一—话剧为核心,整合多接触点传播资源,建立Thinkpad品牌与年轻消费者的品位共鸣。创新点运用"舞台生态娱乐营销"创新模式,整合话剧定制性植入、剧院LED媒体、剧场内产品体验活动、线上传播等生态整合型传播资源,深入娱乐内容本身,深入消费者娱乐生活和精神领地。  相似文献   

20.
黄娟娟 《东南传播》2011,(12):43-44
广告传播中的道德责任问题一直备受学界与业界的关注,也是广告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如今在策略创意至上的品牌营销时代,广告人深刻洞察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在传播所谓产品"真实"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广告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广告行业深陷信任危机。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广告传播的真实性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为其在新媒体技术日趋深化中找到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