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作为物权行为理论的核心,强调物权独立意思的存在,论证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法律行为,进而确定了物权行为作为独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和法律价值。针对部分学者反对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的观点,笔者将逐一分析,阐明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实质在于:无论契约行为是否有效,物权行为仍依据自身效力状态来确定自身的效力。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分析需要澄清其外在的制度框架:其与不当得利制度的衔接、第三人交易的保护功能、其移转所有权的法律关系的外壳。物权无因性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因此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在制度上具有衔接性。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衔接的情形是指:善意取得制度在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中的嵌入。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物权行为的概念出发,主要论证了物权行为理论的区分原则和无因性原则,认为物权行为区别于债权行为,二者是不同的法律事实,债权行为的无效并不必然导致物权行为的无效。随着物权行为理论的深入研究,其科学和理性必将会被我国学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民法中无因性理论的宗旨在于维护交易安全,但各国立法规定各不相同,其适用在我国也争议颇多,在代理关系中主要体现为委托行为与授权行为之间是否具有独立性。这里通过对各国立法例和学界理论的列举分析,对我国现行立法的相关规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红军  刘德玉 《科教文汇》2008,(30):202-203
本文以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典关于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作为制度背景和出发点,分析比较其关于债权重复转让的法律规定,认为债权重复转让实际上是不能发生的,出让人再次转让债权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他人的债权,但由于债权转让涉及债务人的利益和第三人利益,为作例外,延伸出了“对债务人”的通知制度。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我国《物权法》和《合同法》的现有规定,对我国现行制度背景下债权重复转让的性质及其贯彻进行了分析和检讨。  相似文献   

6.
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票据法的生命力所在.本文在分析票据行为无因性内涵、表现及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票据法坚持了票据无因性原则,并对票据行为无因性被突破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为物权法中的重要制度,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拟通过对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理论,对如何完善我国的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物权公信力原则是物权变动的基本规则且为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其适用受到严格的限制,表见物权和真实物权的背离是公信力原则适用的基本逻辑前提,而能够主张公信力原则保护的,限于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物权的善意取得人,表见权利人则并不受其保护。此外,公信力原则只为善意者的利益而存在,不关涉其不利益,且与表见权利本身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近代各国民法大多实行公示公信制度,这对维护物的占有秩序和交易的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公示公信原则作为物权变动的基本原则,其在物权法中有着极高的价值定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以公示公信原则为核心的物权变动制度模式。对公示公信原则的概念、原则、二者相互间的关系及我国公示公信原则的完善发展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刘正明  郭宾 《今日科苑》2010,(2):150-150
我国新制定的《物权法》将占有制度单独分编,与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并举,形成了我国的物权法体系。事实上,将占有制度作为一编单独规定,一方面,体现了占有制度在物权法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它是时效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前提。我国《物权法》将其单独规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物权立法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占有制度在我国的物权立法中仅占五条的篇幅,许多诸如时效取得制度并未规定。这不得不说是我国物权立法的一大缺憾。本文以物权法原理为基点,浅析我国《物权法》中的占有制度,指出占有作为一种权利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并简要评价之。  相似文献   

11.
商品房预售登记保障的是针对将来物权变动的请求权,我国学者对此项权利性质的认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但从公法视角来探讨一般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商品房预售登记具有行政确认行为的性质,且登记权利人享有的权利是法律出于交易安全考虑赋予其有对抗第三人效力的特殊债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12.
20多年的公证实践中,我国公证行业办理了大量涉及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证业务,如不动产的继承、赠与、分割、遗赠、抵押、交易合同(包括房产买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合同)等,通过专业的公证法律提供者——公证机构对不动产物权变动进行实质性审查,有效避免了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风险,消除了大量纠纷隐患,对于促进诚信交易、保障交易安全和减少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梅乔 《内江科技》2008,29(3):61
本文结合新颁布的《物权法》及《民法通则》、《担保法》的规定,阐述了留置权是一种法定的担保物权,不是意定担保物权,不以签订留置合同为要件,它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产权与其载体物的分离是普遍现象,知识产权客体与其载体物的非同一性导致了权利归属具有可分离性,而载体物的变动或知识产权的变动分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且两者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故在实践中知识产权与载体间发生的权利冲突现象属于正常现象。曾备受关注的大型壁画《赤壁之战》著作权与所有权发生冲突一案即具代表性,该案的判决虽饱受争议,但其实质反映了建筑物上著作权与物权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德国的判例实践提供了解决冲突可借鉴方案即试图平衡建筑物上著作权人与物权所有人利益。制度协调与权利穷竭是解决知识产权与其载体物上其他权利间的冲突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不同模式下不动产登记制度中的申请程序、审查方式、登记簿的编制以及错误登记赔偿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每种不动产登记制度模式都仅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但绝非简单的一一对应。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属瑞士式的权利登记制,这决定我国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应采债权形式主义。立法者如欲改变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就须对不动产登记制度做相应调整、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6.
雷蕾 《今日科苑》2010,(12):172-172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善意取得仅限于动产,即善意取得的标的物必须是动产。不动产一般须登记,以登记作为其公示方法,出让时须出示其权利证书。对于不动产物权变动,我国采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即债权合同加过户登记的债权形式主义。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公信力使社会公众相信登记物权人(登记名义人)享有物权,而与之交易。该相对人支付合理对价,即为善意第三人。法律应当保护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的、信赖利益。因不动产善意取得而丧失物权的真正权利人,可以通过异议登记、更正、起诉登记名义人赔偿损失、要求国家赔偿等方法,维护权益。  相似文献   

17.
债权转让契约的效力包括对内效力和对外效力,内外部效力之间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同时二者又具有一定关联性,即债权转让的内部效力制约其外部效力,其外部效力也制约着其内部效力。由于各国债权转让契约内外效力关系及其制度设计与其物权变动模式相关,所以我国的债权转让契约的内外效力关系及其制度设计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雷蕾 《今日科苑》2010,(11):194-19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差距的逐渐拉大,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并且对物进行利用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有权人在一定情况下并不需要直接利用所有物,而非所有权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急需利用该物,同时又不愿或者不能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基于此,新修订的《物权法》对动产用益物权的进行了规定。《物权法》第四十条规定:“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同时第一百一十七条又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动产用益物权的内涵是什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适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笔者拟对上述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的颁布使我们进入一个物权保护的新时代,对土地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物权法》立法中,土地物权制度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本文从《物权法》与土地管理的关系入手,在明确土地征收法定补偿范围、确立不动产的统一登记制度、使土地权利制度进一步完善、加强对土地市场的有力监管和推动土地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五个方面,阐述了《物权法》对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芳 《科教文汇》2008,(6):28-29
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新思路,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的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