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轻质物体是高中物理理想化模型之一.由于不考虑轻质物体的质量,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有关轻质物体的问题时不知如何入手.其实,轻质物体由于不考虑其质量,有很多特点.在解题时根据轻质物体的这些特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进行求解.一、轻质物体的受力特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知轻质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解题时,如果遇到轻绳、轻杆、轻弹簧等轻质物体,可以认为其两端受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例1 如图1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 相似文献
2.
张书军 《青苹果(高中版)》2008,(4):23-25
<正> 功和能的关系是中学物理的重要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重要的应用。功和能的基本关系是: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能的变化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功是能变化的量度。在实际应用中,要善于利用功能关系来解决问题。一、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WG=Ep1-Ep2,或者说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的负值。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这个关系与物体是否受其他的力无关,也 相似文献
3.
一、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动能定理是以某单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考虑作用在这个物体上的所有力的功.就是指合外力所做的功、所以必须计算包括重力、弹力的一切外力所作的功,物体动能的改变是由合外力所作的功决定.当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时, 相似文献
4.
动能定理的内容看似简单,即"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用数学表达式即可表示为:W总=△Ek=Rkt-Ek0,但其包含的物理内容却十分丰富,很多学生就是对其没有理解透,导致在运用时出错.
一、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
动能定理表达式的左边是指合外力所做的总功,如果学生理解困难的话,可结合例子验证一下,比如:质量M=2kg的物块,在水平推力F=8N的恒力作用下,在动摩擦因数为0.25的粗糙水平地面上发生一段位移x=4m,速度由v0=2m/s增加到vr=4m/s.这时学生发现了矛盾,自然而然就会去找原因,将会发现原来物块与水平面之间还存在摩擦力,原来动能定理表达式中的W是指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这样可能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而且印象会深刻一点.对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可以先求出各个力做的功,再求出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也可以先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再求出合外力所做的功,即有两种计算方法:①W总=W1+W2+……+Wn,②W总=F合 scosθ,至于选用哪一种方法简单方便,要视具体题目而定. 相似文献
5.
李树祥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2015,(2):19-20
功是一个过程量,它和一段位移(一段时间)相对应;能是一个状态量,它与一个时刻相对应。因此,既不能说功是能,也不能说功变成了能。但做功的过程一定伴随着能量的转化,而且能量的转化必须通过做功来实现,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其含义是:"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反之,转化了多少能量就说明做了多少功。"那么,常见的功与哪些能... 相似文献
6.
物理模型就是根据研究物理问题要解决对象的形态、大小、运动以及结构等基本特征,撇开次要因素,根据物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建立起来的抽象的、理想化的实体、概念以及过程。由于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已逐步进行改革,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模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原理,其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动量守恒指整个过程任意时刻守恒,定律适用于宏观和微观,高速和低速.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主要有如下类型.一、弹性碰撞模型——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两个物体相互作用过程类似碰撞,也类似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三种情况.例1质量为M的楔形物块上有圆 相似文献
8.
正高中物理的审题和分析过程是打开物理思路的金钥匙,对较为复杂的过程,我们先将它适当地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将较为复杂的问题化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去处理.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应用相应的规律,然后找到各阶段间的联系,加以综合分析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高中物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高中物理审题的方法技巧所谓审题,是解题者为了正确的解题,而对题目提供的信 相似文献
9.
杨进涛 《教育前沿(综合版)》2014,(8)
正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的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定律,是更普遍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内容是: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它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学习到的第一个守恒定律,理解起来难度颇大,建立守恒的思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中物理按照知识结构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热、光、电、力、原五大部分,而力学模块是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体系.在每年的理综考试物理题目中,力学都会占有很大的分值比重,因为力学综合体能够充分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成为许多高中物理教师面对的难题.根据多年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提高高中物理力学题目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高中力学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电学、磁学当中,难点也会落脚到力电结合上,只不过电磁学是模型,但难点仍然是力学。怎样才能处理好力学问题呢。经过我多年的摸索总结如下:一、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力学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单个的物体,也可以整体或者说一个系统。一般来说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入过程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动能的感知,投影图片:子弹穿过苹果、洪水冲坏房屋和狂风吹翻雨伞,如图1、图2、图3。师:生活中我们能感受到下面的情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量,这样的能量我们称为"动能"。投影: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设计意图:从学生对动能的感受出发,得出动能的定义,并进一步进行研究。)二、探究动能的表达式师:对于动能我们有粗浅的认识,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生:质量、速度。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相似文献
13.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2种非常重要的能量形式.学习这2种势能,对以后引力势能、分子势能和电势能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先导作用.所以,理清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相关概念和熟练进行应用,是学好以后涉及势能问题的有效保障.我们现在不妨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探究理解2个势能的概念,从而对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有一个新的认识.例1以20m·s-1的初速度,从地面向上竖直抛出一物体,它的最大上升高度是18m. 相似文献
14.
等效法是从效果等同出发来研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在保持效果不变的前提下,对研究对象、题设条件、物理过程进行分解、变换、替代、重组,使它们更简单、更符合各种理想化模型,从而达到简化问题的目的。它能使一些繁杂、困难问题的处理得以简化,能使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教材第7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当弹簧的长度为原长时,它的弹性势能为0,弹簧被拉长或压缩后,就具有了弹性势能.”这段话想告诉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弹簧弹性势能的零势能点只能在弹簧原长处.弹簧原长时,它弹性势能是否一定为07弹性势能是否只能取原长处为零势能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力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与物体做功及物体机械运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受力分析过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判断依据.通过受力分析能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并获得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作为常用的解题方法,可以先从隔离法入手,也可以从整体入手,通常有三种类型: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以及系统处于无相对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7.
石磊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2):33+73
对不能视为整体的多质点体系统,借助质心可以化繁为简,因为质心的加速度只与合外力有关,与内力无关。以下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质心的位置坐标:rc=m1r1+m2r2+…mnrn/m1+m2+…mn等号两侧同时对时间求导,可得质心的速度:vc=m1v1+m2v2+…+mnvn/m1+m2+…+mn再次对时间求导,并结合系统牛顿运动定律,可得质心运动定律:F合=(m1+m2+…+mn)ac即外力相当于都作用在质心上,合外力改变质心的运动状态,也就是说质心的加速度与内力无关。以下从相对于质心做简谐运动来举例说明。例题如图1所示,两质量相等的物块A、B通 相似文献
18.
沈进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2):29-30
从考纲要求及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机械能"一章都是高考的热点内容,考查形式多样,考查方式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本文较系统地分析高考走向,希望能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一、挖掘概念的本质高考在本章概念的考查上屡见不鲜,因此,学生应深入挖掘以下四个概念的本质,体会其应用,见表1。例1人与车总质量为800 kg的电动汽车由静止开始沿平直路径行驶,达到的最大速度为18 m/s,利用传感器测得此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杨秀敏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2):124-125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是由物理模型的形式展开的,这些模型来源于实践却又比实践深入许多,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很强的普遍性和抽象概括性,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觉得比较吃力,但是如果掌握和理解了这些模型的本质,就不难理解由它展开的物理教学内容,当然也就很容易学好物理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20.
应用动量和能量的观点求解的问题,是力学三条主线中的两条主线的结合,是中学物理中涉及面最广,灵活性最大,综合性最强,内容最丰富的部分.而"碰撞问题"的处理是高中物理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我发现教学中有时候学生对于此类问题很难把握.特别是一些类似的题目不懂得运用这个模型,而一旦那些没有做过见过的题目就会犯难,不知道如何下手.本人就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做了总结.为此先来看一下碰撞的知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