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武术散手、推手的溯源与释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武术,古称“武艺”,素有“十八般武艺”之说。1947年版《辞海》说:“我国近称国内原有之武艺日‘国术’,亦称‘国技’,所以别于外来之武术而言。其研究技击之机关有国术馆”。解放后,始又统称“武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民间,俗称武术技艺为“功夫”。因之,“功夫”也就成了武术的别名。现在世界各国也往往称中国武术为“功夫”。近几年国外新版的英、法、德、日文辞典,都相继收入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概说武术武术又称为功夫、武功、国术或武艺。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中华武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瑰宝。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且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具有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国时期“国术”一词的原因、内涵、价值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国术”的产生是近代尚武精神演变的结果,传统的“正名”思想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地位,既是对传统武术的总结,又结合当时环境对武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武术的技击特点与民族主义的思想结合起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国术”新的思想要求下,促使武术向健身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扩大了武术的发展空间,加快了武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孟田 《体育科研》2018,(5):22-27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民国时期的武术期刊进行梳理,提出近代武术思潮是尚武精神、国术科学化以及全民国术化。在思想激荡的民国时期,众多武术期刊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武术思潮的传播。一些期刊旨在启迪民众,改变读者对武术固有的看法,促进“尚武精神”深入人心;一些期刊在传承传统武术的同时,引进西学中的“民主与科学”,力图在传统与现代之中找到平衡点,促使武术成为一种具有民族主义本质的理性表现;还有一些期刊则将自身置于思潮的风口浪尖,大胆矫正武术思潮在实践层面存在的一些偏差,促使“全民国术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民国时期的武术比赛进行分析,主要结论:竞技化是民国时期武术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个时期的武术比赛主要有三类:全国运动会中的武术比赛、中央国术馆国考和国术擂台赛.全国运动会中的武术比赛除第5届全国运动会外都属于武术表演赛,中央国术馆国考与国术擂台赛都属于实战比赛.这三类比赛性质不同,各形成了不同的裁判规则.第二次国考后,实战的国考与国术擂台赛都销声匿迹,只剩下全国运动会中的武术表演赛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中武术教学"七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又称“国术”、“功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健体防身,娱乐表演,修身养性和防病治病等功能,是全民健身锻炼的重要内容,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武术运动广泛开展,促进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中的武术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武术教学教法及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江是西北军系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倡导武术。他曾经创办中央国术馆,举办国术国考,建立"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提议并组织三次武术出访,从而大大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并把武术纳入教育系统,而且拉开了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其国术思想使武术在失去军事发展重心时另辟蹊径,使武术从以军事技术和民间技击术为主的运动向近代体育方向转型,其国术思想对于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之江,河北省南皮县人,自幼爱好武术,辛亥革命以后,积极倡导恢复和发展我国武术。他曾于1928年创办中央国术馆,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并兼任中央国术馆体育研究会董事长、重庆青年会露天国术学校名誉校长,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及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校长等职。著有《恢复民族体育与抗战最后胜利》、《国术教学宣传提纲》等文章及大量有关提倡发展武术的言论。在张之江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先后有24个省、市,300多个县(市)  相似文献   

9.
探究中央国术馆武术普及教育课程设置,目的是提炼和汲取历史经验,为我国当代武术普及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在史料的挖掘与整理基础上,研究发现,中央国术馆的武术普及教育课程经历了南京时期分级培训模式下的武术课程设置和国民政府迁移时期短期培训模式下的武术课程设置,在全面抗战前对编订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做出了贡献。中央国术馆武术普及教育课程遵守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体现了传承体用兼备的价值追求。主要启示在于,应重视“刚健有为”的武术普及教育观念,以及重视拳种意识以开发中华武术对抗类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10.
《精武》2010,(8):10-10
李孝全,世界功夫武术段位制总会(香港分会)会长、师范八段,八卦拳国术研究会主席,国际傅式太极八卦拳总会主席,中国香港内家拳总会主席、八卦拳总监,中国香港传统武术总会副主席,香港南北国术协会副会长,香港青怡太极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