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彼岸挥手的孩子》是诗人李思强奉献给诗坛的一束凝重而又坦诚的精神之花 ,正如作为一个企业家 ,他为社会创造着物质财富一样 ,他 ,李思强在物质上完成着他自己 ,实现着他自己 ,同时 ,他更在精神上提升他自己 ,完美着他自己。《彼岸挥手的孩子》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那个在彼岸挥手的孩子不是别人 ,而正是诗人李思强或者说是诗人李思强的诗作。这里李思强与诗作是一而二又二而一 ,是浑然不可分的。但 ,他们又是一种彼岸的存在。对于现实生活来说 ,李思强显然是一个有作为的精明的企业家 ;但不同于某些企业家的是 ,李思强还拥有另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读李思强先生诗集,如同看一面镜子,读出了他生命历程的真实和丰富,引起我心灵冲撞和共鸣,我最强烈的印象是他坦诚、亦如赤子的诗人,他向往海洋,讴歌生命,他是海鸥,翱翔在大海上空,他是海洋的精灵,在狂涛惊涛中歌唱;历经坎坷,他洞察这个世界,冷眼放洋观世界,用自己人生的阅历审视时代的进程,也向自己人生海洋的彼岸拼搏,招一招手,告别昨日的他,面向新的未来.这本集子分八辑,但突出体现在诗里的李思强先生的海洋情结,无论从"走出老牛坡"诗中第四节:来到海边听涛声/那涌起的浪/那迭起的波/我任浪拍击/我任风触摸/还是我的牛悄悄地告诉我/这是妈妈心中的河;也无论从"实践者"诗中:绕海转了十八圈/如歌的涛声依旧,都可以印证这一面.而在"海之心歌"一诗中,诗人这种向往海洋的情结表现的更显现,尤为最后两节:  相似文献   

3.
读李思强先生诗集 ,如同看一面镜子 ,读出了他生命历程的真实和丰富 ,引起我心灵冲撞和共鸣 ,我最强烈的印象是他坦诚、亦如赤子的诗人 ,他向往海洋 ,讴歌生命 ,他是海鸥 ,翱翔在大海上空 ,他是海洋的精灵 ,在狂涛惊涛中歌唱 ;历经坎坷 ,他洞察这个世界 ,冷眼放洋观世界 ,用自己人生的阅历审视时代的进程 ,也向自己人生海洋的彼岸拼搏 ,招一招手 ,告别昨日的他 ,面向新的未来。这本集子分八辑 ,但突出体现在诗里的李思强先生的海洋情结 ,无论从“走出老牛坡”诗中第四节 :来到海边听涛声 /那涌起的浪 /那迭起的波 /我任浪拍击 /我任风触摸 /…  相似文献   

4.
每每读曾卓的诗作,常常会想起他在1943年写的《誓》中的诗句:“我的诗是我的碑。”是的,诗人视诗如生命,是“生命的一部分”,毕生以诗为追求的事业;同时,他的诗也就是他人生之旅的真实写照,浸透着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经验,他对人生的思考。他用诗为自己树立起一座座碑记。每个并不曾见过曾卓的人,只要读读他的诗,便可认识诗人,了解诗人,敬佩诗人,与诗人心犀相通。  相似文献   

5.
当我还在故乡偏远的小镇读小学时,在蛙鸣不已的池塘边的一座泥房里上晚自习时,我就在别人的著作中见过了这个伟大的名字—— —泰戈尔,并读到了别人引用的他的零星一两句诗。正是这零星的一两句诗,让这个诗人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这一两句诗,就象一朵两朵蓝色的火焰,始终在燃烧着。始终。 他巨大的影子被这一两朵小小的蓝色的火焰勾勒出来,在我的残存的情思中成了伟大,并且成为了永恒。 然后我远离了他。他甚至并没有在我的梦中出现过哪怕一次。直到前两天,我翻看从前的读书笔记,竟然看到里面摘抄着他的诗句。这情景,一如他的…  相似文献   

6.
有的人写了很多诗 ,却不是诗人 ;有的人即使不写一句诗 ,也象个诗人。诗是一种气质和情怀 ,一个人有了这种气质情怀 ,写不写诗就不重要了 ,他已从这种气质情怀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和意蕴 ,诗在他的生命中 ,在他的呼吸中。不写诗 ,他已是个天然的诗人 ,他很可爱 ;若写诗 ,他除了自己感受诗还要把感受到的诗记录下来让别人分享 ,他就更可爱了。姚轩鸽就是这种可爱的诗人。我总认为 ,真正的文学家、诗人 ,是一些“超额完成任务”的人。比如屈原 ,做政治家他是个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好政治家 ,他的政绩肯定出色 ,他已完成了任务 ,但他除了关注现世…  相似文献   

7.
常绍云 《考试周刊》2009,(24):27-28
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叶燮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艾青说:“诗的情感的真挚是诗人对于读者的尊敬与信任。”“诗与伪善是绝缘的,诗人一接触到伪善,他的诗就失败了。”可见,情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源头活水。诗人情动于衷,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因此,在诗歌的艺术形象上,  相似文献   

8.
我爱诗,我爱读歌颂总理的诗,我更爱读柯岩的《周总理民,您在哪里?》。每当我听到作者满怀激情的呼唤,每当我唱起为这首诗谱写的歌曲,我总感动得禁不住流下泪来.短短的一首诗,为什么能如此感人肺腑,会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我觉得,在千百首同题材的诗篇中,这首诗有其新颖独创之处。首先,激动我们心灵的,是诗篇中饱含的内在的激情。诗而无情,何以为诗?自己不是火种,怎能点燃别人?在这首诗里,作者深厚的感情,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意境深远,形象鲜明,情与景相得益彰,真能“迫使”你与诗人同呼吸共悲欢了。  相似文献   

9.
我是用逼近秋天的心理 ,打开这部诗集的。作为诗人 ,我喜欢在秋天里读诗。仰望天空中一片比一片白净的云朵 ,这个时候 ,能走进我视野里的诗 ,无疑都是透明的。可以这么说 ,面对诗人李思强《彼岸挥手的孩子》 ,我突然颖悟“纯粹”一词意味着什么 :纯粹的季节 ,纯粹的生命 ;纯粹的感觉 ,纯粹的魅力 ;纯粹的艺术 ,纯粹的人格。而这“纯粹”的一切 ,都让他接替秋天 ,很经典地还原在众人走过的 ,或是阅读着的大地上。这期间 ,我捕捉得最多的 ,是什么在诗人的呼吸中燃烧 ,并且一直燃烧着。记得彼岸的诗人余光中说过 ,把初秋的云朵裁下来 ,宜绘唐寅…  相似文献   

10.
当我接到诗人李思强的诗集《彼岸挥手的孩子》 ,首先我被这部诗集的精美装帧所吸引 ,随之打开诗集被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篇所震撼。诗有韵律情趣、归纳排比的创作特征 ,结构灵活 ,思想深邃 ,形成全诗的厚重感。诗人把激情与非凡的想象当作《彼岸挥手的孩子》 ,在大海中遨游 ,在时空中穿梭 ,让读者随诗人的浩瀚而观瞻苍穹 ,饱览一种博大与雄浑。李思强是秦地长安城郊区土生土长的诗人 ,尽管这块“秦中自古帝王都” ,有肥沃而富饶的土地 ,但肥沃的土地却没有让他感到丰腴与富庶 ,在饥饿与劳顿的切肤之痛中 ,他有了一种真切的生命感受。当这种感…  相似文献   

11.
李思强是一位农民 ,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在为自己的诗集《彼岸挥手的孩子》(作家出版社 2 0 0 1年 7月第一版 )所写的序言中有言 :“据说我父亲很勤劳是后来学的 ,因为他的父亲是地主。”这无疑涉及到了中国的地主———不说全部 ,只说其中的一部分 ,他们的致富 ,是不是也有勤奋的因素在起作用这样一个多少有一点离经叛道的理论问题。对此 ,我不想在这篇文章里加以议论。但无法回避的事实却是 ,由于有着这么一位地主爷爷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几十年岁月里 ,李思强就只能无奈地成为社会的弃儿 ,其遭遇正如他自己所云“蹉跎岁月三十余…  相似文献   

12.
论唐代的昭君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魏晋南北朝昭君诗的创作,唐人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全方位开拓。唐代昭君诗一面抒写昭君远嫁的乡国之思,一面又借论其出塞得失兼议国家的对外政策,诗人们在重塑昭君形象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就诗体而言,唐代昭君诗的价值还在于它代表着中国咏史诗在其发展历程中由“变”至正的过程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断章》是一首精简的短诗名作,由于这首诗的精炼和含蓄,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这首诗的释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意义着重表现在后两行诗中的“装饰”词上,认为诗中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1]。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对《旧元夜遐思》一诗情境(A爱B,B爱A)的拓展,甚至是反拔,B爱C,而A爱B;B想念C,而A想念B。诗人也许想说:诚然我很爱她,可是,如果她爱的是别人呢?这就把诗人在爱情上持‘矜持‘态度的原因,无意识地透露出来了。[2]还有人认为“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的‘相对’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4.
译诗是把别人用某种文字写成的诗篇,译者用另一种文字把它体现出来,这是谁都知道的。但这当中有两个极难做到尽善尽美的过程。其一,是对原诗的理解,因为译入语的诗句,其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趣,都应是译出语的诗中已经有了的,译者不能随意添加或砍伐,否则就不是译诗而是写诗。因此,凡着手翻译一件诗作,首先就是从译出语诗句结构的文字中去捕捉诗人所描绘的意境,这是诗人的主观情趣与激发他的灵感的  相似文献   

15.
读完《为自己准备墓地》这首诗,我不敢相信这首诗竟然出自于一个中学生之手。我被小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深刻思想震撼了。也许是自己的偏见,我一直以为当代的中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大多都很浅薄,宇文明月的这首《为自己准备墓地》改变了我的“偏见”。震撼之余,我更多的是惊讶。年轻的作者怎么会产生这么沉重而悲观的想法,以至于“为自己/准备好墓地”。难道他真的“已厌倦这世界的虚伪/不习惯充当无知的鬼魅”?这和他的年龄是多么不相符!也许这就是小诗人的特别之处,他不同于年轻的同伴,他拥有一双看清混浊世相的眼睛,这双眼睛是如此的熟…  相似文献   

16.
掌握必要的文学知识是进行文学鉴赏的基础,现就古典诗歌的鉴赏知识导读如下:一、形象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诗中的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景。而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别人,但无论是别人,还是事物或景物,形象的背后一定有诗人站在那里,诗中刻画的形象不过是诗人的感情寄托而已。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相似文献   

17.
未取之路     
本诗赏析:《未取之路》是弗罗斯特最广为传诵的作品之一,选自其诗集《山间》(Mountain Interva1)。诗歌通过岔路口比喻人生的一些选择。这些选择一旦决定了,便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对这首诗最常见的理解是诗人选择了一条较少人的路,借此鼓励人们勇于作出自己的选择,不要走别人走过的路。然而诗中存在许多含糊不清的地方,不同的人读后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有人提出,诗人究竟认为自己的选择正确与否?--因为诗中并未说明今天的不同是好还是不好。诗人留下的许多不确定的地方,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18.
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呢?”那个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为别人提供光明,帮助别人。我手里提上灯笼,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身上,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点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在和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盲人在为别人提供光明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生活的秘诀在于奉献,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  相似文献   

19.
那时花开     
那时候,我们还晃荡在大学校园里,在一个名叫"羽帆诗社"的学生组织里泡着.别人都叫我们诗人,我们自己也在心里这样叫着自己,尽管我们也不知道在这个年代被称为诗人是应该自豪还是脸红,甚至有时候做人的样子比写出来的诗更像诗.至今想起来,仍记忆犹新,也许只是因为那时花开.  相似文献   

20.
斯蒂芬·克瑞因(Ste phen Crane1871—1900)是美国小说家,他写了不少好的中篇和短篇小说,如《铁血雄狮》(The Red Badge of Courage)和《小船》(The OpenBoat)等.他也是一个继承了惠特曼和迪金森的风格,在诗歌的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二十世纪以后英美意象派诗人的先驱的美国近代有影响的诗人之一.美国当代著名诗人葛瑞葛里·柯索说:“诗和诗人是不可分的——我不能对你谈诗而不谈到人.事实上,作为一个诗人,我就是我写的诗.”(见《诗人谈诗》当代美国诗沦,陈祖光译,第307页).我觉得这话说得很中肯.艾青说过:每一个诗人有他自己的一个缪斯:惠特曼和着他的缪斯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