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茅盾的许多散文较多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描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这些象征散文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其所选取的意象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到1930年为第一阶段,其特征为“苦闷沉郁、迷蒙恐惧及淡淡的希望”;30年代为第二阶段,其特征为“充满生机、活力与战斗性”;40年代为第三阶段,其特征为“赞美、歌颂、美好与向上”。茅盾正是以这些意境隽永的散文小品象征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激荡着时代风云、包含着精湛社会内容而又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画卷。  相似文献   

2.
许佳 《海外英语》2012,(15):193-194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我们根据诗歌意象的具象内容,把意象分为比喻意象,写实意象及象征意象。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就大量地采用了意象这一手法。该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作品揭示出其中的象征性意象的内涵,从而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我们根据诗歌意象的具象内容,把意象分为比喻意象,写实意象及象征意象.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就大量地采用了意象这一手法.该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作品揭示出其中的象征性意象的内涵,从而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曹禺对雷雨意象似乎情有独钟,雷雨意象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在其代表作《雷雨》中更是高度集中。曹禺利用这一独特意象,多方面展示了雷雨到来之前的特有氛围;从光与声两方面描绘雷雨的强大声势,强化雷雨意象的特征;随着剧情的逐渐推进,写出了雷雨由远及近、由弱到强、渐行渐进的到来过程。追根溯源,《雷雨》中雷雨意象出现的文化根源其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雷雨崇拜,更具体地说是雷崇拜。受古代一系列关于雷雨击杀罪恶之人经验的影响,曹禺在利用雷雨意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的同时,更重要的表达了剧中人物罪的意识、灵魂的审视和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5.
散文的意象。过去一直被研究者所忽视。文章考察了我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演变。将散文意象分为精致或繁复的意象、象征性意象、叠合式意象、潜沉或扩张式意象四种类型,并提出了散文创作中营构意象应遵循的几个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6.
茅盾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曾写过许多色彩浓郁的抒情散文,这些散文往往有着很强的象征性,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透露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象征性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它往往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相关联。  相似文献   

7.
鲁迅新诗可谓借用象征性意象进行新诗创作的成功典范。鲁迅能在新诗创作中准确运用象征性意象来联结与组合充满诗意的语言符号,营造一种浓郁的诗歌氛围,表达丰富而深刻的诗情与诗思。这在中国新诗草创期显得弥足珍贵,也更加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8.
作家贾平凹酷爱山石,常常携山带石投奔艺术天国。本文对贾平凹散文中的“山石意象”内涵及其意义,作了多方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茅盾,陆蠡都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散文作品,比较他们的作品,在表现两人各自的心灵历程,热爱祖国,追求自由的精神,反映劳动人民苦难,运用象征手法等方面,有相同或相似处,在散文的题材,表现技巧,方法和语言风格方面又有许多不同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在梳理新时期散文理论建设和发展的脉络,尤其着重指出,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对散文文体的辨析与认识已经从立足于消极的平面的正西阐释走向积极的立体的多角度的建树,着眼于重新规范散文文体的艺术特质以及不断寻求对散文创作与研究的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12.
瞿秋白与茅盾曾就文艺大众化问题展开争鸣。分歧集中在对“五四”文学语言的基本评价 ,以及在推进文艺大众化过程中“技术”与“文字”何为主次等问题上。由此可以发现二人在文学观念上差异及产生差异的深层原因。瞿茅二人在争鸣中表现出的求同存异、不为贤者讳的批评风范 ,为今天的文学批评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3.
茅盾早期在诸多思潮中选择了对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创造性接受,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艺思想,进而积极汲取和借鉴其代表作家的创作技巧和艺术主张用于自身的小说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4.
在某种意义上说,茅盾作品中的都市新女性形象创作填补了文学史上的空白,其笔下的时代女性沐浴着"五.四"文化运动之后开启的新思潮,以迥异于传统女性和初具现代思想萌芽的准现代女性的鲜明个性特征,尤其是获得了社会话语权而具有典型意义。回顾传统女性形象带来的审美疲劳,结合茅盾特有的都市认同感、对寡母的崇敬和其所持进步女性观、中西合璧的文学素养,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茅盾能将时代女性纳入审美视阈。立足对《蚀》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茅盾对时代女性毫不掩饰的偏爱和男性作家少有的宽容,总之,茅盾笔下的女性系列形象因其最具文化内涵、认识价值、研究深度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茅盾与翻译     
商务印书馆提供的译业条件,1917年至1927年茅盾译业的第一阶段,视界宽广、兼收并蓄的翻译方针,对写实主义的客观介绍和主观倾向,在20世纪30年代的'翻译年'中,茅盾的翻译理论和批评,翻译价值论。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形象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区域标志性形象具有隐喻性和承传性及旅游引力性等多方面价值,构建区域标志性形象系统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牌的营销起催化作用。然而,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高速期的哈尔滨只有城市规划方案而无标志性形象规划方案,在未来各种标志性形象建筑还会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分析和设计其标志性形象空间配置规划方案刻不容缓。本文从城市的标志性形象建筑的概念人手,分析其特征和作用,明确标志性形象在城市形象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通过实际调查,现状分析,结合地理理论原则,提出了合理定位及配置标志性形象空间关系的设想,从而改善和提升城市形象并延续城市的文脉。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两个伟大作家的比较研究,可揭开茅盾文艺思想和艺术创作中人们较少注意的—面——对浪漫风格的核心与追求,揭示他的人文背景和精神结构中某些潜在的为人所忽略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茅盾论庐隐     
茅盾早期的作家论以其独特的个性话语和批评方式,对当时的文学批评起到了范式作用,也为现代文学批评确立了一定的学术规范。文章从茅盾1934年创作的《庐隐论》的写作背景出发,浅显地论述其评论模式的个性特征和深远影响,分析其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近代基督教第四次入华以来,基督教以及基督教文学的在华发展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和非难。然而,社会现实需要及知识分子主体意志又使得基督教文学在华的发展几经沉浮。如何缝合西方文化资源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裂痕,使前者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环境并推动中国文学发展,一直是民国知识分子思考的问题,茅盾即为此项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具体分析茅盾的文艺理论、小说创作乃至文学评论中民俗所发挥的社会和文艺等诸多功能。民俗的运用和描写不仅影响了茅盾的文学实践,而且茅盾的民俗取向深刻影响了左翼作家的小说叙事,民俗的运用对克服创作中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