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维钧在民国北洋、南京政府期间“联美制日”统战外交的核心是以美国为重点,同时也争取联合英、法和苏 联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以达到维护国家主权、废除各国不平等条约和制约日本的目的,从而在修约运动中逐步争得了中 国的权利和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2.
顾维钧在民国北洋、南京政府期间“联美制日”统战外交的核心是以美国为重点、同时也争取联合英、法和苏联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以达到维护国家主权、废除各国不平等条约和制约日本的目的,从而在修约运动中逐步争得了中国的权利和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3.
日本民主党上台以来,其对外政策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起初鸠山政府致力于建立“紧密而对等的日美关系”,积极倡导“东亚共同体”,推行重视亚洲的外交.但这种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寻求日美“对等”的外交努力,最终遭遇失败.菅直人上台后,开始推行“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重归对美“协调”路线,极力修复和深化日美同盟关系.野田当政后,走“彻底的现实主义”之路,称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基轴中的基轴”,进一步向重视日美同盟方向发展,并且“联美遏华”倾向明显.民主党主政下的日本外交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战略从时间上说大体分为“一边倒”外交战略、“双拳出击、两条线,,外交战略、“联美反苏”外交战略和“全方位”外交战略。进入21世纪,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呈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态势,我们应继续沿用“全方位”外交战略,“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5.
顾维钧是民国时期杰出的外交家,也是同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外交家之一,他几乎参与了民国初期一切重要的外事活动。在他的外交活动中,他一直奉行"联美制日"的外交思想,力求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保证中国的国家利益。他以国家利益至上,在外交舞台上既坚持原则又不乏灵活性与创造性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联美制苏战略的共同点是其基本手段和根本目标的一致,即借重美国,抗衡苏联威胁.而在对苏联社会性质、苏联威胁性质和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的认知,对亲苏国家的政策,及对美国的争霸政策的评价等与联美制苏战略有关的其他重要方面,两人有一定差异.不同的国际战略形势和外交非意识形态化的彻底与否,是这些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二十一条”交涉中的态度,学术界专文论述的很少。而在当时,北京政府又有意联美制日,因此尚未参加一战的美国,对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美国对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中态度变化情况、原因及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三个方面,作一个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8.
“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形成于古代,到近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郑观应是这一思想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想在国际大家庭中争得一席平等地位,就得制定一种有效的方略。为此,他主张师夷“制夷”、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利用国际公法以夷约制夷的外交策略。其主张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朝鲜面临俄国的侵略危机时,黄遵宪认真思考了朝鲜半岛及其周边国家的社会形势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形势后写了《朝鲜策略》。《朝鲜策略》的中心论题是防俄,基本内容是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和朝鲜自强。这是一篇极有见地的外交策略文书,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的外交思想。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黄遵宪的外交思想仍是传统封建外交思想的延续,在处理宗属国问题上没有创新,《朝鲜策略》仍是以夷制夷的翻版和传统封建外交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日俄战争后,为挽救东北危局,以徐世昌和锡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大员试图将美国的资本引入东北铁路,通过铁路外债的形式实现均势外交。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美国被迫放弃单独投资计划,使得鼓噪一时的“联美”“均势外交”的努力陷于流产。  相似文献   

11.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近代中国争取权益的一次重要机会,而山东主权的收回是会议上最重要的一项议题。顾维钧的活动贯穿于山东问题的始终,他运用所熟知的国际法知识在会议上据理力争,采取联美制日的外交方针,最终在华盛顿会议上使山东问题有了较好的结局,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修约外交是北洋政府时期最重要的外交内容,为达到最终完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目的,当时的一批外交家折冲樽俎,采取了种种策略,其中主要包括以夷制夷,联美修约;援引公法,以理折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三种基本修约策略。由于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列强的阻挠,这些策略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在与俄国商签《中俄密约》期间,与俄方围绕中东路权问题展开了交涉。其所作所为及其主张观点,都服从于他的联俄制日的外交目的,在交涉过程中,其外交立场是积极的。但是,李鸿章企图以路权作为制衡列强在华态势的砝码,恰好又陷入了俄国精心策划的外交阴谋与骗局。联俄制日的外交策略最终招致的只能是误国大错。值得一提的是,若以《中俄密约》的签订给李鸿章冠以出卖中东路权的罪名,则未免失之简单,也有违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晚清,"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大致孕育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正式形成,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晚清政府秉承"以夷制夷"外交思想,采取了"联俄制日"外交,即利用俄国和日本在华利益冲突,使之彼此制约,以达到抵制日本侵略,保护自己的目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联俄制日"不仅没有达到"制日"的目的,反而为俄所用,同其签订了《中俄密约》,为俄国扩大在华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5.
刘新华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77-78,91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先后发生了中俄伊犁危机和中法战争,张之洞通过对该期间中外重大交涉事件的特别关注和实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外交策略理论和思想。一是联日御俄,二是“守在四夷”,二者均属于“以小制大”型的以夷制夷。  相似文献   

16.
"一条线"是毛泽东根据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战略态势和中美苏三国关系的变化所作出的外交决策,其主旨在于把"一条线"及其周围的国家和地区结成广泛的"联美遏苏"国际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对付苏联霸权主义.从"一条线"外交战略的实施效果看,它不折不扣地成为我国外交的重大历史转折.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外交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包含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新论述,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新概括,“一国两制”和“一球两制”新构想,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发展等,邓小平国际外交战略理论具有鲜明的国际外交的原则性,国际关系的策略性,外交战略的国际性和对外开放的兼容性等历史的,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50年来,中国外交前后进行过四次对外战略抉择,即50年代联苏抗美的“一边倒”、60年代中苏分裂和中美对立并存条件下反对美苏的“两个拳头打人”、70年代联美抗苏的“一条线”和“一大片”到80年代以来的“真正不结盟”。这些抉择无疑是国际形势与中国对外关系变化的现实反映,但也与当时中国领导人的“敌友观”密不可分。80年代以前中国领导人“非敌即友”和80年代后“非敌非友”的观念,使中国发展成为美苏之外的一支特殊力量,冷战后邓小平“韬光养晦”的观念,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彭丽媛热”这一时事现象不仅引起媒体与受众的广泛关注,也引发对于“夫人外交”与政府公关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具体应用策略的考察与探索。对“彭丽媛热”的影响作出评估,深入探究“彭丽媛热”和“夫人外交”中运用的政府公关策略,对如何进一步提提升国家形象和公共外交中对政府公关策略运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给予中国抗战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随着同盟国与轴心国力量对比的消长,中国国共两党抗日政策的变化,尤其考虑到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转向结盟。执行“中立法”的前一阶段纵容侵略,后一阶段实行“以华制日”策略;与中国结为同盟后,其政策又由“援蒋”发展到尝试“联共”,但抗战胜利的最后阶段又施行“扶蒋反共”政策。本文着重就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多变性及其变化的原因作客观、科学的剖析,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美国对华外交的实质,对我们把握与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的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