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后殖民理论的全球影响主要包含西方与非西方两方面。在西方,就是如何真实地去认识非西方世界,即如何在知识与权力这一矛盾统一的动态系统中去认识非西方。西方与东方形成的二元对峙理论长期困扰民族主义情结者,必须打破二元对立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内核的东方主义俯视东方、凝视东方,使得东方主义去东方化。在这一去东方化过程中,中国文化遭遇深刻的身份危机。为应对东方主义的文化偏见,后东方主义的文化理念和实践势在必行。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战略的提出,使中国书法文化世界化成为可能,而强化书法的中国文化身份、积累书法创作的艺术经验、在海内外全方位践行文化书法理念、大力培养书法人才队伍,才能真正使中国书法文化的世界化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西方把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看作"文化的他者",充满了怀疑和敌意。西方的这种对东方的认识和殖民主义有密切关联。萨伊德揭示了所谓"东方主义"就是为殖民主义服务的知识-权力复合体,其作用是为西方制造"东方"。同时,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东方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被殖民化的认同",这就造成了东方国家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中国近代以来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程建梅 《太原大学学报》2011,12(3):57-60,98
西方在文化上一直推行东方主义,东方女性被双倍地他者化,其形象长期以来一成不变地固定在一些消极的角色中,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中的单向权力运作关系,忽略东方自身的能动性。全球化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文化转移,对于美国文学中三个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宝嘉康蒂、巧巧桑和花木兰来说,正体现了西方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东方实行的不同文化霸权,东西方之间正从文化帝国主义向文化转移过渡。  相似文献   

5.
谈佳珺 《文教资料》2009,(14):55-56
近年来西方对东方主义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东方主义通常都以负面形象出现。这种对东方不太正确的表述和看法是对东方的不甚了解和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就世界而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或者说各个民族之间.都需要一种文化包容、文化理解.如此才能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赛义德的著作《东方主义》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自觉和成熟。在这部著作中,赛义德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的知识一权力话语,指出了东方主义与政治的关系,揭示出东西方二元对立观念是人为构造的,是西方虚构出的一种“东方神话”,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霸权的产物。这部著作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本质主义,批判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批判性。通过以边缘话语去面对中心权力话语,提倡一种多元文化主义,坚持各民族文化的独立、平等,和文化问的交流、合作,从理论上成功地解构了东方主义的东西方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7.
周淑媛 《海外英语》2013,(9X):175-178
自我东方主义指的是东方世界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言说自身。翻译,作为东方世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作为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不可避免的受到自我东方主义现象的影响,成为巩固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英译本中的典型例证,文章旨在揭示中国译者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探索张爱玲翻译中自我东方主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就中国译者如何重塑自身文化身份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以期帮助有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中国译者走出困境,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根基,在推动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东方主义是后殖民文学批评的核心理论。东方主义把东方和西方对立开来,认为西优东劣,西方代表着先进、成熟、理性,东方则是落后、幼稚、非理性。东方主义根植于欧洲社会的文学文化中,主宰了西方社会对东方的认识与想象。在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误解和歧视暗含了东方主义的观念。随着华裔文学的发展,一部分华裔作家选择了主动发出华人自己的声音,对东方主义发起挑战。汤亭亭是新生代华裔美国作家的代表人物,本文解读其著名短篇《无名女人》,试图表明汤亭亭的写作既有对东方主义解构和超越的部分,也有东方主义的建构残余,也说明了美国华裔文学对东方主义的克服非一朝一夕之功。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对《浮生六记》里主人公陈芸和沈复理想生活方式的推崇以及他对这两位平常雅人的赞赏,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作为译者的林语堂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种文化身份既不是东方主义的,也不是西方主义的。相反,它超越了任何具体文化的界限,具有世界文化的胸怀。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文章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中心"的习惯思维下,看到的往往是西方文学对东方文学的影响,而忽略了东方民族文化本身的作用.本论文从谷崎润一郎<春琴抄>里的虐恋因素入手,探寻虐恋的成因,从而指出世界各民族的故事之间出现相似性并不全是影响使然,相同的心理水平发展、相似的境遇、相同的文化发展阶段等因素都有可能是产生相似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古希腊人的阿那克西曼德,不仅是卓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还是米利都学派的重要哲学家,本文将其哲学观念中的"无定"思想,与老子的"道"进行比较分析,并由此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试图据此寻找出中西方文化分野在各自文化早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湖湘文化在内外交困的近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湖湘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中,既表现出"惟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傲慢文化心态,又表现出虚衰受益、博采众长的非凡气度.湖湘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搏弈中,经历了一个由疑惧、排斥到被迫接受,再到主动融合的漫长过程,最终实现了近代文化的转型,并孕育出了湖南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群体,湖湘文化从此光耀寰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跨文化价值观念的视角对所谓“海归派”和“本土派”的划分进行剖析。这种分歧其实就是“五四”以来中西文化争论的延续,其核心是讨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问题,但这种争论也有为私利所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交际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如何交际,而交际风格又是一种文化的价值观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本文主要讨论东西方文化在传递"不中听"信息(比如,反映问题,传达坏消息,表示拒绝等)时所表现出的方式上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支配力量-价值观的差异,从而阐明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只有全面把握对方的价值准则和思维模式,选择恰当的交际方式,才能达到成功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对“李约瑟难题”的再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是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文化的核心,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因此科学、哲学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由于哲学和文化是多元的,所以科学也是多元的;由于中西方的哲学和文化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所以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重大差异。这是正确理解“李约瑟难题”的一个前提和关键。国内外许多学者之所以在“李约瑟难题”的有关问题上产生了种种误解,使这一难题迟迟得不到正确解答,其原因是由于他们混淆了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20年代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论争中,常乃德主张文化多元说,反对文化的二元说,要求从概念和事实上对于中西文化进行辨析;认为整理国故,必须有补于人生,不可玩物丧志;提出以古今文化的角度代替中西来思考文化。  相似文献   

20.
In art education we need methods for studying works of art and visual culture interculturally because there are many multicultural art classes and little consensus as to how to interpret art i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is article my central aim was to apply the intertextual method that I developed in my doctoral thesis for Western art education to explore whether the method would also work from a non‐Western point of view. My hypothesis wa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find local and global differences that arise from selected texts and study them interculturally. As postmodernism calls attention to marginal areas, I applied my method to a form of visual culture that is not well known in the European art education context, the Japanese kamishibai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as Japanese paper theatre. Based on the results, my study will propose a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visual culture and the multiple relations ‐ local and global ‐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Japanese paper theatre also offers an interesting potential for using visual and verbal storie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t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