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和体悟.”此要求教师能真正落实到阅读教学的不多.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进行对比感悟,以读代讲,以读代思,以读代悟,真正让学生懂得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生情,感受到慈母情深意更浓.让听课者感觉如品一杯甘甜香醇的美酒,余味缭绕,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汪娟 《福建教育》2007,(1):14-15
【案例回放】市里组织的阅读教学优质课竞赛是在一所城郊小学进行的,我执教班级的学生都是近两年从农村转学来的,显得比较腼腆。 比赛前,我带着学生来到这所学校的六楼多功能教室,一口气爬上六楼,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比赛开始了,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学习“翻山越岭”一词时,我启发学生根据旅游爬山的经历理解这个词。  相似文献   

3.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的武琼在江苏省无锡市执教了《挑山工》一课,她重视学生主体对课文语言和语境的内心体验、直觉判断,追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心”的参与和“情”的共鸣。她那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引导学生感悟上,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注重朗读感悟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4.
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受益匪浅。于老师以真诚的爱 ,真挚的情 ,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诠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使笔者对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一、导入新课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广泛阅读、搜集信息的能力。师 :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边板书边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每个字的写法 ,学生书空) ,请读…  相似文献   

5.
<正>论坛主持人陈自鹏: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我们注意到“双减”意见“工作目标”部分有这样的要求:“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减轻家长负担……”要求中明确了学校的主体责任,但如何把学校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确实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饶冬婷 《云南教育》2001,(21):33-34
有人说,阅读教学中的“读”是“目的与手段的同一”,这是很有见地的。教学《小马过河》,我把发展学生读的能力作为目的,又把读作为理解、领悟和吸收课文内容的手段。《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讲小马为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对岸磨房去,两次来到河边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教育学生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我把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在读中促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语感是运用语言的基本素质,没有这一基本素质就难以准…  相似文献   

7.
塘沽十五中曾是典型的薄弱校,通过确立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理念、实施“四处两室”学校管理模式、实施“三心”教育、实施“学练议”教学模式、建立“千分制”考评制度及构建“三层”教育科研网络等系统性改进,该校已成长发展为一所优质学校.  相似文献   

8.
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之责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生人身安全和有关人身伤害事故处理等问题,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学校与学生及其监护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定性是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前提和核心问题。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下称《办法》)中规定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责任”。即学校与学生之间不是监护关系,但对于学校与学生及其监护人之间到底是怎样的法律关系,《办法》未予以明确,致使家长、学生对此存有误区,甚至认为《办法》出台是为了减轻学校的责任,有部门利益保护之嫌。实质上,《办法》的出台只是澄清了曾经的误区,《办法》旨在明…  相似文献   

9.
2008年9月,我调入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在一次次下乡授课、听课、学习中,在对众多学校管理模式的比较中,我深深地感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学校管理急需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大变革时代,一个急需将传统教学模式向建构主义、“学教并重”教学模式推进的时代,一个急需转变观念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的时代!翻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到新华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温家宝总理“中国教育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时,我们不禁要问:面对这些重大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郭树明 《吉林教育》2006,(12):49-49
《峨眉道上》(人教版第八册)背景:教师先安排学生进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再指导“精读”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与对话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去体验和感悟,明白事理。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使学生“乐学、会学、善思、能用”的境界,是我多年来一直探索的教研课题。在参加学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我执教了《眼睛与仿生学》的一节公开课,获得了“一堂好课”奖。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月22日《深圳特区报》A14版有《苏紫紫的身世是虚构的》一文,其中写道:“2010年苏在在读学校举办形体展览时,‘非我非非我’利用自己网络拍客的身份,将展览内容及对苏紫紫的采访内容制作成视频发布到视频网站……”文中“在读学校”应为“就读学校”。  相似文献   

13.
《农村教育》2005,(10):F0004-F0004
厦门三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1924年11月20日由黄翰先生创办,至今已经有80年的历史。她是一所英雄辈出的学校.饮誉全国的“英雄小八路”群体在这里成长;《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从这里唱响。1962年,郭沫若先生为该校题写校名。  相似文献   

14.
刘岭南 《云南教育》2001,(10):19-21
2000年 3月,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 (以下简称“新大纲” )。“新大纲”全面总结了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改所取得的成绩,强调培养语感是成绩之一。新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节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长期下学校看课发现,阅读课凡朗读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学生,课后一了解,几乎是语文成绩好的;朗读干巴巴又读不通畅的学生,大多语文成绩不好且怕学语文。到底是会读提高了…  相似文献   

15.
《标准》规定了现代化学校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那么,对于已经达到《标准》要求的学校,《标准》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这次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与这些学校无关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静海县实验小学。“《标准》规定了现代化学校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但更多是从量的角度上说的,对于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对《标准》进行解读,对已经达到《标准》的学校应该从‘质’的角度重新审视《标准》,100个评估要点都达标,  相似文献   

16.
《少年读者》2008,(12):F0004-F0004
从2008年10月起,《学语文》杂志开展了“走进学校,走进读者”的系列活动。本期《学语文》小编们来到了重庆市高新区天宫殿学校,与同学们了解他们心中的《学语文》。  相似文献   

17.
学校工作中,少先队一直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我们以学生行为和养成习惯为突破口,狠抓《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通过少先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根据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礼仪教育”系列主题养成教育活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家庭和社会中存在一些现象与学校的教育相悖。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全面部署。这一切与我们抓好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初衷不谋…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法律文件中最早提到学校“章程”的是《教育法》。《教育法》第26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有章程。《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原则上应实行‘一校一章’。《教育法》施行前依法设立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凡未制定章程的,应当逐步制定和完善学校的章程,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1996年3月9日国家教委制定的《小学管理规程》针对小学的情况再次指出:“小学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本规程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章程。”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14,(7):F0004-F0004
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开办于2005年9月,是龙岗区教育局直属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按照国家《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设计建设,总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20.
刘徽 《现代教学》2007,(5):0-62
张华教授在译者前言里区分了两类教育学者:一类隶属大学和专门研究机构,称之为“大学教授”,主要工作是著书立说;另一类则隶属中小学,称之为“田野学者”,主要工作是立足于中小学,直接改善教育教学。本书作者帕特丽夏F·卡利尼属于后者,她不仅“说教育”,而且“做教育”,即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付诸行动,她创办的美国展望学校就是对其“通过对教育的描述性研究而实现教育的人性化”的核心理念的实践。《让学生强壮起来》阐述了卡利尼的主要观点,即人是作品的主动创造者,作品构成和反映了人的生活;知识是在人与世界的对话中生成的;学校应以发展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为核心,学校本身也在不断处于创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发展并非都是可测量的,要珍视那些不可测量之物;成人对儿童的成长负有责任。《从另一个视角看:儿童的力量和学校标准》是其姊妹篇,介绍了展望学校进行描述性评论的具体做法和事例。如果说《让学生强壮起来》展现了广阔的理论图景的话,《从另一个视角看:儿童的力量和学校标准》则运用大量的实例直接与读者际遇,两者相互呼应、彼此激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