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正>一、"二次备课"存在的漏洞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发挥大家的智慧进行集体备课,这样备出的课才会科学合理,更能面向全体学生,但由于班级的差异,我们需要对集体备出的课进行二次加工,在上课过程中,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平息教学失误,这就是所谓的"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是从成品中寻找精品,要求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精益求精。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数学老师不注重"二次备课",存在许多漏洞,使得课堂黯然失色,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2.
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环节之一,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备课主要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个核心内容。很多老师都能做到备教材和备教法,却往往忽视了同样重要的"备学生"这一环节。本文将重点介绍教师应该如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活动。  相似文献   

3.
【场景描述】备课组长:今天上午,仲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主备试教"课——《孔乙己》(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现在,首先请仲老师谈谈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4.
正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进而促使听课的老师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是  相似文献   

5.
王远龙 《教师》2013,(1):77-77
“同课异构”即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通过对这节课的评析,结合其取得的效果,找出其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没上过该内容的老师则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本文主要论述在“同课异构”的理念下课堂教学总结方式这一具体环节,以人教版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为例来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6.
提到备课,我想大体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这三方面内容。对于备教材,我历来较重视,而对于备学生,则多凭直觉,求个大概,没有深入研究。这次参加市二期课改探索实践课展示活动,我执教了高三语文《牡丹的拒绝》一课。在备课中,我对"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句话有了较深的认识,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也比以往多花了一点心思。  相似文献   

7.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这是每一个教师都明确的。传统《教育学》对教师备课的指导,往往只强调三种计划(学期/学年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和三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而忽视了联系备课与上课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强调——课前“背”课。所以,很多老师在上课时,虽然有符合备课常规要求的教案,但是“心中无数”,讲课时只好照着教案边看边讲,形成“上课老师念教案、学生记笔记,考试学生背笔记”这样一种呆板的教学模式;需要板书时,教师则背向学生,一手拿教案、一手拿粉笔,两眼紧盯着教案,边…  相似文献   

8.
问:(1)哪一个圆的直径最短?哪一个圆的周长最短?(2)哪一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一个圆的周长最长?(3)你发现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了这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研究圆的周长就要研究它与直径的关系。而这便是本节课的“课眼”所在。那么,这种学生学习上的疑点,又何以成了教者的盲点呢?原因是教者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框框: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是“不言自明”的,而忽视了学生恰恰没有这种“先见之明”。可见,备课时只备教材而不备学生是不行的。二、“课眼”是知识的连接点,往往又是教材的省略点。有些课在揭…  相似文献   

9.
一、有效预备 对学生来说,知识大都遗忘,课前应先根据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预习整理,对考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教师来说,首先,应根据学情精心设计思考题:提前布置,课前检查;其次,应精心备课,备课时应做到备课标、备考纲和考试说明、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  相似文献   

10.
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都会对文本内容精备细炼,上课时通过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来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往往课文被上得翻来覆去,朗读是有声有色,学生也能被文本内容所吸引。那么,是不是这样的课就是一节成功的、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好课呢?作为老师应该站在专业的高度,为孩子们发现哪些有价值的“语文”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呢?  相似文献   

11.
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想要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证,课前准备显得更加重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们备课时的立足点不再是"我想怎样去讲这堂课",而是已经转变成了"我的学生们希望我怎么去更有趣地讲这堂课"。本文将立足于笔者自己开展过的一节公开课,试探究教师们在备课时应更加重视备学生。  相似文献   

12.
终生备课     
报载:一个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他的课讲得非常好,听他课的教育局干部和外校老师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可以说我准备了一辈子;而对这节课的教材,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如果我们把直接准备叫“小备课”的话,那么终生备课就是“大备课”。 所谓“大备课”,就是教师为了教好书,育好人,在自己从教的整个生涯中,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以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汗水,永不停息地去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去研究教学和提高教学。一句话,教一辈子书,备一辈子课。  相似文献   

13.
<正>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谈到备课,绝大多数老师会想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对于备教材和备教法,老师们历来都很重视,能较好地把握课标对章节和课时的教学要求,正确分析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从而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而备学生这个环节,可能没有被大多数老师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学习其实并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最终学到东  相似文献   

14.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研究并实践着的课题。它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完整实现教学目标,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关注师生双方生命的健康发展。要做到这四点,功夫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前的备课。为此,笔者对有效教学中的备课提出如下几点思考。一、教师眼中不能没有学生——备学生备课要备教材.这一点大多数教  相似文献   

15.
苏觉清 《家教世界》2013,(9X):138-138
<正>3月24日,市教科室周强主任到我校,作了关于有效课堂的讲座,听后颇受启发。特别是关于"备课备学生"一点,窃以为,在有效教学中尤为重要。3月26日,我们城区片教科活动中,某老师上了一堂课题实验研讨课《窗》(苏教版八下)。下面就以这堂课为例,说说我对"备课备学生"的理解。该老师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一、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暑假我为北师大版教材培训活动准备一节示范课,选题初定为三年级上册“一天的时间”这节课。备课初期,很多老师善意提醒我不要选择这节课.因为这节课“很不好上”。其“不好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一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已有经验积累较为丰富,另一些学生则较为薄弱:某些知识点或许对部分学生是需要探索的,而对另一些学生却是熟知的,由此造成了教学的“点”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17.
考试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重视考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考试的延伸工作——试卷分析。但在实际中我们很多教师并不会予以充分重视,更谈不上花心思去备课,更多的则是在试卷分析课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且因为试卷上的分数也极大地刺激了许多老师的神经,老师往往会以一个裁判的身份出现。班里考试成绩不错时还好,如果考砸了,许多语文老师往往会板着面孔对学生进行一番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8.
<正> 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对于这一观点和要求,我们教师似乎没有任何异议。然而在实际的备课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像备教材那样去精心备学生。备课时不是把学生放在一边,就是凭直觉,没有对学情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思考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在自己的眼前没有出现那些机灵的、思路敏捷的米沙和那些头脑迟钝  相似文献   

19.
刘青 《现代教育》2013,(4):91-91
您备课吗?您会备课吗?您是怎么备课的?您认为怎样才算是备好课了呢?相信,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会让很多老师感到意外。是啊,备课,这再熟悉不过了,它可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常规的一项工作了。我们天天备课,可是,上述问题我们深人思考过吗?  相似文献   

20.
备课是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一环,是上好课的前提。但传统的备课方法往往是教师各自为战,并且是备一课讲一课。这不仅不利于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因每个授课教师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往往是同备课组的老师同教一节的内容,而确定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很不一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教师过去的个人备课、随备随教的备课方法改为单元集体备课,即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按单元集体备课。每单元确定一名主备课人,由他组织同年级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探讨突破该单元教学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一块讨论拟定单元检测试题。单元测试后,再集体研究补偿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