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升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工科高等教育产生了变革性影响,也为地方高校工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作为促进区域战略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应围绕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要职责和重要使命,以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着力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北方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双万计划”精神为指导,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特色,构建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相符的人才培养体系,多角度、多举措进行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成效逐渐显现,对同类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国际接轨.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总结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同时基于评估(认证)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从教学理念、教研教改、科研反哺教学、新工科教育与专业认证的融合等四个方面,提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思路.这对于同类工科专业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途径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英 《考试周刊》2011,(73):199-200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制约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因素.提高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目前地方工科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入选“卓越计划”的地方工科院校应根据主、客观方面的实际情况,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卓越工程师”。  相似文献   

5.
工程教育认证是工科专业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行业适应性的必然趋势。以福建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为例,从应用技术大学推行工程教育认证的意义、认证标准的理解、人才培养理念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制订、课程体系重建以及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索,为应用技术大学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及专业认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应用型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导向,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型。分析了当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存在学科方向不明,培养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倾向学术化,师资队伍应用型水平不够,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没有有效衔接等问题。从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编制、人才培养环节、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构建了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双驱动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2013 年6 月,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契机,扩大工科 专业认证范围,努力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主要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培养 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归纳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指出了高等工程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 置、师资队伍、学生的学习以及“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提高我国高等 工程教育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本为本,争创一流本科专业,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是教育部提出“双万计划”以来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哈尔滨理工大学在70多年办学历程中,继承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提出的“两个三结合”的办学思想,牢固树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质量意识,牢固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观,形成了具有理工结合,面向产出、产教融合,亦能亦德,崇尚实践的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一流专业建设方面走在本省地方院校前列,形成了专业建设上完备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课程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为满足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对土建类毕业生的具体要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中,引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针对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重塑课程体系,拓展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了以“产业需求和人才产出”为导向、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体系。课程建设的实践结果表明,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创新性思维,推动了教育创新,实现了校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教育部批准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明确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宏观背景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趋势的研究,突出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进行改革实践,取得阶段成果。  相似文献   

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重点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相应地对于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通过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和核心任务,基于“城市公共交通”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推进,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工科建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根据西安工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使专业建设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为我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教师》2010,(36):8-8
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14日公布一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地区和学校。试点地区从六方面开展工作,其中,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将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相似文献   

14.
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建设是高校本科教学的基础性、持续性、引领性工作。面临着对信息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不适应,工科专业建设需要进行整体的、综合的审视与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这些反映了当前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的先进理念对于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用这些理念指导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有利于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协调行动、持续改进,以保持和提高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课程与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和核心内容。总结了桂林理工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导向,在课程优化设计、教材开发、理论与实践结合、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一体化建设,探索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新途径,有效地提升了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建设与工程专业认证的实施,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此,地方高校充分挖掘教学实验室的利用潜力,全面贯通课堂、培训、项目、比赛与科研的全链条培养渠道,创新“五早”人才培养模式:“早进实验室、早进行培训、早申报项目、早参加比赛、早参与科研”,切实提高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十余年的实验探索结果表明,该模式成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加速发展,在“双一流”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探索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体系、考核评价体系5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总结美国的成功经验,找出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塑造“领军人才”,构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基于问题进行教学,融教学与实践于一体,构建多元评价体系5个方面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专业教育工程认证可有效提升高校工科教育质量,加快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目前,我国在高等工程教育认证方面还存在认识不足、管理松散、专业认证与工程师注册的衔接不够等问题,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专业认证制度,有利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规范、有序、科学地开展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晶 《华章》2013,(18)
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在于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独立学院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产物。为实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时提高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分析了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探索出适合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双万计划”聚焦高校本科专业,致力于将高等教育改革从宏观的高校层面向微观的专业层面转换,突出了专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科专业客观属性与“双万计划”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条件要求的耦合关系,对本科专业设置逻辑体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得出其内在逻辑结构主要包括学科知识逻辑、市场需求逻辑和个体发展逻辑。基于各逻辑的基本诉求,以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可以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视角对如何应对各逻辑的基本诉求进行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