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期二早晨,语文老师有事没来,我便到一年级教室里去“盯晨读”,也就是看着学生们读书。晨读开始没多久,读书声便渐息。学生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偷偷说话,还有个别甚至在悄悄打闹。我原在批改作业,见状不得不停下来,起身在黑板上写下“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读书声停了学生小声地念着我写的句子。我问学生:“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摇头。  相似文献   

2.
抓住“契机”写片断文/田美娥三年级的作文起步训练主要是练习写片断。平时每单元按规定的内容写一篇作文的常规,造成了学生“害怕作文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极为不利。我认为,应打破常规,抓住以下契机来练习写片断。一、“学”到精彩时。如在教学《晨读》中...  相似文献   

3.
《晨读》这篇课文通过单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全篇课文内容。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着图的作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晨读》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展读的环境,阳光、鸡、花草、场院等都在画面上表现了出来。第二段写晨读的人物,课文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出三个小伙伴晨读的不同内容和样子,真实、具体地写出了画面内容,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特点。第三段写对晨读人物的想象,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珍惜时间、用功读书,以后用智慧和勤劳建设家乡。教学这一课,我们可引导学生按照“图——文——图”的顺序学习。  相似文献   

4.
《班主任》2013,(4):45-46
一天早晨,我正带着孩子们晨读,学生晶怯怯地在门外喊了一声“报告”后,面带泪痕地走进了教室。我只顾着带孩子们晨读,并未问其情况。晨读结束后,各组组长检查并汇报本组作业完成情况,结果晶是班上唯一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想到升入六年级以来,她散漫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陈先云:周老师的课对低年级写话有所启示。在低年级教学中什么时候开始写话,写什么,怎么写,这些问题值得研究。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写话,不要提过高的要求。教师的指导应在激发兴趣、引起表达的欲望上下功夫。这是一节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数量词的课,可以说,既是一节写话课,也是一节复习数量词的课。围绕数量词,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语境中正确地运用数量词,至于其他词语使用是否得当、准确等,没有作过高要求,这从周老师最后对学生写话的评价上可以看出来。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写了“一场鹅毛大雨”,我们通常说“鹅毛大雪”,周老师在评价时强调…  相似文献   

6.
晨读课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承载着学生的朗读、背诵、识记、积累等许多重要的学习任务,其独特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所无法替代的。虽然老师们都认为晨读课至关重要,但对于如何上好一节晨读课还是很茫然,尤其是不知该怎样让这宝贵的30分钟做得更有效。在平日的观察中不难发现,晨读课大多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老师很少参与。于是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抓起课本就读,读来读去都是同一篇课  相似文献   

7.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解除“言不达意”的障碍,就无法解决“文不达意”这个语文教学的难题。一、利用晨读,调动口语学习的积极性仅用每学期8节口语交际课的时间,远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的目的。不妨利用晨读课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以激发学生口语学习的积极性。1.谈天说地———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每天晨读课用5分钟训练口语,主要是把当天的奇闻趣事讲给大家听,人人参与,轮到的同学上讲台“说”,再让同桌在台下互“说”。2.动画世界—…  相似文献   

8.
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是每次走进教室,我都会看见学生轻易将宝贵的晨读时间浪费了。我曾问他们为什么不晨读,等来的却是“我刚进教室”、“我去厕所了”、“我在找作业”、“我在找语文书”等诸如此类的借口。为了让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我曾苦口婆心、严厉批评、重重惩戒,结果却没有多少起色。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则寓言:  相似文献   

9.
每当开学,学生一领到新的教科书,往往都要给新书包上封皮。这种平常小事,过去一直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本学期开学初,我却忽然有了新的发现。一天晨读课上,我偶然见到一位后进的学生,在包好的语文书封皮上端,用毛笔写上了这样的格言: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字虽不够美观,写得却十分认真。这一发现,不禁使我忆及自己的孩提时代。自己小时候读书时,每当开学新书到手,也总是怀着虔诚的心情,小心翼翼地用牛皮纸包上书皮,然后认认真真地写上自己的名字。之所以这样,是希望自己在新学期中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   

10.
安宝锐 《作文》2023,(41):6-7
<正>晨读课快结束时,刘老师一进门就阴下脸来,眼睛里似乎火星子乱蹦。顿时,我有一种不妙的预感——刘老师这是要罚人的节奏呀!我会不会是那个倒霉蛋?我心里七上八下,大脑高速运转,搜索着自己前几天有没有错误的言行。突然,我的思路被刘老师严厉的话语打断了:“懂不懂什么是一天一篇素材?有谁写够了五篇?”我慌了,因为周四的素材没写。结果,班里竟没有一个人写满五篇。“你们这是全军覆没啊,都给我举着手站起来!”刘老师大吼一句,愤怒指数直线上升。  相似文献   

11.
王春燕老师的《猴王出世》是一节颇令我难忘的课。之所以难忘,主要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可以说,当下许多阅读教学只停留在关注作者“写了什么”上,而这节课却浓墨重彩地强调文章是“怎么写的”。把落脚点放在语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表达的方法,不能不说是一节有思想、有创意的课。然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兴趣,不少学校开设了英语的晨读课,相关教师也十分重视晨读课这一环节。但是多方面的因素致使高中晨读课的实际操作并没有达到原本所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如学生本身感觉无聊没劲,有的还对晨读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直接将情绪的苗头对准了英语本身,使其在晨读时草草了事。本文针对以上现象以及其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笃信这一点,所以决定在高三第一学期布置学生做一篇“亲情”作文。 我先把我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的“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读过之后,我对“亲情”作了一番自我理解意义上的阐释,话不多,但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反响。有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那寥寥的几句,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需报答。然而,我现在明白,这十多年,我愧欠太多…  相似文献   

14.
借笔风波     
<正>早上,我像平常一样来到班级。班长正在组织班中同学在晨读,有一部分学生出去值周。我一边准备第一节课上写作课时要用的资料,一边斜眼瞟着下面学生。有了我的震慑,学生们晨读的十分认真,班中那琅琅的读书声甚是悦耳动听。这时候班门被推开了,金瑞急匆匆地走进班,恭敬地对我说:"徐老师,我要借钢笔。"我没在意,一边忙一边说借吧。她扯着嗓子说:"谁带钢笔了,借我一下!"读书声被他这一喊冲停了,紧接着下面响起了"我  相似文献   

15.
于平河 《宁夏教育》2006,(11):52-52
一节好的语文课,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如果听不到读书声,总感觉这样的课缺乏生机。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重讲轻读,学生读得太少.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一节公开课上,我就遇到了类似的现象。这位教师上的是《开国大典》,上课时,教师没有检查预习情况,也没有让学生通读课文,就开讲了。这位教师讲得热情洋溢,挥洒自如,中间偶尔穿插着师生的问答。这节课仅剩十分钟时,教师让学主写课文梗概,结果有的学生颠倒了课文的叙述顺序,有的丢掉了重要庆容,筒的主次不分,甚至有的无从下手。谍后,我了解情况,原来教师在课前恨本就没有布置学生读课文。可见,学生没有读好课文,教师的讲成了“空中楼阁”,学生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6.
<正>我刚当班主任时,每周有十二节课,本来时间就不够用,再改周记简直占用了我所有的课余时间。于是我巧妙应对,批改周记时,比较好的写“优”或“良”,差一点的批“中”,没眼看的写个“阅”字就算批改完。这是我给学生和自己双双减负的“杰作”,这样持续了一年多。班长陈翠娟每一篇周记都写得工工整整。在一篇周记中,她担心自己的梦想太高远,难以实现。我第一次在“优”之外写了两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想到,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节习作指导课。习作的内容是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 一上课,我这样导入:“电视上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端着一盆水,颤巍巍地走到妈妈面前,给妈妈洗脚。”这时有学生小声议论:“对,我也看过这则广告。”我没有制止他们,继续往下说:“我不止一次被这则广告感动,为这个小男孩的孝心,  相似文献   

18.
为父为子     
高超 《广东教育》2005,(12):61-61
下午是一节语文课,我要求学生以“真情”为话题写一篇散文,很多学生写了自己的父亲..这些学生,也不过刚刚十五六岁吧,还没有越过对父亲崇拜的藩篱,他们都还天真,误以为自己的父亲是巨人,无所不能的,因为幼稚,他们忽视了父亲脆弱和卑微的一面,,我有种莫名的沉重感,在内心深处长叹一声,眼前闪过一个已经佝倭而衰老的身影,那是我父亲。  相似文献   

19.
写作文的“怕”与“乐”常青玉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尼?关键是由于缺乏生活实践,因而没有写的“材料”,无活可写,所以不爱写。如何逐步改变学生的这种作文状况尼?我的做法是:一、走出教室,现场指导。从主观上讲,学生走出教室,对所见所闻会感到新鲜有趣,这是写好文...  相似文献   

20.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一篇小说,也是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着重从“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方法”和提高他们写作能力上着手,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第二,理解主人公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这节课从“小说三要素”提问开始,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然后我又补充了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利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