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2.
北京沙尘暴史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广庭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4):31-36
2000年春天,北京12次受到沙尘暴的袭击。沙尘暴出现次数之多,强度之大,是近50年所少有(据北京观象台记录,1966年发生沙尘暴20次,1965年12次)。北京地区沙尘暴突然增多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因素。自1999年以来,我国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东南暖湿气团势力弱,干旱寒冷气流长期控制北方,一方面造成大范围干旱,另一方面强气流过境多。但更重要的是广大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沙漠化严重发展,地面缺乏植被保护,草原的开垦和旱作农田一年一次的翻耕时间与大风时间一致,人为的造成疏松的地表,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北京沙尘暴…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相关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包头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强冷空气活动是本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造成本次沙尘暴的高空系统是斜压性很强的蒙古横槽及槽后的偏北急流,地面系统是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从动力机制来看,沙尘暴发生时,由于高层辐合、低层辐散而形成的强烈下沉运动,使得高空偏北急流带的动量下传到地面,中低层波动发展形成的次级环流则使动量下传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沙尘暴天气过程中风速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记风观测记录,分析了沙尘暴产生时的起始风速、风速变化及沙尘暴持续期间的风速特征及规律,为研究、预报青海省沙尘暴天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学强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7):66-6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2年4月19日入春以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一次范围最广、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时产生的沙尘暴天气,蒙古冷涡是造成这次强沙尘暴的主要高空系统,地面影响系统为蒙古气旋和冷锋,冷锋过境时,强烈的温度平流作用使得风力加大,垂直运动加强,将地面沙尘输送至高空,冷锋不仅是静力不稳定能量的机制,同时锋区内还存在对称不稳定,有利于垂直运动进一步加强,最终形成沙尘暴。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ps基本资料,对2012年4月19日一次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属于蒙古冷槽型,强冷空气的堆积及爆发导致沙尘天气的发生,同时涡度平流变化、高空急流的发展也是形成沙尘天气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对2008年5月2日海西西部地区的茫崖、冷湖出现的特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500hPa高空锋区中不断加深的波动是此次特强沙尘暴天气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与高空锋区相伴的高空急流南移,通过高空动量下传增大了近地面层风速,过程前期温度持续升高是此次特强沙尘暴天气产生的又一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11.
1988-2007年北京城市环境可持续性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北京城市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1988-2007年北京城市环境可持续性动态.结果发现:1988-2007年,北京城市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胁迫、环境效应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拐点分别出现在1991年和1998年;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响应水平持续提高;综合环境可持续性水平呈先降低后提高的趋势,其拐点出现在1990年,目前仍处于较不可持续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人类胁迫、环境效应、社会响应和综合环境可持续性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胁迫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U"型变化趋势;环境效应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倒"U"型变化趋势;社会响应和综合环境可持续性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对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北京住宅建设的环境影响:1949~2003年——从生命周期角度评价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北京建国后尤其是最近20多年中住宅快速发展的状况,本文将住宅的环境影响考察从直接、本地的环境影响扩展到建筑材料的生产阶段,从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北京住宅快速发展给整个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大小、类型和来源等。通过分析表明,环境影响的增长速度要高于住宅建筑面积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住宅不同建筑结构所占比例不同造成的。通过对六种建筑材料的分析,得到钢材的环境影响远远大于其它几种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4.
15.
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困惑和展望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问题已成为研究热点,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如何科学表征环境质量出发,对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和测度方法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总结了现有各种表征指标和测度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从研究视角、研究范畴、研究结果3个方面分析了目前环境质量评价认识的偏差和研究不足,并提出了后续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认为规范环境质量研究范式,构建环境吸收研究体系,并将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环境吸收因子纳入统一研究框架,构建中国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着重分析嘉兴市地面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水质动态发展趋势,为逐步解决该市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造成地面沉降等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水质角度提出了缓解该市地面沉降和水资源紧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评价方法,对北京全市及各主体功能区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进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市2005-2010年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从32.2上升为33.4,生态与环境压力仍处于不断加大阶段,其中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和PM2.5排放对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上升的贡献较大。各主体功能区之间能源消耗的生态环境压力差异较大,生态与环境压力从核心区向外快速递减,2010年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为3 983.48,分别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2、91和1 062倍,除生态涵养发展区外,其他三大功能区的生态压力均占生态与环境综合压力的90%以上,生态压力突出。此外,在2005-2010年期间,除生态涵养发展区能耗的生态与环境压力略有降低外。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能耗的生态与环境压力均呈现增大趋势,分别增大了25%,7%和22%。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利用质量屋和质量功能展开进行环境影响因子排序新方法,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屋,解决了存在环境因子交互作用时环境因子的排序问题。用该方法对某钢铁项目环境污染因子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得到环境因子SO>TSP>SS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协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各区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经济环境典型指标体系,并以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为例,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均方差权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对1980—2013年广东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33年来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从失调衰退阶段逐渐过渡到高度协调阶段,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经常处于不同步状态,说明区域经济和环境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很难达到良性协调,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环境和经济政策措施进行调控,以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在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上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战略环境评价以其高层次和直接性的特点,被运用到政策和计划、规划的评价上.战略环境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评价上的应用研究已经广泛的开展,本文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引入到战略环境评价中来,使其作为评价方法对北京市1996年~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规划期内增加了23.90×108元,规划起到了增加生态效益的效果.然而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快,规划期间内生态系统人均服务价值则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力度滞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为缓解生态系统人均服务价值下降的趋势,则需要对规划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补充,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而2006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也表明,该规划在实施方面与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加大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