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由直线和曲线混合组成的预应力钢绞线理论伸长值采用分段计算方法,分级张拉技术,保证预应力钢绞线张拉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预应力张拉技术、钢束伸长量计算方法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后张法连续梁在张拉施工过程中,需对施工机具、工艺参数等认真分析,严格控制,确保预应力筋伸长值达到设计要求,有效应力正确分布。  相似文献   

4.
李先文 《大众科技》2010,(5):89-90,75
预应力筋张拉理论伸计算精确是预应力施工的保证。文章运用预应力筋龙孔道内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的原理,采用计算各线段终点应力值的方法计算张拉理论伸长值,精确、方便。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桥梁工程中广泛应用,准确计算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量和量测实际伸长量是控制张拉质量的基础.根据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目前的施工技术,针对工程中常用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浅谈预应力筋伸长量计算与量测.  相似文献   

6.
桥梁工程预制梁片中,非对称预应力筋布置形式普遍存在,通过对其进行中心截面分析,使理论伸长值更加趋于合理。并在施工过程中加以控制,确保预应力筋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要讨论了呼和浩特机场高速公路K3 440分离立交桥箱梁预应力筋在张拉过程中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以伸长值进行校核,理论伸长值与实际伸长值的比较,以确定箱梁施加预应力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以工程实例介绍针对伸长值指标的监控和核算,实现对预应力后张法施工质量的控制。特别是监理人员在预应力后张法施工过程中应对哪些数据进行控制和核对才能有效控制施工质量,提出了相关手段和重要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以其良好的受力性能被广泛运用于桥梁建设中.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一般以伸长量及张拉应力进行双控,以张拉控制应力为主,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误差控制在6%以内.在实际施工中发现,后张法施工伸长值误差控制在6%以内往往难以实现.就后张法预应力张拉伸长量校核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看法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预应力筋伸长值产生偏差的原因及减小伸长值偏差的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1.
预应力混凝土在公路桥梁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受力筋钢绞线的张拉计算在预应力砼中尤为重要,计算公式及参数在实际应用中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12.
陆昱龙 《科技风》2011,(6):180-181,185
预应力钢绞线施工时,采用张拉应力和伸长值双控,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误差不得超过6%,后张预应力技术一般用于预制大跨径简支连续梁、简支板结构,各种现浇预应力结构或块体拼装结构。预应力施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预应力筋张拉是预应力砼结构的关键工序,施工质量关系到桥梁的安全和人身安全,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以其良好的受力性能被广泛运用于桥梁建设中。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一般以伸长量及张拉应力进行双控,以张拉控制应力为主,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误差控制在6%以内。在实际施工中发现,后张法施工伸长值误差控制在6%以内往往难以实现。就后张法预应力张拉伸长量校核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看法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内环路高架桥予应力钢绞线张拉这一具体的工程实例,从理论上和施工中伸长值的偏差进行了探讨,对于同类型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预应力张拉过程中的应力损失进行了分析推导,通过工程实例对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在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的应力应变双控中,采用解析法推算张拉初始应力时预应力筋伸长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雁同东路御河大桥箱梁的张拉施工实例,介绍双控法张拉在后张预应力箱梁施工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张拉伸长值的允许偏差是检验预加应力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大量的工程实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该指标进行了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桥梁技术的提高,预应力张拉技术在此广泛地普及,而预应力箱梁施工中的钢绞线张拉施工技术对箱梁的质量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预应力箱粱施工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曹娥江大桥索塔锚固区足尺节段模型试验,发现后张法U形预应力钢绞线的实际伸长量大于理论限值,而且国内类似的试验研究资料也表明对于后张法U形预应力,实际伸长量大于理论限值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本文分析了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