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靖 《考试周刊》2013,(60):156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文化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媒体和蓝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代言人"。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人群的生命与精神世界充实和完善的过程。当前,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就此谈谈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一、课程文化与生命教育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我校根据自身几十年"激励教育"的研究经验与特色,根据学校教育主体的需要,根据学校现有课程的优势和弱点,选择了"励志·修身"课程文化的建构。这种选择与建设是新时期学校课程文化的自觉。这种自觉包括:(1)学校对"励志·修身"课程的需要,以及对这一课程文化价值的意义的理解。(2)学校自觉认识到,对"励志·修身"这个中国古老的传统教育的议题,在新的时期有更新的发展。(3)课程文化不应是封闭的、孤立的、静止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共有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从内部来看要受到创业型大学发展变革的影响,从外部来看要受到政策法规、资金和创业文化的制约。对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进行"冷思考"与"热观察"有利于重新构建创业课程体系,使得创业教育课程回归"育人"本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全球视野与本土构建》一书从现实角度出发,探索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之路,为研究高校创业教育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响应时代文化形态转变,"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心探索。与十年"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整体研究相呼应,课程从"校级博雅课程"发展至"国家精品课程"。课程体现"以新理念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特色,课程设计"以博雅理念为指导、以教育技术为支撑",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成果应用广泛、价值深远。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涟水县外国语小学全方位挖掘"米公"文化的教育内涵,将学校的书画教育课程建设与地域文化、本土文化相结合,确立"翰墨凝香润童心"的书画课程发展理念,以"米公"文化引领墨韵课程建设,培本固原,以点带面,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书画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讲台无边界,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这是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近年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总结和提出的又一创新性理念。当前,学校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环境文化课程、班级文化课程、节日文化课程、主题文化课程、体验文化课程等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共同成长的舞台。学校还将国学与围棋、体育、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提倡,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新疆南疆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维吾尔族为主的非物质文化,一方面为该地区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得学校教育在维吾尔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这就形成了课程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双向"互动"。本文就南疆地区开发利用维吾尔非物质文化的课程资源的意义价值、现实情况、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职业行动能力的教育.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也不例外.要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的高职课程体系,必须首先树立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观,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得益彰的系统的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课程体系.从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及评价等方面,以"应用写作"课程为例,具体阐释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课程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核心素养规约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也为馆校合作的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视角。核心素养和馆校合作的适切性缘于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诉求的共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准确地表征了馆校合作课程资源的内涵,并从工具性价值、个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三个维度,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向度。首先,利用叙事、体验和空间开发课程的"文化基础"资源;其次,利用展品的"留白"、数字化资源和场馆的生命关怀开发课程的"自主发展"资源;最后,利用主题展览与社会服务的结合、纵横双维的多元文化比较与理解以及场馆开展的创客教育开发课程的"社会参与"资源。  相似文献   

10.
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在多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始终追求"让每一位学生都阳光健康,快乐成长,都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的教育理想,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以儿童的"乐学"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3+1+1"的发展策略,即拥有适于儿童文化的三种课程(学科课程、校本课程、隐性课程)、建设一支能实施乐学教育的教师队伍、建立一种适于乐学教育的文化管理,践行着"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再次得到了整  相似文献   

11.
C-STEAM教育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育人目标的多领域跨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它以文化育人目标为导向,提倡项目式学习,强调多学科知识与思维发展的内在融合.文章以自主研发的区域文化特色编程课程为例,分析C-STEAM教育概念及价值内涵,理清"C-STEAM课程设计"与"C-STEAM教育""PBL项目式学习"三者关系,从课程文化背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详细论述C-STEAM教育与编程相融合的课程设计过程,为C-STEAM课程的研发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理应传承其精髓,发展其精要。学校教育,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全国书法示范学校的中队辅导员,理应借"书法文化"之场,育全面发展之"人"。那么如何把少先队活动与书法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探究:一、挖掘文化元素,提高教育意趣"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辰河高腔,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形态和特征,是学校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教育资源。将辰河高腔文化艺术适宜地融入学校不同年龄阶段教育活动和学科课程教学,对于儿童身心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辰河高腔保护、传承与发展,都具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路径。国际理解教育,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70年的一种全球教育理念和行动计划,与教育国际化存在内在联系,从而也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有力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课程化发展则将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国际理解教育深度融合的一座桥梁。国际理解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框架可构建为五大维度(全球化、和平、人权、文化多样性、可持续性)及其十七个分主题。它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化的理论基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或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有待更多学者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无锡市市北高中传承"原道"校训精神,围绕"科技教育特色"办学目标,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营造科技教育氛围,以课程为平台,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将科技教育与学校资源文化、教师文化、学生学习文化建设等有机融合起来,弘扬个性特征,强化创造意识,使学生成为创新型后备人才。学校科技教育融科技创新教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科技教育"课程化"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为让通用技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亲历科学、探究科学,我们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注重过程探究,  相似文献   

16.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与课程文化建设处于与西方"相离"的状态,但改革开放后却步八与西方近乎"重合"的危险境地.这种远离课程文化"公共区域"及主动放弃课程文化"自我区域"的倾向导致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上的过度推论与课程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种种不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应是一个拓展课程文化"公共区域"及捍卫"自我区域"的过程、对西方课程文化的学习应注重在传统课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进展来看,还是就当前儿童严峻的媒体文化生活现状而言,均需要课程学者和其他教师教育工作者重视发展"儿童媒体文化研究",并将其列为教师教育新课程。西方教师教育领域自新世纪以来早已形成许多成熟的"儿童媒体文化研究"课程,这可以为国内教师教育领域发展"儿童媒体文化研究"课程提供经验参照。国内教师教育目前所要做的乃是正视身处媒体文化中的儿童,并将它列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议题。  相似文献   

18.
"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既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农耕课程的核心精神。课程开发主体对农耕文化中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进行归类、提炼、加工与转化,构建和实施包含课程理念、课程制度、课程实施、教育活动、师幼互动、家园共育、园所环境等多要素有机整合的幼儿园农耕课程,旨在复育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是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是高职数学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创新,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新途径,其意义超过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和作为所有科学的工具的意义。介绍了开设"高职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对"高职数学文化"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叶素红 《海外英语》2014,(12):33-34,60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课程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双重属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心,其课程改革必须体现"能力与素养并重,技术与文化兼修"的特色。该文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针对目前高职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