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是我国传统士人的人生追求和审美理想。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士人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了"救世"与"自救"的双重追求,并因此形成了士大夫与文人的双重人格。不同的人格具有不同的"雅化"追求:士大夫追求的是"典雅"一格,讲求以修养和学识作为根基,"典雅"倾向是儒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产物;文人追求的是"风雅"一格,与"典雅"相比,"风雅"不重人格的道德充实和内容形式的讲究,更多一种天赋自然气质,更具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
知识雨林     
为什么有的人会有双重人格?产生双重人格的原因非常复杂,目前还是心理医学方面的一个难题。有些时候,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是由于他需要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例如:在父母面前,自己是孩子,所以会依赖、撒娇,而在孩子面前,自己是父母,所以表现出威严、坚定。但许多时候,一个人在不同场合的表现相差巨大,甚至令人惊异。例如,你可能看到一个人在某个聚会中拘谨、羞怯,而在另一个聚会中幽默、健谈。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也许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偏好和少数几个非常熟悉的人聚会,而难以适应人数较多的聚会。因此,在令他感到不适的…  相似文献   

3.
网络主体身份和角色的确立不是根据其在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角色,而是根据其在虚拟空间中所表达的话语。网络交往的双重人格是网络人格的虚拟化,其实质是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的扮演冲突。这种冲突能够导致自我认知、性格、个人思维与人际关系的不同异化,为此需要从心理、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四个层面来调和网络行为主体双重人格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时代征候及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呈现出较为普通、明显的双重性。个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的错位,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断裂,学校道德生活与社会道德生活的隔离,人文涵养与科学素养的对峙,是这种双重人格的基本表现。大学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导致了其学习与生活的困惑和不良道德人格的形成。高校道德教育必须依凭大学生的这一人格特征采取有的话矢、行之有效的措施,方能促使其道德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主体身份和角色的确立不是根据其在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角色,而是根据其在虚拟空间中所表达的话语.网络交往的双重人格是网络人格的虚拟化,其实质是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的扮演冲突.这种冲突能够导致自我认知、性格、个人思维与人际关系的不同异化,为此需要从心理、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四个层面来调和网络行为主体双重人格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崇祯帝人格特征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轨迹大致是从执政之初儒家理想人格的构建到己巳之后的双重人格,最后在甲申之际出现分裂,双重人格坍塌。其过程与明末政局的走向成双向互动关系。局势的恶化迫使崇祯焦于求治,急切无果又使其人格发展不断偏离正道,最终演绎成国破家亡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微博     
在西方国家,只有政客需要双重人格,心里想的是一回事,可是嘴里必须说政治正确的话。但是在中国,连小学生也得具有双重人格。如果作文写了"我不喜欢世博会,挤死了",这篇作文很可能会不及格。——葛剑雄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学生人格不良倾向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时期正处于人格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时常表现出知识学习和文化修养上的"单面人格"倾向、道德操守上的"双重人格"倾向、自我意识上的"悖论人格"倾向等人格不良倾向。其教育对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加强引导学生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加强引导学生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描写了布朗一步步走向邪恶,却又不断与之对抗的过程,揭示了人性中善恶二元对立的本质。根据人格结构理论,善恶分别由人体自身"超我"和"本我"驱动,通过这两种矛盾的人格精神内在的张力关系协调,形成完善个体。本文对其中不同人物"本我"和"超我"的内在张力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善恶时的抉择与协调。  相似文献   

10.
张胜利 《丹东师专学报》2011,(5):109-113,129
《红楼梦》中众女儿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东方女性"之美的闪光点;同时她们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又深受双重人格的困扰。吕启祥先生的论红文章,特别是《〈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形象的塑立》一文,从女性的独立人格与主体意识出发,深刻解析了《红楼梦》中"东方女性气质"的多重文化内涵;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红楼女性如何在审美活动与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我的命题;阐述了《红楼梦》一书与现代女性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应恢复和确立《红楼梦》在世界女性学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魏慧 《江苏高教》2004,(2):104-106
德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在德育过程中,施教主体,特别是其人格力量对受教者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多方影响,人格的形成也受到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德育过程所特有的内、外部作用的环境中,施教主体所显示的双重人格现象值得反思。本文力图从应然道德与实有道德、社会规范与客观必然性、追求道德与追求自由、道德环境与道德行业、道德原则与法律、品德结构的动态与静态六个方面来探究双重人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去年,刚过完"十一",学生的情绪还没有调整过来,没有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想看看上课前学生们的表现。班长一见到我马上对我说:"老师,小杰把小辉的本子撕了。"怎么又是他!当时我很生气,冲着小杰喊道:"你是怎么回事,下课后来我办公室一趟!"因为还有别的班的课,我匆匆离开了教室。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及自身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往往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双重人格。如何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本文从坚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疏导方针、宣传和树立健康人格典范、开展健康人格咨询工作、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格素质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4.
郭小川既是战士,又是诗人.这两种身份融入了郭小川的生命,成为他的人格,导致了郭小川生存状态的两重性.战士和诗人双重人格共同作用下不但成就了郭小川,而且也使他陷入了矛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位从事钢琴教学近二十年的师范院校的教师。在我几十年的一线教学中,当学生在回课时曾有多少次的"再来一遍",我已数不清,也记不得了。但对"再来一遍"时学生表现现象的共同性,让我越来越觉得,这好象是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情形学生弹奏时的一个共同问题,教师的一个共同的"困惑"。尤其是对于程度浅、年龄小一点的学生来说,好象这一  相似文献   

16.
论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狄更斯所塑造的双重人格人物分成二类:第一类双重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而第二类人格的双重性则带有一定的虚伪性,但与文学中常见的那种伪善型人物又有区别。进而指出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有如下特点:他们性格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两个方面有较强的整一性,次要的一面受主导的一面的制约。因而狄更斯的双重人格人物总给人不够典型之感,但却更接近生活。  相似文献   

17.
片断一:批评之后早上一到校,就看见一群昨天被我批评过"不要乱扔垃圾"的学生跑到我的面前,兴冲冲地说:"施老师,我们捡了许多垃圾,看!"那是一个黑色的垃圾袋,里面有树枝和一些废纸片、小飞机……他们的脸上充满了付出劳动后收获的愉悦。看到今天他们的如此表现,我肯定地说:"你们能做到有错就改,用好的行为弥补以前的过失,表现不错!"我为昨天的教育取得了效果而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给毕业生颁发“人格证书”,这一行为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人格应如何考评?又由谁来认定?“人格证书”的颁发意义有多大?这是否会适得其反,导致双重人格的出现?“人格证书”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的心理人格剖析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人物心理人格的状态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与命运。在欲望四处游荡的社会里,本我狂放、自我折磨与劝说、超我缺席与缄默,这是格非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中主要人物心理人格的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一、实行"闪光卡"的背景浙江省湖州十二中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一直以来,秉承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而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出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到自信,体验到"我能行"的感觉,是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