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王蒙的新著《不奴隶,毋宁死?——王蒙谈红说事》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王蒙对《红楼梦》的最新解读,王蒙表示,该书名是在自己的坚持下决定的,并声称“不奴隶,毋宁死”这种人性奇观是自己读《红楼梦》的一大发现,而书中的诸多见解也大作惊人之语,比如怀疑曹雪芹的性取向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作为小说家评论百二十回《红楼梦》,王蒙是第一人.他以高鹗续的《红楼梦》为依据,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从文本阅读中欣赏《红楼梦》的文学艺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研究《红楼梦》,因此在这一点上,王蒙的《红楼梦》研究与小说批评派红学是相同的.因此具有考证派与索引派所没有的优势,弥补了考证派与索引派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新民晚报》消息,近些年王蒙一直笔耕不辍,继去年出版小说《闷与狂》后,宝刀不老的王蒙出书解读《论语》。王蒙觉得,理解《论语》也得与时俱进,比如那句"父母在不远游"。他说:"现在远游的标准跟孔子那时候不一样了,现在的远游是指的上火星,只要我们没离开地球那都不算远游。"王蒙还对"天下归仁"做出解读,他认为,"天下归仁"是一种文化理想主义,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是一种很可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原始文稿形式记录了2011年《曹雪芹研究》主编对王蒙先生有关《红楼梦》研究情况的一次书面访谈,展示了王蒙先生对《红楼梦》研究现状、文学与文艺评论的价值、脂评、《红楼梦》文本解读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蒙,中国知识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五十年代以《青春万岁》和《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闻名于世,也因此被打成右派,七十年代末复出后成为文学界的“领头羊”,八十年代做文化部长,九十年代初,别人都不知道谈什么,“但王蒙仍在从容不迫谈论着《红楼梦》。”①于是,有《红楼启示录》和《红楼梦》评点本问世。②王蒙因此而以一贯的调侃自嘲让朋友注意“一颗冉冉升起的红学新星”;《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对由“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兼红学家王蒙来完成这样红学史上的大事”,激动地“半夜里又从床上爬起来”,为由“大才子”、“大作家’、“大智慧大文化人”王蒙而著“我们时代第一部王评《红楼梦》”而“中夜不寝”,并“为之击节”、“连连浮白”、  相似文献   

6.
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具有当代性、人生性和体验性特点。它拓展了《红楼梦》研究视域,重构了《红楼梦》的释义系统,展示了《红楼梦》研究新的可能,是当代“红学”研究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7.
<正>走近著名作家王蒙,总能体味到他的智慧。近日,王蒙推出的首部哲思录《这个社会会更好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5月出版),收录了王蒙最新、最经典、最具智慧光芒的语录,可谓篇篇珠玑,句句精辟,字字闪光,是王蒙多年来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这个社会会更好吗》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人生智慧之书,同时也是一部贴近社会现实的哲思录。全书分六辑,谈政治、谈思想、谈青春、谈社会、谈文化、谈《红楼梦》,全面  相似文献   

8.
在北国名城哈尔滨举行的乙亥年海峡两岸红学研讨会上,大陆、台湾、及特邀的香港、美国红学专家,就体现我们伟大祖国优秀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辉煌巨著《红楼梦》进行了热烈而精深的研讨,代表们高谈阔论,其中多是真知灼见.当然,因是百家争鸣,故有观点之异、流派之争.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在大会上不仅对《红楼梦》进行了学术探讨,而且对《红梦楼》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独到精采的阐释.(王蒙的演讲已整理成《<红楼梦>的研究方法》一文,将在《北方论丛》1996年第3期发表)王蒙先生大度兼容、是真知深的演讲,博得了与会专家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誉.王蒙先生的演讲,从方法学入手,注重《红楼梦》的整体性、系统性、信息广大性和它的文学性与非文学性,在肯定以往《红楼梦》研究成果的同时,又指出了以往研究《红楼梦》的局限性.他站在中国文化的至高点上,用文学、哲学、社会学、宗教学及自然科学等来审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探讨《红楼梦》的丰富意蕴,这无疑拓宽了《红楼梦》的研究视野,开辟了《红楼梦》研究的新途径,打破了《红楼梦》研究中“各持己见、唯我独尊”的门户之见,对正确研究《红楼梦》,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教育(上)》2011,(5):158-159
王蒙新疆题材作品集《你好,新疆》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举行的首发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称王蒙是“维吾尔族人民的亲密朋友”。他说,我跟王蒙同志是老朋友,  相似文献   

10.
近读王蒙的《王蒙的红楼梦》一书,读到这么一个句子:无稽崖……是荒唐的、无稽可查的,不入史册,不入地图,是找不着地方可待的。不用说,其中“无稽可查”一词是个生造词,而且是根本说不通的。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者,这都是一个疏忽。  相似文献   

11.
郭宝亮:王蒙先生,您的《王蒙自传》的前两部《半生多事》和《大块文章》已经出版,在文学界乃至社会上都引起极大反响,今天,咱们就从您的自传谈起吧。  相似文献   

12.
听说您写了《红楼梦》续集,我感觉这是好事。敢拿经典说事,敢于挑战经典,单凭这一点,我就感觉您是勇士,现代社会需要您这样的人才,需要您这样的气魄。创作是个人意识范围里的事,我们有充分的自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只要我们不违法,谁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有做的权利,别人也有说的权利,只要不牵扯到人身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阅读是在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主题阅读就是在有旋律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阅读的旋律,正如生命的旋律。唐德刚说他自己能成为历史学家,写出不盲从、有见识的专著,得益于他心里装着《资治通鉴》这部大书。张爱玲找到了《红楼梦》,就找到了自己的作家梦,年年看《红楼梦》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一个不解之谜,从脂砚斋到鲁迅再到王蒙对《红楼梦》文本都存在过困惑和疑虑。透过这种困惑和疑虑,可以揭示出隐藏在《红楼梦》文本中的独特的叙述形式:即显叙述基础上的幻叙述和隐叙述,以及由叙述三维共同构成的递进环形封闭式叙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不少青少年远离经典书籍而沉迷于网络学。名作家王蒙一直关注着青少年的阅读状况,借其自传《半生多事》面世之际,王蒙再次呼吁青少年要多读经典。王蒙说:“我并不排斥网络学中有意思的东西,但是过于方便的网络学就会廉价.甚至粗俗。内容肤浅的养分极其有限,负面影响却不少,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王蒙在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中.细数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他自幼喜欢读书,在家人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书籍。这些书不仅让王蒙受到了学的熏陶.更为他以后的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蒙回忆.“童年时.我背诵《孝经》、《大学》、《苏辛词》、《花间词》;少年时,我背诵冰心与巴金,后来还有鲁迅的《野草》,汉语的平仄四声如歌咏,如唱赞美诗……”王蒙走上革命道路,也是读书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初读王蒙先生的《做好你自己的事》,感觉是大作家写小文章,其理由是,谁不知道“做好自己的事”?可再读一遍,掩卷而思,感觉就不一样了:到底是大作家,大学者,写出的文章就如被封冻的冰河,面上平坦无障,放眼千里,可冰下却激浪滚滚,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存在着奴隶制的残余,这是封建贵族从奴隶主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种野蛮制度,蓄奴是其中较普遍的一种形式。清代的蓄奴现象十分严重。大官僚和珅一家,即有“仆役六百零六人,姬妾六百人”(《庸庵笔记》)。单就《红楼梦》里的贾府来说,主子只有二十多个,奴隶却有三百多人。奴隶的来源,一部分是所谓“家生子”(奴隶所生的子女),如鸳鸯、司棋、潘又安等。这种奴隶子孙相续,世世代代被禁锢在奴隶的地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王蒙日前出版了新作《老子的帮助》。这是一本典型的“我注六经”式著作,其鲜明的特点与引人之处在于作者以其人生体验对老子其人及《道德经》作出了个性化的解读。王蒙在与媒体见面时说,不要以为我跟老子是多么的接近。其实,我是敏感的,易喜易怒易悲的,后来发现当我为一件事焦躁不安时,读读老子就好了。  相似文献   

19.
许多语法论著在讲到主谓倒装时,都举《国际歌》和《国歌》歌词为例: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最新出版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中册也是如此。它在引用了《国际歌》歌词之后,解释说:“谓语‘起来’提前,号召  相似文献   

20.
作品信息     
正王蒙推出最新长篇小说《笑的风》王蒙的最新长篇小说《笑的风》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通过讲述作家傅大成的婚恋故事,以多变的视角与活泛恣肆的语言,借普通人的命运起伏盘点中国近70载风云际会,时间跨度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处处饱含时代标志性信息。王蒙在接受采访时说:"《笑的风》内容多,留的余地也较多。你可以理解为是风送来的笑声,也可以说风笑了,也可以说笑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