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校内迁是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西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内迁对贵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内迁高校从事地方经济开发与建设,促进贵州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促进贵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加快学术研究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为贵州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普及教育,提升民众素质。同时,内迁高校也为贵州的抗日救亡和民主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对于当今方兴未艾的“西部大开发”仍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高校内迁是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西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内迁对贵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内迁高校从事地方经济开发与建设,促进贵州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促进贵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加快学术研究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为贵州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普及教育,提升民众素质。同时,内迁高枝也为贵州的抗日救亡和民主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对于当今方兴未艾的“西部大开发”仍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的重庆成为国统区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中心。国民政府迁都这一历史事件,对西部相对落后的区域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内迁和后方建设,推动了当地的现代化进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突出反映了政治、政策导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回顾抗日战争时期的内迁院校对西部地区教育、人才、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主要影响,初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供21世纪西部大开发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是国民党政府应对战时需要的应激性措施,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按照西部开发战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内迁高校实施了布局调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和调整战时高等教育体系,使得高等教育在全国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善,在质量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历史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以后,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侵略威胁,开始有计划的为长期抗战做出准备,其中资源委员会的设立便是该准备的一个具体的措施。全面抗战爆发前资源委员会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并开始组织沿海及工业较发达地区的工矿企业内迁。资源委员会的设立为促进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因工矿企业内迁得以保存的国家力量,直接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工矿企业的内迁同时也改变了不太合理的中国经济布局,为中国内陆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西部大开发已进行十年后的今天,研究这一问题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今天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的文化内迁是中华民族为抵御外敌侵略、取得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被动选择。从总体上看,文化内迁保存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全民族持久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对迁驻地而言,内迁文化促进了三峡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建设,推动了三峡地区教育现代化事业的起步与发展,催生了三峡地区精神文明的整体“跃进”等。  相似文献   

8.
加强西部高校优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不仅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和科学技术,而且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西部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西部大开发培养数量足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主要基地.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关键,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师德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保证西部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实现西部地区科教、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约从明朝嘉靖年间始,生活于闽、粤、赣地区被称作“棚民”的客家人开始向赣西北湘鄂赣山地丘陵地带迁徒。其迁徒原因或为生计所迫,或为避倭寇及乱战,或为当地乡绅招徕。“棚民”落根于赣西北,基于与当地土著乡绅经济与文化的冲突,酿成比较严重的土客矛盾,甚至于激起“棚民起义”。“棚民”为赣西北山地经济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早在50年代和70年代,由于工业内迁和三线建设,陕西有过两次跨越式发展,形成了陕西的工业体系并初步奠定了陕西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大省的基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给陕西提供了实现第三次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陕西在西部最主要的优势是教育和科技。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积极发展教育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陕西建成西部地区教育强省和人才基地、科技强省和科技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发展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这为中国大学的迅速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民国大学的发展,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诸多因素发生化学效应所促成。在学习大学模式这一方面,曾有过学德与学美之争,最后中国大学舍德国模式而取美国模式。在当今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学习民国大学的成功经验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2.
研究民国时期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对探究中国高校少数民族现代招生考试政策的发端、制定今后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有重要借鉴意义。民国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倡导的高校招生考试政策,对少数民族招生考试采取了倾斜政策,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少数民族教育的观念,但是由于投入量有限,还不能从实质上推进各民族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仍然滞后。  相似文献   

13.
大学发展融入中国梦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大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场域,大学必须自觉融会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之中,切实提升自己的社会担当意识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必须以培育年轻人的梦想为己任,大学作为年轻人筑梦的场域,所展现出来的应该是年轻人朝气蓬勃、襟怀开阔的生命气象;大学必须拥有自主发展与自我超越的梦想,主要表现为大学核心价值、实践形态与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完善,由此而让越来越多的大学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美国高校预算管理的特点与经验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应注重预算编制合理化、流程规范化、指标细化,应建立绩效预算管理和责任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15.
王博  宫珊珊 《成才之路》2021,(13):10-11
高校肩负着培养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全面领导,是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利推进高校科学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充分认识到党对高校全面领导所面临的新挑战,通过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建设和自身能力建设等路径,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16.
高校后勤不仅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高校后勤事业总是随着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文章对国内外高校后勤事业的起源、发展过程做了历史的考察,并分析了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国际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就有大学,但是我国近代大学并不是从古代大学逐步演变而来的,而是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进程,国人对西方大学的理念与模式的模仿和移植。本文以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轨迹为线索,分析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创立初期在模仿和移植西方大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念与模式,并讨论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因为西方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所致。  相似文献   

18.
大学发展与大学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大学发展,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大学发展是自主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必须给予大学确定自己行动路线的自由和自主办学权力,但要把这种自由和权力转换为促进大学发展的机制,还必须有赖于一整套制度创新。鉴于我国长期来的外控制度传统,从外控制度向自主制度转换,对于促进我国大学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和高等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一流名校的经验,阐释了拔尖创新人才和一流名牌大学的具体内涵,提出了我国通过一流名校的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高等院校的生均成本和总成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本专科教育依然符合规模经济现象,但在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培养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在我国多产出的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间的范围经济现象显著存在。对此,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挖掘现有的潜力,扩大招生规模;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可以将发展战略转变为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单一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可以发展和加强人才培养功能,或者寻求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甚至合并。大众化条件下应对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加强针对性,以促进其充分发挥多样性的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