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踏寻桃花源     
伍泽 《阳光搜索》2005,(11):50-52
那天午后,翻出陶渊明的书,看到了《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抬头看看窗外,院子里一树桃花将开未开,心下一动打开电脑查询.竟然真的给我找到了:桃花源——湖南常德桃源县境内。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一篇序 ,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作品。该作品用记叙方法讲述了晋太元年武陵一位捕鱼人因捕鱼而迷路 ,偶然间进入“桃花源”的情节。通过叙述“捕鱼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动人的图画 :“土地平旷 ,房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图清新 ,自然和谐 ,能使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和平宁静 ,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其中“往来种作”突出了人人的辛勤劳作 ;“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丰衣足食”的…  相似文献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纵横,鸡犬相闻。范婷的小镇很容易让人想起晋人陶渊明刻画的"桃花源",这大胆的想法又像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不,都不是。‘小镇’不是乌托邦。它实实在在存在着,而且正在我们的手里慢慢变好。"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记》是一篇最能体现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思想高度的代表性作品。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里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在这里人人都在参加劳动;“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在这里没有了封建的剥削。在这样一个用文字所构造的理想世界里,诗人给我们展现的是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作者在这“序”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作者起笔就紧扣题目,写了桃林的奇丽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极言风景之美;接着写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境,更是令人神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了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平静美;“往来种作”是和平劳动之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是生活的和乐美;“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桃花源中人的淳朴美;而故事的结局更有一种别致的美:渔人出得桃花源,虽“处处志之”,但重来寻访时却“不复得路”,高士刘  相似文献   

6.
陈文元 《学语文》2003,(6):16-16
《桃花源记》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至少有下列三点 :一、优美恬静的农家生活意境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创造的意境 ,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从中我们可以见到他在田园诗中经常所描写的那种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到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物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这与诗人在《归园田居》诗中所描写的“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的景物和气氛是多么相似。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  相似文献   

7.
第二册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古义:多少。今义:研究空间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相互关系的科学。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  相似文献   

8.
[精题设计]“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享受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陶渊明妙笔生花,描画了桃花源的和乐景致:桑田美池,阡陌相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千百年来,人们始终憧憬着那个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这表明了人们对那既安然稳定又怡然自乐的和谐社会的无限羡慕与向往。胡总书记在人代会上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请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写作领航](一)内涵诠释“和谐”,指配合得适当匀…  相似文献   

9.
成都,一个安静的城市,似乎永远是风平浪静,也永远都被朦胧的云雾所缭绕。这里就像桃花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及“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等,都好像在描述成都。  相似文献   

10.
晓轲 《山东教育》2011,(12):9-10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一直是人们心仪所求的质朴自然的世外仙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人人在此,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和平恬静,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源已超出了简单的词汇概念而作为某种特定的范畴,或作一种象征或描述一种现象。语文教学中也仅仅相对指出桃花源即乌托邦,似乎并没引起语文研究中更深的探究。 首先我们看桃花源到底说了些什么? 作者构筑了一个桃花盛开的村庄。它的经济形式,似乎只是那种“设酒杀鸡”、“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典型的小农经济。可见陶渊明所理想的是生产力低下的农业境界。 这个封闭的桃花村,它的渊源是用来政治避难逃避专制社会的血腥镇压,其实说得更明白些是士大夫文人寻找隐居的理  相似文献   

12.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似文献   

13.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似文献   

14.
季娜 《现代语文》2008,(4):42-42
每当想起陶渊明,就想起他为我们营造的那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既是作者依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动乱年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而陶渊明的田园诗,恰恰也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是乱世中营造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我省一九八六年中考语文试题,从总体上说,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有所减少,而灵活运用的内容相应增加,体现了着重考查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特点,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所以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无庸讳言,命题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第五大题判断文言文译文的正误,有的似是而非。例如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试卷的译文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声相互听得到”。“相”字,有两个基本义项,一是“相互”、“交互”,如“相同”、“相反”、“相见以诚”、“相辅相成”。二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如“相信”、“相颂”、“相劝”(《辞海》“相”字条)。课本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遇仙小说中,有一个独特的种类叫“洞穴遇仙”。洞穴遇仙小说又有一个固定模式,即:入穴初极窄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宛非人世。这种固定模式中有一点值得格外注意.即:入穴者并非入穴就到达仙境.而是经过一段少则数十步,多则数十里的路程才到达仙境,本文称这段路程为“仙境的通道”。仙境通道的  相似文献   

17.
不必是考古学家,不必有“复古”之癖,只要你有一颗充满情感的心,就能在培田,这个坐落闽西连城的古村中收获诸般惊喜。初次到访培田古民居的人,也许会意外地发现五柳先生的文句中所述之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难道这便是陶公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但见远山俯身相迎,但见近水敞怀相拥,但见古柏拱手作揖,但见碧柳抖裙作舞……仿佛这  相似文献   

18.
师:(板书陶渊明《桃花源诗》中的几个诗句:“相命肆(从事)农耕”“桑竹垂(落下)余荫”“鸡犬互鸣吠(鸡犬相闻)”)这样的图景,我们在过去读过的哪一篇课文里曾见到过?生(齐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率领学生一齐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一段)师:这写的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是一幅很好的风习画。现在大家可以猜到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了吧?生(齐答):《五柳先生传》。(教师板书课题并范背全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下位巡视,回答了个别学生的提问。)师:这篇课文要分两段练习背诵:第一段是传的正文;…  相似文献   

19.
从外面来到黄姚古镇.一路上的感觉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写的那样: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似文献   

20.
袁宝 《山东教育》2005,(34):28-28
学完《詹天佑》一课.我让学生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第二天上课.我便检查背诵情况。不错,多数学生都能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了下来。还有一个叫袁野的同学没检查,他可是我们班的老大难,总是背不过书:为了激起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我曾单独找他说:“这一课.你挑选一段接简单的背下来就行。”他答应了下来。我想:他应该准备好了吧。于是点了名让他背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