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独秀不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国际共运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弄清他在抗战时期的政治思想,对于研究他晚年的历史是必要的,本文拟就陈独秀在抗战期间的主要言论行动,对他在抗战期间的政治思想作一点初步的探讨.一、鲜明的抗日爱国立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陈独秀就在托派中央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号召学生和工人组织起来,抵制日货.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国民党军警镇压为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而游行示威的爱国学生,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七”惨案.陈独秀立即在他主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国内对陈独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澄清了许多历史事实。但对他的思想转变进行细致、深入研究的却较少。本文试图对陈独秀“五四”前后的思想转变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五四”前后,陈独秀发生了两次大的思想转变。第一次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内的转变,由直接参加激烈的行动转变为从事启蒙思想运动。这次转变是从一九一三年秋“二  相似文献   

3.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在我国史学界过去曾经有过不同的议论。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经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急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由急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但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不过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1921年他虽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但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假马克思主义者。直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种议论就被林彪、“四人邦”的文化专制主义所窒息。林彪、“四人邦”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他们任意篡改党的历史,他们武断说陈独秀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派,天生的机会主义者与叛徒,并不得有任何异议,否则,就是为叛徒翻案,为机会主义招魂,为民主派、走资派树碑立传。林彪、“四人邦”的垮台,为我们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科学地评论陈独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何叙 《教育探索》2006,1(12):56-57
陈独秀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独秀主张教育要“德、智、体三育并重”发展。他提倡要用“兽性主义”教育来改造国民性,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陈独秀的体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爱国情殷的陈独秀自青年时代起就对民贫国弱的社会病象兹兹为念,为解决此“第一个大问题”,他从多维度剖析致贫苦源,矛头直指旧的伦理道德、帝国主义、军阀官僚等恶势力,并指出中国经济处于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其一大成因。“五四”前,陈独秀呼吁从伦理、教育和发展实业方面救贫扶弱,“五四”起他开始“介入政治”,主张以“马克思社会主义”来昭苏贫民的生计。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独秀吁请抗战必须首先解除民众的痛苦。陈独秀的救贫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反贫困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没有参加党的“一大”,李大钊未能进入中央局,党内地位甚至一直低于他的学生张国焘,而陈独秀却能够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重于组织建党的主观原因和“一大”前北方党组织未能大发展的客观状况决定了他不可能进入“一大”中央局。“一大”前陈独秀重视组织建党并取得巨大成就是其没有参加“一大”却能够当选为中央局书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中国革命前途思想演变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作为忧国忧民的近现代著名历史人物和中共创始人,陈独秀一生不懈地探究中国革命的前途,其中不乏值得珍视的思想之光,更有探索中的歧路与迷失。1915年至1921年,陈独秀由主张以法美为师向走俄国之路转折;党的一大后至20年代末期,他曾提出过中国革命前途的三种方案,即“二次革命论”(实质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当然,某些方案仅处在朦胧游移的萌芽状态,并且与其前后期思想有所交叉,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纵观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思想,“二次革命论”对他困扰最烈,其演变轨迹是:萌芽——主导——否定——回归  相似文献   

8.
1922年9月,陈独秀提出了一个用以代替“民主革命”的新口号———“国民革命”。陈独秀此举的重大意义,在于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序幕。但他提出“国民革命”的原因及思想根源,至今尚没有深刻的揭示。实际上,陈独秀提出“国民革命”的动因,是为适应国共党内合作的需要。他一方面要解释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合作方式并非与资产阶级合并,另一方面又要把共产国际要求的“民族革命”与孙中山主张的“国民革命”密切结合起来,以便把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引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陈独秀是現代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會对“五四”新思潮的發展及“北伐”大革命的進程,有过重大的影响。陈独秀的一生,他的思想演变;他所走过的道路,对一切知識分子來說,永远是一面令人警惕的鏡子。正因如此,党内外一些同志和歷史科学工作者,解放前后都會对陈独秀進行过研究和批判。关于陈独秀的研究和批判,虽然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視,并在过去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从現代歷史科学發展的要求來講,这只能說是一个起点。目前,在对陈独秀的研究中,尚存在不少問題,有待于我  相似文献   

10.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他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为《新青年》),是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6年底,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他实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方针,聘请许多新学之士到北大任教。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为文科学长。这时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也在北大文科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新青年”与“新国家”思想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认为青年人只有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精神上都达到特定的目标和要求,才可谓“新青年”;陈独秀的“新国家”思想包含了对国家要素、国家主权和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的思想。他的“新青年”思想和“新国家”思想是互相缠绕,互相影响而发展的;由于“新国家”思想更具理想的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其“新青年”思想会超越其“新国家”思想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对中国民主革命前途的看法有过两次大的变化,使得他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与“领导”方向。陈独秀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可分为三个认识阶段:“两种可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二次革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一气呵成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13.
1924年—1927年,是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家政治家曾竟相提出并阐发了“国民革命”一系列理论问题,成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其中,陈独秀对国民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论证应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陈独秀在党内率先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口号,并赋予其新的明确的生命力。1922年3月,他在《造国论》一文中,首次公开要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一切压迫”,并提出国民革命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阶级联合的革命。“国民革命”范畴的重新界定,既是陈独秀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革命前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这是其历史光荣的一面。但是从党的“三大”以后,陈独秀却一步一步向右的方向走去,终于发展成一条对革命危害极大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这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毁于一旦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呢?笔者试从主客观方面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有识之士。 一、从主观上讲,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思想根深蒂固,这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他在一九二三年写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  相似文献   

15.
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以前的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反封建”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他的利与弊直接影响后来中国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成败,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多方面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陈独秀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16.
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3年4月和12月的“两篇文章”,另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6年9月发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认为,1926年9月后,陈独秀又否定了他自己提出的“二次革命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笔者认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不是一脉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1921年底开始酝酿国共合作到1923年12月陈独秀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1921年底,马林向陈独秀提出过建立“民…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设有出席党的“一大”,为什么在党的“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党的“一大”之所以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即我党的第一位总书记〉,并不是偶然的。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威望,陈独秀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当时党内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5年9月,参扣2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在创*号上,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以饱满的爱国I情,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点燃了新文化运/的火炬、发起展开了一场彻底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18.
五四前期,陈独秀主张以科学代宗教,五四后期他转而倡导西方基督教,主张以西方基督教文化来补救中国儒家文化的偏弊。陈独秀思想主张的这一转变,主要原因是其文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   

19.
1953年2月20日晚,毛泽东乘坐“洛阳”号军舰停泊在安庆,接见了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安庆的工作之后,出乎傅大章意料之外,他问道:“陈独秀是安庆人吧?”“是的,他祖籍在怀宁县,生于安庆。”“陈独秀家里还有些什么人?”毛泽东又问。“据说还有一个老母亲(即陈独秀养母谢氏,已于1939年病逝于四川省江津县)。陈独秀后来和一个姓潘的女工结了婚,那个女工现在不知下落(即潘兰珍,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工人,小陈独秀约30岁,南京狱中陪伴陈独秀,1949年11月病死于上海)。陈独秀有个儿子叫陈松年,现在安庆窖厂工作,当技师,家庭人口多,…  相似文献   

20.
在新文化动动中,陈独秀形成了他的全民政治思想体系.这个思想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严重地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物.后来,陈独秀虽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并未彻底放弃这个思想,并成为他主张“二次革命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源.在他被开除出党后的种种错误和反动观点中,也可以找到全民政治的影子.本文从陈独秀全民政治思想的根源、实质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