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道德领导是近年来教育领导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之一。诸多学者将道德领导置于领导理论框架的首位,认为学校领导实践当以道德权威与专业权威为基础,以激发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意识与生命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弘扬道德,并以道德领导为理想的领导状态。中西方领导观的共融点尤其体现在对以道德意蕴为基础的转化式领导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2.
从发生学的视域看,传统的以权威主义伦理为基础的知性道德教育忽略了道德活动的情境性、在场性与变化性,使得本该生动活泼的学校道德教育沦为了空洞的理论说教与道德灌输,而道德情景的缺失很容易导致个体的道德自我被对道德规范的服从所取代。本文试图对如何有效地在学校中创设道德情景以及理智地认识道德情景创设的教育意义进行些微探讨。  相似文献   

3.
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现代社会深受传统儒家伦理的影响,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与儒家伦理相契,但并不完全适应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需求,受儒家伦理影响的中国现代社会和学校道德教育恰恰缺失的是以正义伦理为基础的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4.
浅析实施学校德育的多种操作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一直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极为重视的为人要素。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和走向。随着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社会的道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有的道德规范逐渐瓦解,新的道德价值规范尚未建立。这就对中学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反思传统道德教育,以及对中学学校道德教育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学学校道德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5.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提升小学生人格品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学校尤其要重视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新课改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在不断变革与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笔者以自身工作经验为基础,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做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统学校管理一直以来强调制度管理和权威管理,道德因素被忽视.要突破传统学校管理的弊端,就必须改变学校管理模式,以德治校,构建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萨乔万尼在《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一书中指出,过去的领导理论过于重视领导者的特质和行为,忽略了与道德相关的层面,如信念、价值观等,进而明确界定“道德领导,系指以道德权威为基础的领导……就是领导者基于正义与善的责任感和义务心来领导部属,部属亦因领导者的正义与善而勇于任事,进而发挥领导的效能”。道德领导的旨趣在于学校领导者与追随者共同展现生命智慧,共享伦理世界,共创有德行的学校。  相似文献   

8.
吴趼人的写情小说对情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情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是情的升华.在其写情小说中构筑了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家庭道德园地,体现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同时编织了以婚姻契约为基础的两性道德梦想,主要通过婚姻的基础、男女的道德操守两方面表现出来.作品中也表现出传统伦理道德约束下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9.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发展繁荣学校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一环,而学校道德文化建设面对理想与现实、传统与新潮、外来与本土等三个方面的冲突。为解决知行不一、诚信失范和网络带来的道德问题,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新的道德气质的共同体,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应将“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伦理价值为取向的共同实体;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共同体是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的行为共同体。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契约性;其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没有伦理精神就没有学校教育,缺乏伦理精神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学校就有沦为“学店”的危险。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伦理精神前提:第一,道德的真诚———对教育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2.
按照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应成为道德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认识应该在其自身活动与情感体验中获得,而不是接受外在的灌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应该以自我的道德觉醒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站在“人性本善”的视角中,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彰显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实效,使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刘成波 《培训与研究》2009,26(10):65-66,77
柯尔伯格主张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包括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方式论。他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种德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该理论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权利为本位 规范高校学生管理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法治与德治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法治以权利为本位,德治以义务为本位。我国学校多年来形成的主要以道德教化学生的历史传统,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使得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实际上是以学生的义务为本位,而不是以学生的权利为本位。在以德管理和依法管理的过程中,学校未能及时区分道德与法的界限,以至于现行高校学生管理规范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显得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依法治校呼唤着高校学生管理要以学生权利为本位,法德相济。一、学生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基本含义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从…  相似文献   

15.
柯尔伯格主张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包括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方式论。他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种德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该理论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析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剥离的实质表现,从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系入手,提出以生活经验论为基础,注重整体性,充分发挥道德主体性,引导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中西方道德并存,传统、现代与未来道德并存,人们存在深刻的道德实践困惑,为此关注新形势下主体道德实践智慧是时代的必然。道德实践智慧以道德归因、判断与情感为基础,以道德行为方式为归宿。借鉴中西方文明成果,新形势下主体道德实践智慧需要有助于人的发展困境与现代德育困境的超越,需要结合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有解决个体自助与互助、竞争与合作、识别与选择的现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谈学校管理的道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为立教之本。道德尤其是师德对于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法国作家雨果说:“道德是真理之花”,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先圣孔子也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说明了为政之道在于德。学校管理的所有问题,均与师德有着最直接且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管理既具有管理的共性,又具有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由其育人功能所决定,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垂范性。学校管理首先要体现以师德为基础,体现尊重与平等,教师在管理中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二是育人性。学校管理要突出以学生成长为基础,体现关爱,…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道德建设及农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话题。守护传统乡村伦理精神,继承道德传统的伦理精华,是构建乡村社会及其农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向。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以儒家文明为基础的东亚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看,乡村道德建设及其农民教育的本质不是城市伦理的输入,而是乡村社会自身道德传统的回归与重建;而这也是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与城市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育》2015,(4):43-48
道德与美德在自然属性、指称对象、终极目标与力量源泉四个方面存在分野。由此,道德教育以道德规范属性为基础,以"做什么事"为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自主而理性地遵守道德;传统美德教育则以美德的品质属性为基础,以"成为什么人"为内容,其目的是实现人性的提升与完善。道德教育与美德教育的区分回到学校教育的层面上,需要把握优先性、整合性和阶段性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