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到了应有的高度,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更是鲜明地凸显了人文精神。无论是篇目的选取,单元的编排,还是综合性学习与习题的设计等,都以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为依托。笔者试就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的上述特点,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到了应有的高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更是鲜明地凸显了人文精神。无论是篇目的选取、单元的编排,还是综合性学习与习题的设计等,都以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为依托。笔者试就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体会,略谈一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精心选择篇目,弘扬人文精神弘扬人文精神,重要的是把学生当成独具个性、思想自由的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  相似文献   

3.
李彩虹 《考试周刊》2013,(57):31-31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开篇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表明,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领域中不断渗透。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培养良好的  相似文献   

4.
耿浩 《辅导员》2010,(13):103-103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人文性这一重要维度,也为语文教学确立了航标。因此,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应着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塑造人格、培养创新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给了语文教育一个新的定位,也给如何开展语文教育教学创设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语文教育中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之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广阔视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正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我尝试着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有效性研究,既培养学生的阅读与习作的良好习惯,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弊病是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化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关注人文,当成为语文教学的新指向。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为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现代人”。如何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内涵的渗透、开发和利用呢?本文就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感悟。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当今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方向的不明,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鉴于此,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就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探求切实可行的方法,培养时代的骄子。  相似文献   

12.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应具备唤醒生命意识,构建人文精神内核;学会自主探索,发展生命个性;感悟生命活力,激发创造意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就如何实施新课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谈几点体会: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曾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学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  相似文献   

14.
刘加媚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4):114-116,124
英美文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良好文化修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英美文学课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平台,用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强化其人文精神;培养其阅读习惯;培养其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5.
面对高校人文精神缺失的诸多问题,通识教育是有效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英语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本文以《高级英语》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弥补了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不足,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气质.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激发兴趣应放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首位。一、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一)在备课中挖掘文化元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习惯于在备课中深度挖掘人文元素,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深入发展。比如教《端午的鸭蛋》一  相似文献   

17.
宋焱 《现代语文》2008,(5):53-54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不难发现,《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人文素养”的提高,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何彬文 《文教资料》2006,(15):93-94
2004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我们语文这一学科的性质作了界定,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论述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如今的时代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弱化和缺失,语文教学必须重新强调育人的职能,赋予语文教学新的任务:培养学生自强的人文素养。本文从人文素质本身和时代以及教材的关系入手,探讨语文教学与自强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写作,而要搞好写作就得先从阅读入手,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相似文献   

20.
陈涔 《文教资料》2014,(24):32-33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价值,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性。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致有四种途径:在课本中挖掘人文精神;在作文中渗透人文精神;在阅读中渗透人文精神;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挖掘人文精神。最终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