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土地沙化日益严重,这是由落后的观念、粗放的的经营方式和宏观管理薄弱造成的。为遏制沙化继续蔓延,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做好宣传以增强公众环境意识;2.必须加大资金投入;3.加大科技投入;4.加强领导和地区协调。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的防治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化学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化学学科课程资源,寻求有效地教育方法和途径.切合化学学科特点开展富有学科特色的有关自然灾害和减灾防灾教育。  相似文献   

4.
段艳 《娄底师专学报》2004,(3):42-50,95
解放前,湖南省娄底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和虫灾,还有雹灾、地震、风灾、冰冻等。这些灾害。特别是近代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并造成了大量的难民。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统治安全的需要,采取了一些积极的防灾救灾措施,但清末、民国时期的防治工作不如从前。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与防治》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与防治》是高中地理新课标设置的选修课之一。教材编写之前我们设计调查问卷,以便更好地把握高中生对灾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学习需求。分析表明,从学科认识上,高中生对这门选修课的开设重视程度居中;从知识储备上,高中生对自然灾害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较欠缺;从学习需求上,高中生最想了解的是灾害的自救和互救,并希望通过图片形式和实践活动来获得这些知识。这些分析对教材内容的编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一个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都是和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如何加快城市建设 ,合理发展大中小型城市 ,建立协调的城镇规模体系 ,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些观点强调西部大开发重点要以大城市为依托 ,继续开发现有那些大城市 ,增强那些大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使之成为更加强大的西部经济增长极。对此 ,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清醒地看到 ,这些大城市 ,尤其是西安、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所患“大城市病”——“…  相似文献   

7.
采用光沉积-液相化学法调节电子流向,构建了直接Z型TiO2/Ag/Ag3PO(4 )(TAAPO)光催化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以及光致发光(PL)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pH为3.0,催化剂分散浓度为0.3 g/L,CIP的初始浓度为15 mg/L时,光催化降解体系能够取得最佳的去除效果.在该组条件下,光照120 min CIP的降解率约为99%,并且在经历4个循环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降解效果.在光催化降解CIP的过程中,主要反应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8.
丹霞地貌是一种环境较为脆弱的地貌。丹霞地貌区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区域,它的多种自然灾害以地质灾害为主。丹霞地貌旅游与丹霞地貌灾害具有共存性,研究丹霞地貌自然灾害,并实施防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况及其危害。通过对水土流失成因的分析,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七条措施:退耕还林、修堤筑坝与改变耕作方式、小流域治理、香根草技术、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和健全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安徽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安徽的自然灾害具有灾害频仍、以水旱灾为主、数灾并发、灾情惨重、有灾必荒、灾害有积累性等特点。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人口的减少和流移、物价高涨和严重的高利贷、田地抛荒、土地集中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1.
由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我国西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地环境问题,导致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城市的健康发展受到制约.要解决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重要的途径是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对建设生态城市的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汉代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汉灾害经历了两个低谷期,两个高峰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东汉灾害发展态势凶猛。一直处于高频状态,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灾害的发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总结汉代灾害发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汉代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也是进行其它相关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汉安帝时期各类灾害频频发生,分布十分密集,发展态势凶猛,灾情严重,具有连锁性、群发性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应当寻求学科本位、社会本位和以学生发展为本三种因子的最佳平衡点,而我国一直以来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编写思想重视不够。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增设了选修课《自然灾害与防治》,在这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认知程度及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编写思想,提出“查漏补缺、纠正偏差”“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图文并举、互为补充”三点编写策略。此探讨试为今后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以毕生发展为本”思想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铁路自然灾害的成因与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叔鹰 《铁道师院学报》1997,14(4):33-39,47
本文讨论了中国铁路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并重点阐述了12个基本灾害类型的特征、致灾机理、区域分布、灾情和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6.
张小芹 《学周刊C版》2019,(23):115-116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的需求,新课标高考地理教学中采用了模块的学习方式。以2010—2016年新课标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试题入手,从试题类型、分值、考点、表达形式等多方面找出试题特点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旨在促进学生对这一模块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但与此同时,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始终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高中地理设置“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模块,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发展与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浅谈突发性自然灾害及其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突发性自然灾害给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指出了如何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对城市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近代城市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灾害自身具有的主、客体特征以及城市承灾能力的差异,灾害对城市衰落的影响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救灾过程中是救灾应急科学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应急物资、人员、资金能及时到达灾区,降低不可预知的运作风险,道路通畅、人员调配等顺利进行,科学、系统、高效、经济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需要着实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