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文学家苏轼曾说:“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叉说:“薄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其大意是平时多多积累材料,而到作文时只能选用其中很少一部分。“厚积”是条件,“薄发”是产生的结果。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有了大量的积累,好像马儿有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写作时才能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厚积”是建立在自己最佳的知识和技巧结构之上,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掌握教科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了解本学科的  相似文献   

3.
向艳 《今日教育》2008,(9):61-61
厚积: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探索、广泛积累的良好习惯 语文学习,厚积而薄发,“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其途径是听和读,主要依赖于读;语文学习的“发”,就是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出口能成章,下笔能成文,是“发”的理想境界。先有“积”而后有“发”,只有“厚积”才能达...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作文是“薄发”,那么阅读就是“厚积”。要写好作文,得从大量阅读开始。下面两篇文章的作者,一是语文老师,一是高中学生,他们分别谈到了阅读之乐和阅读之得。  相似文献   

6.
杨靓 《教书育人》2001,(15):30-30
新出台的小学语文大纲对作文教学部分作了较大修改,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笔者认为一次完整的作文教学应该包括作前引志、作中指导和作后评价三部分,这里主要和大家探讨作前指导的一些问题。一、“厚积而薄发”———勤阅读“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教学中的“积”就是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吸收和积累,途径是听和读,主要依赖于读。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为学生今后学习语文乃至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说到“厚积”,笔者认为传统语文教学是值得借鉴的。首先它重视儿童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并特…  相似文献   

7.
黄婧薇 《广西教育》2008,(31):29-29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背诵大量的诗文,实现“厚积”后,如何适时灵活地运用,实现“薄发”呢?参加经典诵读课题研究两年来,我引导学生运用经典诗文进行说写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作文审题的正确性和立意的新颖性,是构筑在平时的“厚积”和临场的“薄发”上的。“厚积”,既体现在理性思辨和文学修养上,又显示在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上。“薄发”,基于平时的艰苦磨炼,是“修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冲锋陷阵。  相似文献   

9.
姜有荣 《新读写》2012,(9):42-44
读高考佳作,如果把眼睛仅盯在技巧的“跟风”上,那是急功近利的“羡鱼”之策。只有把眼光放在底气的“蕴蓄”上,才是功到自成的“结网”之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曹丕《典论·论文》云:“文以气为主。”蓄足智者、仁者、强者之气,自可升级思考力、感受力、破解力,铆足了“三力”,又何愁在考场之上不能居高而临下、深入而浅出、厚积而薄发呢?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导致学生的习作只会“克隆”,而不会倾吐真情。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的作文写出童真,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感悟大自然、关注家庭、校园、社会来体验童真,建立素材库,厚积以薄发;同时教师还要关注个体、激活“童言”,让学生释放童真,灵性飞扬。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感“厚积才能薄发”。那么,如何从积累中“攫取”个性素材呢?  相似文献   

12.
不论从完成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任务,还是从增加文化积淀、提高语文素质来看,中学生要背诵一些文字优美、短小精悍的古诗文都是必需的。古今中外名人大士的治学经验表明:无“厚积”难以“薄发”,只有“胸藏  相似文献   

13.
《论衡》有语:“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为饭也。”这里,王充以“粟”与“饭”比喻读书的重要性是十分确切的。然而,某项教育科研结果表明,即使一个智能平平者,只要每周看篇短文,每月读一本薄书,不用三五年,他就会具备相当的水准,以至从被吸引、被陶醉中“超脱”出来,试图用自己的文字去“征服”别人,继而获得成功。笔者对此泡沫理论似不敢苟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的人呈现了高频率的遗忘。先前阅读的书本知识尚未巩固,对识记与回忆后学习的材料产生了干扰,反复冲突,就出现了俗话调侃的那种“吃过肚饥,学过忘记”的现象。从学习学(一门新兴的学科)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误解了“厚积而薄发”的传统治学法。读了书竟长时间不用,“厚积”之待猴年马月去“薄发”,这实在是件可叹的事。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本来能青史留名的人,因醉心于积累,光阴荏苒,虽然“读书破万卷”,却始终不能“下笔如有神”,成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的“书呆子”,淹没在自己呕心沥血构筑的资料堆里。两种类型相比较,后者尤显可悲。郑板桥《赠国子学正侯嘉璠弟》里说:“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这不愧为警世醒语。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读点书总是好事,在此不作赘释。  相似文献   

14.
作文审题的正确性和立意的新颖性,是构筑在平时的“厚积”和临场的“薄发”上的。“厚积”.既体现在理性思辨和文学修养上,又显示在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上。“薄发”,基于平时的艰苦密炼,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冲锋陷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进行作文审题时.如果我们认识到作文题所给材料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寓意,并透过现象把这种认识有机地迁移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上,就顺利地越过了审题这道门槛。  相似文献   

15.
如何扎扎实实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语文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认为,解决好小学生习作积累及练笔指导是提升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所在,只有“厚积”方能“薄发”。那么,怎样才能抓好这两个环节的训练指导呢?  相似文献   

16.
在看了太多的明白如“话”或者“高”不可攀的文章后,当教到郭预衡同志的《鲁迅的治学方法》一文时,不禁令人为此文拍案叫好!这是何等干净、爽快的文字,又是何等厚重.惬意的语言,如推求其所以然,大概“厚积”与“薄发”是不可不谈的。一、先看“厚积”: 该文论述的对象是一代大家鲁迅,而又是涉及鲁迅的治学方法,众所周知,鲁迅治学的方面很广,他对社会、历史、文学、美术以及自然科学(如医学)等各个领域都曾做过深入的研讨。课文只是侧重从鲁迅对传统学问的继承与发展上来论述,重点介绍了鲁迅治学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使我们在了解鲁迅和学习鲁迅方面获益匪浅,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17.
每当看到名师登台亮相,常被课堂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智慧所折服。羡慕之余,也曾潜心实践,但与名师相比仍然无法望其项背。于是沉思,上好课的诀窍在哪里?是“好课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还是“厚积而薄发”?  相似文献   

18.
写作是要有“厚积”才能“薄发”的。厚积,就是要厚积语言,厚积生活,厚积思想,舍此,谁也不能在文学的园地里收获金秋。而要有这些丰厚的积累,就须广泛地读书和对生活进行深入地思考。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瑰宝,每个人都可以在阅读中和作家对话,与诗人唱和。吟颂《诗经》《楚辞》,我们能领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品读余秋雨、贾平凹,我们能感受时代脉搏的徐疾舒缓。鲁迅敲击着每个中国人麻木的神经;巴尔扎克让我们环球同此凉热。从书籍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也可以学习做人,学会思考,学到语言,这些都是进行写作不可或缺的基本…  相似文献   

19.
此次习作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把收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最想告诉大家的理清楚,写成一篇习作。这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那么如何写好本次习作呢?首先,“厚积”方能“薄发”。在综合性学习中,你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多方收集资料。方法一:上图书馆或书店查找相关的课外书;方法二:借助电脑上网搜索;方法三:找长辈调查访谈,做好记录。这三种方法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配合,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材料尽量收集得多一点,因为只有收集多了,才更有选择的余地,唯有“厚积”方能“薄发”。其次,要做好…  相似文献   

20.
施晓敏 《辅导员》2009,(19):29-29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言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质,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可见,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