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所传达的感情越独特,这种感情对感受者的影响就越大”。中国是诗的国度,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充分肯定了诗人自己对理想、力量、毅力和信心的自豪意识,无不充满了一种奔腾如大海、灼热若火炬的悒愤。这种感情是时代悲剧的体现,是人生悲剧的反映,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的艺术升华。  相似文献   

2.
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与散文一样,紧紧围绕现实政治这个中心,或批判,或抒慨,富有社会历史内容。同时龚诗的最大特点又是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气势飞动,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以异常真挚强烈的感情溶化到诗的形象之中去,从而使他的诗对读者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龚诗的语言璀璨瑰丽,文采斐然,词汇丰富优美,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柯岩同志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写的抒情短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表达了我国人民对总理发自内心的歌颂和深切的怀念之情,这是一首别具一格、动人心魄的好诗。全诗以“衣”韵作为韵脚,并将“你”字入韵。“衣”韵,是典型的齐齿呼,开口度小,很适宜表达细腻绵远的情思。诗人柯岩选用这个韵脚来抒发自己的一腔深情.是选得很好的。而这个“你”字的入韵,更加浓了诗的抒情意味,更好地抒发了“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诚挚的感情。如诗的开头第一节:  相似文献   

4.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时代呼唤着每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诗人,去反映在历史的大潮中破浪前进的“四化”航船,去描摹充满了祥瑞和幸福的富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大地,去讴歌洋溢着希望和憧憬的中国人民的张张笑脸。诗,要展示时代的雄伟姿态和绚丽色彩;诗,要塑造富有时代声息的艺术形象;诗,要抒写时代的典型感情。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追求的诗人,就要以深邃的历史意识为指导,追踪社会前进的脚步,按照时代的形象塑造诗歌,把时代的诗献给诗的时代。乡土诗就是诗人们从这时代的瀚海中掬起的凝聚着醇厚乡情的闪烁着时代风彩的浪花。新的生活呼唤着乡土诗,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乡土诗。  相似文献   

5.
<正> 今年是周总理的诞辰一百周年。想起周总理, 我头脑中不禁涌出这样的诗句: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这首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是诗人柯岩在1977年在《涛刊》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的,后来竟不胫而走,许多报刊纷纷转载,电台纷纷播诵,多家出版社收入悼念周总理的诗集,还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本。这首仅几百字的一首诗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亿万人民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有深厚的感情。而这首诗恰恰用诗的形式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有人说,散文是美文,而诗歌是美文的美文。她的美表现在多方面,而这首诗的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巧用辞格表达强烈的感情 多次用“反复”的手法,使作者要抒发的对周总理无限崇敬、怀念的感情一次次向前推进。 诗是主情的文体,这首诗一开始就用“呼告、反复”的辞格表达亿万人民对我们敬爱的周问题的无限怀念之情。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这里,第一句是呼告,划横线的是反复。反复辞格的使用,仿佛痛失亲爹娘的孩子在反复低吟对亲人的怀念,抒发无比强烈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对小米有着特别的感情。诗人李季用艺术的笔触把中国人民这种感情凝聚在动人的诗中。正是怀着这种感情,曹靖华同志在一九七七年初为我们写下了《小米的回忆》这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散文。文章热情歌颂了周总理、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并以生动的事实说明被“四人帮”破坏和践踏了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是我们打天下创江山的法宝,也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法宝。  相似文献   

7.
《汀登寺》,又译《诗们:记重游葳河沿岸之行》,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华滋华斯的诗歌,他与柯勒律冶、骚塞同属“湖畔派”,是其居住在英国西北部湖区,寄情于山水的诗作。 华滋华斯是个热爱自然的诗人,在他与柯勒律冶的诗集《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中强调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写“微贱的田园生活”,因为“在这种感情里,人们心中的主要热情找到了更好的土壤……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汀登寺》一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诗歌发展的前一个时期,多次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和文艺批判运动,曾使一些诗人被卷出了正常的生活和创作轨道。7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的又一次变化,他们又陆续回到诗坛。这些诗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历史和人民命运的深沉思索,对民主、科学、光明的强烈呼唤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味,形象鲜明、意象精点、感情真挚。  相似文献   

9.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10.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11.
诗人刘章以平实、真挚、厚诚、豁达之心,创造了一个朴质无华、厚重天然、物我流注、终归大适的缪斯的艺术世界,他的诗在我国当代诗坛有着广泛的影响。从农民诗人到学者诗人,从社会功利性到佛音道意的表达,从人生社会百态到哲理意蕴的表达是诗人50多年来诗歌创作的曲折而艰辛的历程。而今诗人还在这个缪斯的大千世界中遨游、拼搏,为人们奉献着一片痴情和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12.
<正>在现代文学史上。田间是以“擂鼓诗人”而著称的。他的诗旋律急骤、紧张,在短促、跳跃而响亮的诗行中,激荡着疾风暴雨般的感情,极为强烈地把战争年代,中国人民那种激怒、忧忿、骚动的民族情绪和时代精神表达出来了,因而赢得了众多的读者。你听: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一向以人与自然的交融、层出不穷的奇特意象、色彩的象征、强烈的感情以及对自然与文明冲突的思索,为世界各国人们交口称赞。然而,令人感到最为惊讶的是他诗中所具有的强烈的“天人合一”境界竟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意识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论文就叶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现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比较中,初步探究出叶赛宁“天人合一”境界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70后”代表诗人刘春同时还是一位待评家,近些年他逐渐展现出一个诗人对当代新诗史的个人化叙述。这种个人化首先体现为他在叙述新诗史时力图使历史“场景化”,试图使人“回到”历史场景之中理解当代诗歌;其次是他始终坚持诗的抒情品性,以个人的感受谈论当代诗坛的“人与诗”、“词与物”,使当代诗歌批评具有一种“原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5.
1.抒情诗的写作;2.哲理诗的写作。诗和心灵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诗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巧妙地宣泄感情发生、延续、收结的流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诗歌写作能力时,牢牢把握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心灵世界的关系,牢牢把握内部心灵世界和表达中介的关系。1.缘物启情的能力。诗歌往往寄寓作者强烈的感情和深睿的哲理。感情和哲理,不能凭空产生,往往要依托外部世界的物象;而能够把物象和情思联系起来,就需要一颗敏感的心灵。我们常说诗人是多愁善感的,就是…  相似文献   

16.
当代诗歌创作越来越关注个人意识,关注形而上的追求,但相对于中国当下复杂多元的现实,在个人的主观世界遨游显然还很不够。把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纳入诗歌表现的范围,用诗歌来展示当代生活的种种方面,尤其是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是一个入世的诗人的使命。当知识分子诗人在书斋中与当代生活愈行愈远之时,工人出身的诗人王学忠却拿起了他的诗笔。尽管其创作在艺术上还显得直白、粗粝,但其诗歌创作与当代生活的血脉联系却使其诗具有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当代诗歌的希望和火种。文章从"诗史"传统和历史意识两方面探讨诗歌创作的出发点,借此探讨王学忠诗歌创作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田间在我国新诗的发展史上,是一位重要的诗人,是一位在抗战烽火中锻炼成为有特色、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活动经历了抗战前后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不论是在哪一个历史时期,田间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都坚持着诗要为时代而歌唱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田间一直坚持认为:诗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战士,然后才是诗人。这一点他一开始诗歌创作活动就非常明确。他说:“一九三四年,我是十几岁,在上海读书时,参加‘左联’,便正式学习写作。由于有党的影响,知道写作是为革命。”在诗人与人民,诗歌与革命事业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田间一直坚持革命功利主义。在《诗,我的诗呵》中,他表示:“诗,/强烈的节拍,/战士的生命,/是属于民众和祖国。”“诗,/军队一样,/向明天/和世界去。”他在《拟以一个诗人的志愿书》里,清楚地表白了他的诗歌观念和创作态度,简而言之,诗歌应该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歌诵读教学与中职学生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渊源流长,灿若繁星,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漫步在这个艺术世界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风貌,还可以窥见折射出时代之光的人的情感世界。古典诗歌传达着诗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记录着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好诗。诗人以纪念鲁迅为发端,热情地赞颂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诗的重点是把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立起来,或褒或贬,反复咏叹,对比鲜明。难点是诗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生哲理,不靠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借助于鲜明的形象,体现思想观点。围绕这两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在朗读中体会寓强烈的感情于对比的写法  1.听录音并思考这首诗歌颂的对象。结合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思考这个问题。既然是有感,就有触景生情的意味。感的内容是…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从可以“怨”的中国诗里总是看见令人恐怖的中国诗祸。中国的真诗人为中国诗的“高”地位付出了沉重代价。当永远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带来了一个知识性技术化世界以后 ,中国传统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心受到了冷遇和排斥。于是他们开始在自己曾经用血维护和坚守着的自由艺术的僻壤上撒离 ,试图与现实社会的商业精神达成妥协。“病蚌成珠”变异为“无病呻吟” ,生命咏叹弄成了精神撒娇。灵魂出窍 ,肉身沉重 ,诗轻得生命中不能承受。这是中国诗的另一种沉重。中国传统诗不是在这种沉重中灭亡 ,就是在这种沉重中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