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儿童故事在民族文化中的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民族儿童故事是独特的民族文化积淀,它包括民族性格与精神、民族风尚与习俗两方面;其二,民族儿童故事是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并具有博大精深的包容性和巨大启迪功能的不朽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文化与民族的心理卫生及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异常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依据这一心理学原理并分析国内外跨文化精神病学的资料,表明民族文化与心理异常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1、精神病发病率和病种分布与民族及其文化有关;2.心理异常的内容及行为表现方式与民族及其文化有关,它并反映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3.人们对待心理异常的态度以及处理办法亦因民族及其文化而异。在原始民族以及一些医疗事业尚不发达的民族地区,作为一种文化的巫术仍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功能。  相似文献   

3.
语言文字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我国历来就有“文以载道”的教学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扬”(即继承)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个性,探究民族特性沉淀的过程,继承民族优秀传统,重塑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弃”(即批判)主要包括: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构建“民主”、“科学”、“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内容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和谐社会保持文化认同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古代、近代、当代精神传统的辩证统一,是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的辩证统一。体现民族性与普世性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建构需要注意几个重要环节:第一。积极概括与提升在当前群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精神和新经验,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第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创造性阐释,凸现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内涵;第三,鼓励一般民众参与民族精神的自由讨论;第四,让民族精神内化为个体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旅游已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重要产业,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借助知识图谱技术对中国民族旅游三十年的知识生产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普遍性分析。民族类、师范类和研究类院校是知识生产的主体;知识生产的逻辑起点是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其研究路径从文化本身到文化持有人;知识生产的理念是从最初的开发为主到近期的开发和保护并重;知识生产的价值从最开始单一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开发到“输血转造血”的旅游扶贫发展到“个体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民族旅游对国家政策有积极的响应态度。并进一步指出知识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机制:民族旅游知识生产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围绕民族文化的景观展演与真实性的发现,知识生产的实践土壤是政府引领下的民族旅游包容性发展,未来的知识生产需要学科合作的紧密性与创新性发挥。  相似文献   

6.
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也是文化知识的教学,教师必须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养的习得贯穿于整个英语翻译教学过程。文化摄取的内容有以下几点:按词的文化史涵义翻译,使学生掌握词语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内涵,采用“借义法”翻译,以丰富本民族文化;让学生注重文化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避免词汇链错位现象;教给学生运用“意译法”及“加注法”,以增进对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特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对文化传承的内容、形式嚣特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云南特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为达到通过精利文化的传承来强化认同意识的目的,族源、族谱、族称的传承成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核心内容;为保证槔神文化的有效传承,对文化传承的方式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传统精神文化的独特性使传承过程形成了血缘性和神化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古今二谈罗福惠关键词民族文化;族类意识;天下主义;自尊;自省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来说,文化的发展演进,不外受到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取向的制约。而在民族性问题上,又取决于族类的自我意识和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中国人较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族类意识,既...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由特色课程教学看到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影响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文化涵养;增加了义务和责任;增强了民族爱国之情,增强了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自信心。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语文学科教学应该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渗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涵泳于汉语文本,感受母语魅力;沉潜于课堂教学,形成文化认同;激荡于当今时代,达到“树根立魂”。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人权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使少数民族获得基本的生存权;根本出发点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使少数民族获得发展权;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证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它不仅给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提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土化建构的理性选择;而且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在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是缺乏专门指导民族教育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其二是缺乏灵活性的民族教育课程结构;其三是缺乏民族性的民族教育课程内容。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政策、资金、教育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而应采取的基本对策主要有:确立多元文化共存的基本理念、确立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多元文化课程的内容进行统整、构建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基本模式、确立有效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以及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多元文化课程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13.
女真族所建政权下的金朝文学具有多民族特征。在金国境内,汉民族虽非主体民族,却是文坛主流;女真虽为主体民族,却是文坛偏师;女真、渤海文学共同与汉民族文学构成鼎足、相辅之势;契丹族、奚族文学呈弱势。多民族文学的互动、互补,丰富了当时中国北方文学的历史景观,成为全朝文学的突出特色之一。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民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王朝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汉民族代表的中心文化与北方民族边缘文化的双向交流、优势互补,是形成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历史机缘;凡主体性和民族气质、个性特征强烈、鲜明,且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善于吸取、学习异质文化之长的民族,其文学就繁荣发达。以往认为金朝文学只是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汉族作家创作的观点难以准确反映其文学的完整体貌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邢彬  陈静 《教学与管理》2007,(12):86-87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深植于语言,人们使用语言时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文,错画也”;“化,教行也”。可见,古人把“文化”提到治理国家和教化人民的高度来认识。乡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所以乡土文化能体现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乡土教育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不了解英汉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不了解英汉两种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不了解英汉两个民族价值观念的差异;不了解英汉两个民族礼貌的文化变项值的不同。对以上这些差异的忽略均可导致误解或谈话中断。为了减少和克服语用失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语用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的文化意识、社会习俗以及价值观的深入了解,因此避免语用失误的具体教学方法:进行语法、词汇教学的同时,重视语言功能的教学;加强背景知识介绍,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正确处理其与英语能力培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批判性反思入手,探讨了汉民族诗学文化惯性对苗族的“歌”的消解,导致其在终极意义上的失落;比较了苗族的歌与汉族的诗的特性差异;描述了作为民族话语的苗族的歌的若干特征:它的集体性、规范性、内在创造机制,以及在语境意义上与苗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关系等;指出了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研究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人们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学校文化应包含这样几层含义:一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构建和认同的“生活样式”,是学校这个特定场所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表现”;我国教育家梁漱溟说文化就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民族一词,《辞海》释为: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以及相同的习俗和观念的比较稳定的共同体。学校和民族一样,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它有特定的人口,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19.
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西盟佤族节庆活动就是大型的宗教活动,现为大多数佤族所认可的节日有:新米节、播种节、“崩南尼”、接新水、“穷克落”(拉木鼓日)、过大年、接新火等。佤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节日有其重要的促进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功能;增强村社联系和娱乐功能;增强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功能;满足佤族群众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繁荣佤族地区经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观,通过宗教信仰、习俗禁忌、民间口传文学等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它是直观的、朴素的、经验性的,有的甚至是虚幻的、迷信的,但从文化视角看,它蕴含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遵循向自然适度索取等生态伦理思想,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神山森林文化保护了民族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民族生态价值观提供了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道德自律意识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